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所接受的阀限,使个体感官达到饱和而产生的一种厌恶体验。”也即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在差生中出现较为普遍,他们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随之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梢极态度和厌恶情绪,有的甚至产生严重对立的情绪。鉴此,语文老师切不可掉以轻心。如何防范呢?  相似文献   

2.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些事物所产生的厌恶反感情绪,并做出与该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例如:有的学生你叫他向东,他偏向西;你越禁止的东西,他越感兴趣.这种心理给教育工作造成极大困扰,严重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很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分析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防治对策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学生时期是一个人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生长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对其今后的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学校的思想教育中,  相似文献   

3.
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对某些事物产生反感、抵触甚至敌对情绪,故意做出与该事件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青少年中的确存在这样一些令家长和教师头痛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做什么,他偏要做什么,甚至公开与教师或家长唱对台戏。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有以下几种原因:一、认知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随着知识的增加和经验的积累,对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不再对家长和教师的话言听计从,正如俗话所说的“儿大不…  相似文献   

4.
所谓逆反心理,是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的厌恶,反感情绪。当我们用一定的准则和规范对这种情绪进行诱导与控制,对偏离目标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纠正,力求使之回到正确目标的轨道时,有些人往往会产生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做出与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这种心理在中学生心理成长时期很容易出现,一般叫做中学生逆反心理。换句话说,逆反心理也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你说正,却使别人产生一种负的感觉。  相似文献   

5.
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要说真话、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然而,我们在作文经常遇到如上所说的“尴尬”现象;有的学生只会依赖作文选写“比猫画虎”式的“葫芦文”;有的学生完全脱离生活实际,写的是假人假事假经历的“胡编文”。还有的学生写的是东摘西抄的“拼凑文”;甚至有个别学生写的是全文照搬的“移植文”,真可谓“天下文章一般抄”。说的都不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情。  相似文献   

6.
作文就是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想到的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作文要说真话、实在话,说自己的话……”强调的是作文要讲究“真实”。然而,我们在作文经常遇到如上所说的“尴尬”现象;有的学生只会依赖作文选写“比猫画虎”式的“葫芦文”;有的学生完全脱离生活实际,写的是假人假事假经历的“胡编文”,还有的学生写的是东摘西抄的“拼凑文”;甚至有个别学生写的是全文照搬的“移植文”,真可谓“天下文章一般抄”。说的都不是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真事。  相似文献   

7.
<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这样或那样的具体事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倾向性。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主动地、愉快地去研究它。从而体会到无尽的乐趣。这样兴趣会形成一种爱好,甚至是偏爱,使自己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寻求知识的一种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逆反心理是当代初中生身上表现较为突出的一种心理现象。所谓逆反心理,也叫抗拒心理,是指客观存在不能满足人的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是认识、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让我向东,我偏向西;你要我干的事我偏不干,你不让我干的事我偏要干。在初中生身上就经常可以看到这种专与他人意见,观点对着干的现象,学校号召他们向拾金不昧的同学学习,他们却反应冷漠,甚至起哄嘲笑;老师要求他们遵守纪律,他们却把敢于迟到早退者视为“英雄”;父母严禁他们去看“儿童不宜”片,他们却想方设法也要坐到电影院观看此片……,这种公开地用冷漠无礼的态度去反抗成人社会的逆反心理现象广泛地存在于他们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 其实,逆反心理既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消极一面,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消极心理。但初中阶段正值少年时期,身心发展不够成热,还没有极其明确的自我意识,没有良好  相似文献   

9.
作业是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每个老师对作业总是精心设计,但收效甚微。有的学生厌恶、反感,马马虎虎地做,全然不理解教师的一片苦心。究其原因,学生的作业一直由老师设计、布置,学生只有认真地去完成,老师就心满意足了。久而久之,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得好:“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会让学生自己学习。因此,我在教学中,从作业入手,引导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发挥学生自身的潜力,使学生自觉学习,创造性地完成作业,掌握所知,巩固所…  相似文献   

