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理由同志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崭露头角的报告文学作家。几年来写了二十多篇作品,一九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报告文学专集《她有多少孩子》,得到社会好评,其中《扬眉剑出鞘》、《中年颂》还获得1977—1980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相似文献   

2.
刘俊 《科技潮》2009,(5):39-39
作家赵晏彪继《汪海三十年》出版后,新近又推出力作《译道与文化》,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再添新曲。《译道与文化》是一部报告文学作品.以详实的笔法,记录了中译公司这三十五年的不平凡之路,以客观的视角勾画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代表性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2006年11月号《北京文学》以醒目的方式刊发了报告文学《有什么,别有病--中国农村医疗现状调查》,它以异常鲜明的姿态切入农村改革与建设的现实问题,记录下农民的痛与无处可说的怨,让人联想到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和《丁庄梦》,前者虚构了耙耧山脉深处的小村庄"三姓村",那里的人得了一种怪病--喉堵症,后者是国内首部反映"艾滋病村"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2006年常德市文联、常德市作协、常德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联合举办了农村现实题材文学作品征文大赛,其获奖作品结集为《乡情》一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该书收录诗歌、散文、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品共计70余件。我应邀担任评委,认真阅读了所有参赛作品。就辑录在《乡情》中的获奖作品,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反腐倡廉题材报告文学并不丰富,值得关注的是反映反腐新情况,比如审计工作等方面的报告文学作品。除此,各行各业的反腐情况也被众多作家写到了纪实性的作品之中,具有现实启示意义。总的来看,相对于现实的丰富多姿而言,报告文学创作的步伐似乎远远地落到了现实的后面,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报告文学的声誉。  相似文献   

6.
激烈的社会变革与历史演进,为文学创作蓄备着丰富而亢奋的生活素材;同时,也激发起文学的责任心与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这是一种规律,一种真理,纵观新时期以来我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报告文学为中国文坛增添了耀眼的光辉。据不完全统计,粉碎“四人帮”后到1983年,报告文学作品就发表了1800多篇(部),近十年来(1983—1992年)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就更不可数。其中许多出色的篇章,不胫而走,传诵一时。人们从这些来自生活的真实图画中,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  相似文献   

7.
《天使在作战》这篇直指医疗腐败的报告文学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寓示着报告文学已经经受住了社会转型期经济大潮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并重新确立了报告文学独立的文体品格。报告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社会批判的特质,在新的历史时期,只有坚持批判精神,才能坚守报告文学的文体品格。  相似文献   

8.
在本世纪,中国报告文学有过两次辉煌的经历,第一次是二三十年代的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为代表的报告文学热,第二次便是以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为开端的新时期报告文学再度兴盛。报告文学的两次繁荣,都出现于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决定中国命运的大事件频频爆发的时期。报告文学以其紧扣时代风云变幻步伐,及时发掘最新事物矛盾的新闻性和熔铸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的文学性,赢得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喜爱。它的生命力正来自其大众性。在最近这第二个繁荣期,报告文学应时代的需求勃而复兴,一批批优秀作品相继问世…  相似文献   

9.
八月四日,全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苏州大学中文系主任范培松教授应贵州省写作学会和我校中文系邀请,来我校作学术报告,报告题为《关于报告文学和记实小说》。范培松教授在报告中从报告文学的历史沿革及其特点谈起,重点阐述了现代报告文学的思维立体化、报告文学的思维流程由单向向多向发展、报告文学人物的“渐次性格化”  相似文献   

10.
黄金辉向志将他近几年发表的报告文学作品汇集拢来,加以选择,编为一集。题曰《人之忧 人之乐》。细审书名,可以觉察到,他的创作有一种文学观念作指导,他有自己的经过慎思而建立的报告文学观。进入新时期以来,社会的锅炉沸腾。生活场景迅急地变换着。人们的观念迅急地变换着,大家都有某种紧迫的心情,在观察,在思考,努力把握历史潮流的走向。在这样的背景下,报告文学获得空前的繁荣,许多优秀的,引  相似文献   

11.
柯岩是当代中国著名女作家中的一位佼佼者,她在诗歌、小说、戏剧、报告文学、散文等多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她的作品中,渗透着坚毅的信念、纯真的童心、圣洁的心灵、美好的追求和诗意的哲理。她的儿童诗创作充满童真、童趣和童韵;她的小说创作充满了对下一代的无限关爱,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她的报告文学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哲理性和感召性等独特品性;她的散文蕴涵和散发着深层的诗意与诗魂,她用自己的人生理想影响着年轻一代。  相似文献   

12.
强烈的问题意识是陈桂棣报告文学的一个突出存在,也是解读其作品的阈阀;作家以总体把握问题为指归,在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下多层面地揭示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寻求着问题的解决之道;作品的深刻来自于作家对事实真相的把握和直面现实的勇气,以及对所发掘的问题做出准确和深邃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陈桂棣是当代报告文学创作的名家,他直面现实,追踪社会重大问题,创作出一篇篇产生了全国性轰动的报告文学。研读这些作品,可以看出陈桂棣创作的基本走向和显著特点:陈桂棣以极大的热情关注重大的社会问题或热点问题,通过深入的思考与精辟的分析,全方位地展开了对官与民诸多问题的深刻描绘和真切透视,塑造了一群“官”与“民”的形象,揭示了一个个关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年代在左联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的报告文学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完成了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基本建构,创建了富有明显左翼倾向的报告文学.左翼报告文学在建构文本时有其独特方法:用考核和聚焦事实的方法反映现实社会;用比较事实的方法颂扬社会主义;用事实演绎的方法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些方法既促成了报告文学作为独立文体的成型,也留下了限制其发展的因子.  相似文献   

15.
采用框架分析法,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类型、议题及叙事框架等方面定量与定性地探讨了《福建日报》2011年的民俗报道样本。在民俗文化这一议题中,媒介民俗事象和媒介民俗事件是《福建日报》拟态环境的重要组构因子。其中,民俗文化呈现以民俗事象为主,民俗事件为辅。媒介民俗事象总体呈不均衡状态,以节庆报道流量最为突出;媒介民俗事件涵盖了事件的各个子议题,呈现出民俗文化在应对外界环境中的重构状态。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中,"民俗"这一文化议题呈现出文化、政治、经济交融的多重叙事框架。  相似文献   

16.
人民性作为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决定了作家写作时的那种自然而生的平民性。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关注底层民众、关注弱势群体的同时,也以极大的热情对时代大潮中涌现的先进人物、英雄人物进行了平民化的描述,充分地体现了他崇高的人民性道德理想,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报告文学《家在敦煌》的创作独具特色,在当前伪文化、假文化和泡沫文化造成的文化混乱中,该作充分体现了一种文化自觉,由此而生的“行业报告文学作家”或许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创作现象.  相似文献   

18.
从一则关于我国"惊人房屋空置率"的报道出发,在解释商品房空置率概念的基础上,论述了小区建筑和环境统一设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指出天地人居、低碳绿色是我们设计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其战地报道<红星照耀中国>而闻名于世.1940年代以后,斯诺陷入各种危机,在窘境中奔突.考察斯诺生命最后30年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展示并分析他在此阶段出现的精神、婚姻、事业危机以及他试图杀出重围的种种努力,多侧面地反映这位"红色记者"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