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阐述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三种伦理观,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才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对人类对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展的分析,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的论述的基础上,从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倡导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探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出了宝贵的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自然和谐是先秦道家思想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它是一种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生存状态。自然和谐、道法自然、以天合天是道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主要思想,这对我们今天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关心、爱护。儒家对自然的态度具有浓厚的情感性、道德性和宗教性,对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强调和谐,忽视对立;强调自然万物的伦理道德意义,忽视对自然规律的探求,因此难以激发人对自然的探索、改造和利用的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现代精神不易相融。  相似文献   

5.
"我们"与"自然"的发展经历了这样的里程:1)"我们"与"自然"的浑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朴素的和谐性质,人与自然处于一种"感性的和谐"状态之中.隐含有"自然性的人类中心"思想.2)"我们"与"自然"的分裂.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改造、控制自然的性质,表现为"征服性的人类中心主义".3)"我们"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一种"理性的和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上带有创新的和谐性质,追求一种"共荣性的人类中心"价值观念,在此达到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所体现和追求的.  相似文献   

6.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3个阶段,在造成大自然伤痕累累的同时,人类也遭到大自然的报复。这使人类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人类正面临生态危机的威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成为当今压倒一切的生存问题。生态哲学、生态美学应运而生,本文就试从生态美学的角度,选取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研究《诗经》,了解古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朴素的生态观念,了解他们审美地观物待物的方式,学习他们纵情于大自然之中,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对话交流,乐于遵循自然循环轮回的生活态度。诗与思同源,《诗经》之思是无邪的,生态的,《诗经》之诗自然也是无邪的、生态的。《诗经》之诗人,运无邪、生态之思,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如此运思,如此作诗,如此对待自然、思考宇宙人生的态度,恰恰是我们所汲汲以求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8.
科技是推进人类社会生产力进步的革命性力量,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越来越依赖于通过科技手段利用自然资源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后疫情时代,科技进一步拓宽了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界域,同时,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生态危机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已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问题,只有正确认识人、科技与自然之关系,正确引导科技发展的价值取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亲自然的科技构建美丽世界,才能共建美好的地球家园.  相似文献   

9.
在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种观点各有利弊。可持续发展观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整合与超越,它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给后代留下一个无"赤字"的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文章从树立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入手,从一个则面论述了树立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人类重新认识到了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一系列的生态文学影视作品应运而生,以此来呼吁人类掀起环境保卫之战,捍卫自然的美好。对吕克贝松导演执导下的《碧海蓝天》和《家园》两部影片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生态整体主义等生态理念进行了分析,阐释了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根本。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出发,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精髓,科学认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思想既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狭隘观念,肯定了自然万物的内在价值,又摒弃了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性,肯定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其有着清晰的内在逻辑:以人与自然关系的精准定位为逻辑起点,以理念创新化、内涵系统化、目标战略化的“三化”思维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体系为逻辑展开,以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解为逻辑旨归。作为一个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而且为推动建设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与自然的博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从地球上诞生了人类,人与自然的博弈就从来没有间断过。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与自然博弈的历史,也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博弈,既尽情展现了人类探索未知的无穷智慧和追求极致的超凡勇气,又充分显露了人类轻视自然的狂妄和审视自身的无知。  相似文献   

14.
苏州唱响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协奏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至高境界。遍地是工厂,没有田园:到处是高楼没有绿树,绝不是令百姓身心舒畅的和谐社会。在苏州经济发展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速推进,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今天,我们更要强调这样一个动人的概念:建设一个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宜人的和谐苏州。  相似文献   

15.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掠夺规模日渐扩大,自然对人的反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当人类实践着“自然的人化”时,人类生存环境也不断恶化、生态环境失衡,自然不止一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行动上改变对待自然的方式,在使自然人化时也要让人自然化,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美学就是应这样的要求适时而生的,是荧学自身的发展也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要解决它就显得更为复杂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独特视角:人属于自然而具有受动性;人具有能动性而超越了自然;人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体。这对于我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首先必须做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关系,经历了“和谐一不和谐一新的和谐”的十分曲折的过程。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价值观、生产观、伦理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前提;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人的自由和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许多思想家都未能确认,到底如何才能实现人类对自然的自由支配,事实上,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积极运用了唯物史观,这样就划时代的实现了自然观上革命性的变革,马克思把自然分为了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都为今天制定发展生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道路。  相似文献   

19.
从崇拜自然到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关系日趋恶化。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观"为指导。我国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着巨大的生态、环境、资源和能源压力。要缓解这些压力,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全社会倡导新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消费方式,树立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的理念,并在实践中采取加强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推行循环节约型的资源利用模式、发展生态经济,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合作、共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等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20.
自西方深层生态学诞生以来,中国道家思想便成为现代深层生态学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源泉。道家强调自然万物平等,提倡以道观物,物无贵贱;道家的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成为自然哲学的基础;道家主张回归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境界。这些都是现代深层生态学的核心。因此,在环境恶化、生态危机日趋严峻的当下,深入发掘道家的生态智慧,不仅可完善或重构深层生态学,而且可为人类解决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提供智性的生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