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魏琦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
本文提出:鲁迅的小说《祝福》,除表现了揭露抨击封建礼教对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的(?)害吞噬的主题,还有一点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即:作者对祥林嫂并非只有一味的、无条件的同情,在祥林嫂反抗再嫁的举动和处世哲学上,他表现出的是对其精神愚昧的批评态度。这种批评虽未直接呈现于作品情节表面,但详加分析,仍可得到鲜明感受。 相似文献
3.
4.
5.
6.
《祝福》是鲁迅的一篇经典小说。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既能体现重点,又能够让课堂教学活跃起来,就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本文把电影《祝福》引入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影片中去思考分析、辩论探究中去学习。 相似文献
7.
吴思强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1)
赵克尧同志在《隋炀帝的再评价》一文(以下简称赵文)中,从南定吴、会,笼络南方土族,开大运河,营建东都,括取丁口,通使西域,礼待文士与创进士科等方面,来论述隋炀帝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上的建树,从而对他“作出较为全面、客观的评价”。对此,难能苟同,本文拟就其中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一管之见,与赵克尧同志商榷。一开皇八年十一月,隋文帝命行军元帅杨广、杨俊、杨素率九十总管,五十一万大军,西自巴蜀东至沧海,全线南下,讨伐陈朝。次年初,杨广所部攻下建康,俘陈后主,陈亡。 相似文献
8.
张小璐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5):85-86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将鲁迅小说《祝福》置于多重视域下审视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迥异的理论之间的交叉碰撞拓展了经典作品的阐释空间,使文本意蕴呈现出多元化的姿态。本文以对该小说结构特征的探寻为基点,拟从结构的圆满性、复调性和失衡性这三个维度来辨析该篇小说结构与主题意蕴之间的关系,进而试图在审美层次上展现鲁迅的独特匠心。 相似文献
9.
莫罗佐夫《罗密欧与朱丽叶》研究异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冶我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
著名莎学家莫罗佐夫(M·M·Morozov)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分析,早就为我国学界所熟知。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这个悲剧根本不是莫罗佐夫所看到的那个样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剧情,除其中一场外,都发生在维洛那。至于剧情发生的时间,莎士比亚并没有具体指明。莫罗佐夫认为:莎士比亚总是描写他自己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无一例外。O他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了十六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并且提供了许多“标志”:“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的标志是……旧的封建社会的基础开始逐步为新的资本主义关系所代替。”“我们所描述的那个时代,是以帮… 相似文献
10.
杨榆昭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91,(4)
本文从悲剧起因和本体意义,悲剧冲突和情感价值,悲剧结局与悲剧性等三个方面将《窦娥冤》中的窦娥和《祝福》中的祥林嫂作了比较,从而说明关汉卿和鲁迅在悲剧艺术史上树起了两面具有里程碑性质的大旗。 相似文献
11.
对比是一种较好的认识事物、理解文章的方法。小说《祝福》中使用了很多对比手法,如悲与喜的对比,贫与富的对比,人物与人物的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揭示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对于主题的表达也产生了犀利、深刻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祝福》中的鲁镇,被鲁迅设置为一个民俗文化空间,这一民俗文化的核心是“祝福”文化,它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它是“不祥、不洁”的寡妇祥林嫂的对立力量,因此,鲁镇对祥林嫂的拒斥与祥林嫂为了生活的谋求进入就构成了《祝福》叙事的深层动机,这也是小说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张力所在。而祥林嫂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被动地变成鲁镇人眼中的“不祥、不洁”之人,则加强了这篇小说的悲剧意义和思想力度。 相似文献
13.
陶冶我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1)
“外国文学”这门课程能够发挥多大效能,取决于我们怎样规定它的对象、目的、范围,有没有采取正确有效的途径。马克思写道:“不仅探讨的结果应当是合乎真理的,而且引向结果的途径也应当是合乎真理的。真理探讨本身应当是合乎真理的,合乎真理的探讨就是扩展了的真理。”这段话对外国文学的教学也有极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中国民族文学的身分汇入世界文学潮流的,并不是由她的“西化”来实现的。一种新的文学,能否为本民族所接受,所喜爱,是极为重要的,否则,无论思想、形式多么新颖特别,也难以在民族的土壤中生存。因此,作为主要接受西方文学影响而创立起来的新文学,在思想内容、形式风格上,就有一个与本民族人民互相认识的任务。鲁迅的创作“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他把“看外国的短篇小说”作为他的一条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15.
16.
宋濂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9)
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封建社会女性的缩影。作者对其有很强的的批判,又有深切的忧患和同情。本文通过研究祥林嫂形象的悲剧性,分析其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祝福》是鲁迅先生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思,通过"我"在故乡分别与"讲理学"的鲁四老爷与祥林嫂的话语交往活动,形象地呈现了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中的这两类人进行话语启蒙活动的现实困境。前者反映着启蒙双方的身份认同问题,后者反映着启蒙者对被启蒙者的陌生与隔阂。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祝福>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农村劳动妇女其型--祥林嫂.祥林嫂是辛亥革命后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了一个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人物,以至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今天读<祝福>,读祥林嫂,仍有着它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
知笑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1983,(1)
今年四月廿八日,《文学报》刊载了一篇《艾青写〈大堰河〉》的短文,文中说:“一九三二年,中国诗坛上发表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诗歌《大堰河》。这是诗人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发表的诗作。”笔者认为这一看法与客观实际很难吻合,值得商榷。 一九三二年,著名诗人在左联刊物《北斗》上发表的第一首诗是《会合》,不是《大堰河》。同年七月,反动当局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诗人逮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了不少的诗歌,带自传性质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就是其中的一首,发表的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