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敦煌文献P2512号中的《三家星经》缺漏了8座星官,并有一些讹误,依《开元占经》补齐这8座星官后仍缺1星。潘鼐和邓文宽依晋、隋两书《天文志》将其中的天将军列为12星,比《开元占经》多1星,补足了这所缺的1星。受其所缺的1星应在所缺漏的8座星官中的思路的启迪,依《开元占经》中的夹注及按语、日本若杉家本《三家星官簿赞》、朝鲜《天象列次分野之图》等多种文献列文昌为7星,比《开元占经》多1星,仍列天将军为11星而补足了所缺的1星。此外,神宫1星是在《三家星经》之后出现在天文星占典籍中的,应视为中国传统星官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2.
该文系统分析了唐代《开元占经》中的巫咸占辞,归结出玉咸星占的基本概念和一般原理,并由此企图构成巫咸星占的框架及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石氏星经》观测年代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开元占经》中所保留的《石氏星经》数据的观测年代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利用三种方法进行的推算表明,它们可能是在西汉初到元封年间(即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前100年)期间观测得到的。  相似文献   

4.
唐籍所载星表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星表的观测年代。该文考查了历代星官组织规模的发展过程,以及唐籍中二十八宿和石氏星官星度数据的演变及其相关的记载,发现《开元占经》所载二十八宿星度是当时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一些论文和专著由于对宋代宋慈《洗冤集录》疏于考据发生的错误和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阐释中国古代科技史料发生的错误以及《甘石星经》被误认为是战国时期甘德、石申之书的错误,论证了考据史料对科技史研究的重要性,并对避免此类错误继续发生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甘石星经》是一部伪书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考辨《甘石星经》是一部伪书。《甘石星经》被错误地写入大学历史教材和中学历史课本的“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一节 ,向广大青少年错误地讲授了二十余年。笔者通过对现传本所谓《甘石星经》与《史记》、《汉书》、《后汉书》所引甘德、石申原文相比较 ,通过对所谓《甘石星经》中的地名的考证 ,通过对历代古人关于《甘石星经》记载的考证 ,证明了《甘石星经》是一部唐、宋人伪托甘、石之名编写的伪书。  相似文献   

7.
《甘石星经》是唐宋时人伪托甘德(又称甘公)和石申之名编撰的一部伪书。自1979年起,大学教材和中学课本都把《甘石星经》写入“战国时期的科学成就”,并宣称《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这个错误向中学和大学学生传播了20余年,影响十分深远,应该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8.
从《五星占》看我国的干支纪年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历中的“行星与某宿晨出东方”应指“行量在某宿而与主阳相近”,而《五星占》则记载秦汉之际的天象,不是抄写历法的星岁对照表。我国古代最先是依王公即位而纪年,在《左传》时有岁星纪年的萌芽,在先秦古历时在太岁纪年,在颛顼历时开始用干支纪年,经过太初历直到四分历而干支纪年法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9.
《天官书》中称辰星有正四时的功能,并记载了辰星四仲躔宿命国的分野模式.汉晋时人基于经验认为辰星通常只在四仲出现,从而认为辰星可以“正四时”.这一观念不符合天文科学层面之事实,但具有占星学上的意义——时人将辰星在四仲以外的时间出现视作灾异.辰星四仲躔宿命国的分野模式,包含了时间(四时)、星宿、空间(国)三要素.时间(四时)与国的对应受到五行观念的影响.分野模式中以齐、楚、汉、中国作为四方之国,则是受到了汉初政治地理格局的影响.而这一判断有助于推测《开元占经》所引《石氏星经》中相关内容的形成时代.  相似文献   

10.
唐籍所载星表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星表的观测年代。该文考查了历代星官组织规模的发展过程,以及唐籍中二十八宿和石氏星官星度数据的演变及其相关的记载,发现《开元占经》所载二十八宿星度是当时的观测结果,认为应将“石氏”星表的观测视为唐代早期天文学上的一项重要成就。该文还对以往流行的用岁差原理结合数理统计等数学方法推算“石氏”星表观测年代的研究方法作了检验,并讨论了其所以不可靠的原因。文中对唐宋星表观测误差分组现象也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公元10世纪的《医心方》一书中记载了《金匮录》里的"七禽食方"。这一方子是将《神农本草经·上品》中也提到的7种植物研磨成粉再加上优质的红枣和桂皮,据称服用后对健康大有裨益。文章就七禽食方做了初步调查。北魏《齐民要术》(约530)中引用了《神仙服食经》中的"七禽方";南朝《本草集注》中引用了"服食七禽散"。此外,在公元4世纪的《抱朴子·仙药篇》中有关菊华水的传说与《金匮录》佚文极其相似,所以据说葛洪所参考的《金匮绿囊》、《金匮绿秩》很有可能就是《金匮录》。由此可以推断七禽食方最晚出现在葛洪在世的公元4世纪前半期。《金匮录》旧题为京里先生所撰。因"甪"字抄写时容易讹为"亰",此书有可能是假托甪里先生的一部道书。  相似文献   