10.
编辑老师: 我们班里的同学在课余时间打打闹闹是常事,可有的同学动不动就说别人“心理变态”、“有毛病”、“不正常”之类的话。到底咋样才算不变态,咋样才算是没毛病呢?心理健康和心态正常有没有个固定的标准? ——迷惘学生  相似文献   

11.
小山是一个并不聪明的学生,甚至每一次考试后,他的分数多数都在不合格之列。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礼仪展风采》一框时,我给学生讲述我在其他学校的见闻。我说到有的学校在老师宣布下课时不仅整齐地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而且还整齐地给老师敬礼。我们学校的礼仪只要求学生在老师宣布下课时要起立说“谢谢老师”。那一节课下课时,有好多学生都自觉地敬了礼。我再一次环视教室,然后才回礼离开。  相似文献   

12.
H_2致命物质     
这篇文章就是一种“致命物质”,如果它不能给你的大脑一个“激灵”的话,你也就成了这位学生论文的一个真实的论据了。因为,当这份“请愿书”出摆在你的面前,你不一定就是50人中惟一清醒的那个。不信,测试一下你的同桌,甚至老师——  相似文献   

13.
中等职业中专学校学生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的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而最容易出现的心理表现就是"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科学、有效地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意外的收获     
高三复习课有时对老师来说确实是一种挑战,对学生来说听讲更应增强信心。前段时间《氯气》内容复习的一堂课,一上课学生的情绪给了我更多的是难堪。有的学生漫不经心地小声说:“算了,让我们自己看书吧。”有的学生却发出不耐烦的“喳喳”声,还有其他的吵杂声……教室里,叽叽喳喳一片混乱。一节课刚要开始就这样一片哗然,作为老师的我此时此刻心情非常沉重。这堂课的教学如何进行呢?为了缓解课堂气氛,我突然想到了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的一则消息与氯气知识有关,我想能否以这个事件为线索来进行《氯气》的复习呢?情急之下,我说:“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顿时,教室里立即安静下来。  相似文献   

15.
多年从教生涯,我深切感受到教师的评价语言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特别是不良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危害,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时对学生实施评价时对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学生的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方面考虑不周,忽视了自己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所造成的影响。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教师的不良评价语言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和优化教师评价语言两方面谈谈自身的一些体会。一、不良评价语言对学生的心理影响1、教师失准性评价语言的影响学生问老师问题,老师随口说:“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学生作业做得不好,老师批评说:“这么容易的题目,你都会错”;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指责说:“一样的老师教,一样多的时间,人家能学好,你为什么不能学好?”。  相似文献   

16.
在工作中,常听到一些老师和家长感叹:“现在的中学生越来越不听话了,什么事都喜欢和你对着干,真是让人头疼……”其实,这充分说明了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特定的心理——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这种心理在中学生身上表现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7.
陈严 《奇闻怪事》2008,(1):20-21
这是我上的一节作文教学公开课。 上课伊始,我手握一束花儿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做有关花儿的作文。看着老师手中的这束花,你想说什么?请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把自己想说的话默默地说一说。”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是长期困扰老师们的—个难题。学困生对学习产生的消极对待心理甚至逆反的态度,导致了他们学习水平始终不高,在这些学生身上普遍缺乏独立性、目标性、自信心,对学习先是厌恶而后放弃,而为了应付考试,只得背着沉重的包袱,硬着头皮去学,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有的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高校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从列举学生若干“逆反心理”的表现入手,分析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探索其解决的对策,指出科学面对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逆反心理”应当引起高校学生工作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一些学校学生考试成绩“高水平”,但实际知识水平不高,“分数贬值”比较普遍。其原因是一命题较浅、较易,有的教师怕出难一点的题;二、对学生要求不严,怕学生考分低了,领导会批评自己教学水平差,学生会怪自己平时没讲清楚,于是,考试前给学生指出复习重点,缩小复习范围,甚至变相地向学生透露考试内容;三、评分没有标准,有的教师评卷凭印象给分,凭感情给分;四、监考不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