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工业的发展,企业空调系统的空气调节用水量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也随之增加,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或形成漏斗区。为了缓解此类现象,采用深井进行冬灌夏用这一效果明显的方式,不仅解决了空调系统的冷源来源,而且能有效改善因地下水长期开采面临的地下水位下降,地面下沉,水量枯竭等问题,使区域内的地下水位回升或保持平衡,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1.水泥地面裂缝   水泥地面裂缝破坏地面的整体性,影响使用功能和美观,产生裂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使用材料不当,施工管理不善所致,首先是基土不均匀密实,在回填土或土层结构被破坏时,没有认真夯实,致使基土沉陷引起地面下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某工程静压小桩施工地面下沉原因的分析,论证了该现象有利于上部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性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李永新  李铁峰 《科技信息》2009,(29):I0742-I0742
简述地面下沉对煤矿铁路造成的影响及病害,根据我处多年来对煤矿沉陷区铁路的维护实践和经验,从轨道、路基、涵洞、桥梁几个方面对采煤沉陷区铁路的维护方法作了总结.给今后煤矿下沉区铁路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宋亚坡  郝舍廷 《科技信息》2011,(13):375-376
地下煤炭开采后,地面按一定规律形成下沉移动盆地,在该盆地范围内的不同位置将产生大小不同的移动与变形。概率积分法在地面移动变形预计中具有参数容易确定、实用性强等优点。利用概率积分法对章村矿2404工作面进行地面沉陷预测,将预测数据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概率积分法在煤矿地面沉陷预测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王勇 《科技资讯》2010,(5):77-79,81
本文通过深圳地铁5号线上下暗挖区间隧道施工,采取地面注浆加固房屋地基、地面跟踪注浆、旋喷桩止水帷幕、以及隧道初支背后及时注浆堵水等技术措施,对周边建筑物下沉、地表沉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证了隧道安全施工。  相似文献   

7.
当前,资本主义社会有七害:废气、废水、废渣、噪音、臭味、震动和地面下沉。尤前四项最严重。 (一)大气污染:包括煤烟、二氧化硫和光学烟雾的污染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影响极大。英、美、日等国光学烟雾、常一次使上千人中毒死亡或发生慢性疾病。石棉灰尘可导致肺癌多发。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20年3月18日保定市一次大风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探讨此次大风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偏北路径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大风,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地面冷高压以及冷锋;贝加尔湖冷高压分裂南下,河北地区气压梯度大,变压强;负涡度平流产生较强下沉运动,有利于槽后较高动量的冷空气向下传送;高空急流的抽吸作用使整层垂直运动加强,高空急流入口区次级环流的形成加速了大气的上下交换,"漏斗"状北风强风速带向地面伸展,激发了地面大风的出现;锋区明显,冷平流强,大气层结极不稳定,有利于高空动量下传,形成地面大风。  相似文献   

9.
徐波 《科技信息》2013,(8):405-405
新生代第四季含水流砂层下开采,建立地面抽水井对沙层水疏干,井下旧采迹探放水以及地表下沉带的回填,是水体下开采保证安全生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黄果树隧道ZK17+150-ZK17+210位于贵州省关岭县境内,跨度40m,处于漏斗状落水洞内,由于该段详勘阶段未进行专门勘察,地基情况不明确,成拱后地基下沉导致初级支衬开裂,拱部不断有水下渗,为查明落水洞范围地基岩土构成,在施工阶段进行补充勘察,由于拱内因可塑状粘土塌落物堆积,中部净空不利于架设钻机,挖方掏土会加速地面下沉,在ZK17+170-ZK17+200段采用地面物探高密度电法铺助勘察方法解决此难题,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科技潮》1999,(8)
随着我国道路状况和车辆条件的不断改善,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不断增多,爆胎现象也成倍增长,甚至也已成为高速公路发生频率最高的事故。频频发乍的爆胎现象已使轮胎防漏防爆的概念深入千家万户,但是如何合理正确地选用轮胎补漏防爆产品,还必须了解轮胎"放炮"的原因。汽车行驶时,由于轮胎与地面的摩擦会使胎温上升,这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汽车在高速状念下长时间行驶,剧烈摩擦产生的热量会使轮胎温度急剧升高,轮胎变软,强度下降,极易发生爆胎事故,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使用斜交胎时,更易发生这种事故。车辆在轮胎缺气状态下行驶时,轮胎下沉量增大,与地面的摩擦成倍增长,胎温也会持续上  相似文献   