12.
在先秦科学著作《墨经》中较为集中表述了力学知识,其中《经上》21:"力,形之所以奋也"(1),其内涵涉及"力"的概念,前人的释义多达百条,对关键字"奋"的解读,戴念祖等学者就形成了体力说、"力"认知说、能量说、"力"定义说等,但这些解说是不是《墨经》原意?在分析、阐释诸位学者观点时,本文运用"以中释中"方法,结合科学概念"力"产生的条件以及国人引进和认识的情况,根据训诂学知识,笔者认为:《墨经》中的"力"是我国先民对"力"的体验,是对该科学概念的启蒙认识;如用现代西方力学的定义去解读,则有以今代古、以西释中之虞。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表示大数的名词。《诗经》"丰年"篇有"万亿及秭"之说,"亿""秭"就是两个大数名。毛苌注进一步解释:"数万至万曰亿,数亿至万曰秭。"就是说:"亿"等于一万万,跟今天最常用的大数"亿"一样;"秭"等于一万亿,应该是由亿逐次(十)进位而得。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在万以上出现亿、兆、经(京)、垓、秭、选、载、极等名,相邻两数皆从十进,即10亿为兆,10兆为京,10京为垓,……依此类推。其中的"亿",按十进位原则等  相似文献   

14.
正怡红院是《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也是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别号"绛洞花主、怡红公子",宝钗称之"无事忙、富贵闲人"的贾宝玉的住所。怡红院是《红楼梦》大观园中一景,也是大观园中最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院落,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别号"绛洞花主、怡红公子",宝钗称之"无事忙、富贵闲人"的贾宝玉的住所。《红楼梦》里描述怡红院原文: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  相似文献   

15.
汉语中"地球"一词最早见于利玛窦的《山海舆地全图》(1600)。这幅图原版已失传,但摹本收录于冯应京的《月令广义》。通过摹本可探得原图的一些信息,"地球"一词在图中的出现便是其中之一。后来该词经在华传教士的沿用而得以推广,还传到了日本。"地球"并非如王力所认为的是魏源在《海国图志》(1852)中创造的新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贾公彦、孔颖达、甄鸾、李淳风等对于《仪礼·丧服》"去五分一以为带"的注疏、注释,揭示出诸家对于礼数的数理解释不尽相同。具体来说:一、贾、孔等遵循注疏儒家经典的做法,把数学知识作为儒经的一部分,他们对于礼数的理解是依据汉字结构,其算法实施不需要筹算;二、甄、李等则重新组织儒家经典以适应当时数学著作的体例,他们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礼数,其算法有一个筹算过程。从历史语境来看,这发生在甄鸾扩展数学应用范围,以及唐代政府注疏儒经和注释算经活动的背景下。本文认为我们需要拓展中国古代数学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数学与儒学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据《周礼》所载,周代九数是周礼的一部分;之后,九数发展为以《九章筭术》为代表的相对独立于儒学的数学体系;另一方面,至唐代,学者们通过注疏儒经也发展出相对独立的数学体系。因此,诸家对于礼数的不同注解反映出:儒经数学是儒学天然的一部分,算经数学则是相对独立于儒学的知识体系,尽管甄鸾、李淳风等通过《五经筭术》试图重建数学与儒学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7.
九服晷影算法从一行《大衍历》(公元724元)起,成为唐宋金元历法计算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这一时期九服晷影算法的系统解读,说明该算法的造术方法及特征。一行《大衍历》中采用数表算法,边冈《崇玄历》(公元892年)及其后历法均采用公式算法。王朴在《钦天历》(公元956年)中利用一行开元年间大地子午线测量结果,构造了独特的九服晷影函数,由此可推导出中国数理天文学史上第一个正切函数表达式。  相似文献   

18.
正在斯蒂格勒关于技术的哲学考察中,记忆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在其思想体系中,记忆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意蕴之外,更是贯穿在技术与时间内在关联中的一条主线。在其三卷本的《技术与时间》中,每卷都有关于记忆的研究,且表述多元。在第一卷《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中,有"裂变的记忆""技术化就是丧失记忆""内在环境就是社会化的记忆"等;在第二卷《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中,有"第三记忆""记忆工业化""公正的记忆""作为记忆的技术"等;  相似文献   

19.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行宫>,常常激起先贤后人对唐玄宗李隆基一生风流的遐想.但迄今为止,很少有人知道唐玄宗有一个外国姬妾.在开元天宝时期"后宫佳丽三千人"中,有位来自中亚曹国的外国女子,名叫"曹野那姬",曾经成为皇帝一度迷恋的姬妾.  相似文献   

20.
企鹅被介绍到中国是在19世纪上半叶,而"企鹅"一词出现在1854年,当年《遐迩贯珍》中有一篇未署名的科学专论《生物总论》,这是最早使用"企鹅"一词的汉语文献。此后,理雅各在《智环启蒙塾课初步》(1856)中也使用了该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