12.
准确确定地表最大下沉速度,对研究地表塌陷,保护地面建筑与设施是十分有益的事。但是传统的计算方法准确性比较差,可靠性比较低,因此就急需要一种能够比较准确计算预测地表最大下沉速度的方法。神经网络技术是一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且在近年迅速发展的前沿交叉学科。它是以模拟大脑的思维方式进行计算的,比较善于处理多因素、非线性问题,因此用神经网络技术对地表最大下沉速度进行计算预测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在矿产被开采后,留下大量采空塌陷区,往往给工程建设带来隐患。我国许多城市由于地下采空塌陷引起一系列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如地面下沉、地面积水、房屋倒塌、道路开裂、耕地减少及农田减产等,往往严重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南台头排涝闸为软土地基,基准点本身具有沉降,加之地面不均匀的下沉,导致基准点漂移,途述如何采用大地四边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局部控制网来保证整个水闸枢纽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   

15.
张艳伟 《科技信息》2013,(25):344-344,400
北京地铁四号线是北京市轨道交通网规划中一条重要的南北向主干线。在穿越北二环护城河时为保证地面行车和地下管线的安全,采用了大管棚施工技术。管棚周围土体经过注浆固结,加固的土体与管棚形成联合加固体系,防止开挖时土体坍塌,从而达到防止地面下沉的目的使得四号线地铁隧道安全的穿越北二环护城河。  相似文献   

16.
过量抽取地下水并非造成地沉的主因,应对密集的高楼大厦的荷载压力方向加以甄别.对地沉原因的新解是,地面荷载压力和地层支撑应力较劲的结果,从而导出荷应平衡理论.分析摩擦地桩荷载压力传递机理,发现地层具有整体的支撑应力,提出认识这种无形应力是有价值的自然资源.进而研究它受压的因应规律,可利用它在城市地质片区的整体中进行调济和配置,在防治地沉中发挥中心作用,并可从中获得较大的资源效益.治理地沉的方向应在于增强地层支撑应力,应用沙桩可直接和间接增强软弱地质的支撑应力,力求使它能够和地面不断增荷加载的压力取得并保持平衡状态,就有可能保持地面永不“下沉”.  相似文献   

17.
对湿对流运动的流场结构进行了研究.指出:因对流上升区与下沉区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参数和其他环境场,研究表明:下沉区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参数和其他环境场,研究表明:下沉区气层越稳定,其下沉范围越宽广,它将汇集更大范围的水汽,使湿对流维持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国很多城市出现地面下沉、地面塌陷、地裂缝、海水倒灌、泉水断流等环境地质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造成地下水允许开采量超过了补给量。针对我国的水资源不容乐观的时空分布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污染严重等现状。为了防止上述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有必要对地下水补给及水资源的优化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南昌多普勒雷达、风云2e卫星tbb、fnl1°×1°再分析等资料,分析2015年5月8日江西一次飑线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属于斜压锋生类强对流天气,由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冷空气和倒槽共同影响造成;2)对流层中低层垂直风切变有明显增强趋势(26 m/s),导致中层气流旋转增强,水汽在垂直方向上的"上干下湿"分布特点,十分有利于飑线强对流天气的生成与发展,地面辐合线是飑线过程的重要触发条件;3)强对流天气区域与tbb逗点云团尾部亮温中心区域及冷云tbb大梯度区域较吻合;4)飑线回波强度最强达60 d Bz,后侧存在入流缺口,强回波质心较低,往往伴随短时强降水,强回波有前倾特点,低层有弱回波区(WER),弱回波区之上存在55 d Bz强反射率因子核,VIL密度3.5 g/m3,飑线有强风速辐合区和逆风区,有较明显的后侧入流急流,中层6 km上下有强径向风速辐合,9~12 km为径向风速辐散,后侧入流急流为一只从7 km左右高度斜向下方的冷气流入流,飑线前部3 km以下为暖湿空气入流。后侧入流急流的形成发展将中层干冷空气卷入并引导到地面,加快了飑线的移动,并加强了飑线中的下沉运动,对地面大风的形成有重要作用。飑线南段存在逆风区,中层3 km左右有明显辐合,中层后侧入流急流使得下沉气流增强,强下沉气流在地面辐散,导致地面出现大风。  相似文献   

20.
为揭示飑线发生过程中内部中尺度风场的演变特征,利用江苏连云港和盐城的多普勒雷达资料,采用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技术,对2012年5月16日江苏中北部的一次弱弓形飑线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飑线后方入流最早出现在系统后部的层状区中,在飑线中段的中尺度涡旋对和地面冷池的共同作用下,后方入流向前延伸并穿过对流区下沉到达地面;飑线后方入流把云外干冷环境空气带到系统内,加剧降水粒子的蒸发冷却过程,促使地面冷池及其外流的加强;后方入流与地面冷池外流的耦合是地面大风生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