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水稻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水稻高产育种的研究成果 ,提出了水稻进一步超高产育种的技术策略应与当今和未来的超高产育种目标相一致 .从而为确保水稻的大面积优质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水稻、玉米、大豆三种作物超高产育种的理论与实践,并提出了作物超高产育种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冀东北麦区的小麦品种潜力和超高产品种产量指标的讨论,提出了本区选育超高产品种应以提高穗粒重为主攻目标,以选择合理株型为关键,以创造超高产的种质资源为前提的育种策略。明确了冀东北麦区超高产品种的10项性状指标  相似文献   

4.
根据冀东平原地理位置,冬小麦生长的生态条件,进行了冬小麦起高产育种的研究,建立了以主攻少蘖、大穗、大粒,兼顾抗病、早熟、抗旱、冬性的育种目标。经过多年选育工作,选育出了大穗、大粒、抗病、抗倒的超高型优良品系,为冀东平原冬小麦超高产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籼粳亚种间杂交获超高产育种新突破中国水稻研究所利用籼粳亚种间杂交优势选育成高产新品种的系列新组合“协优413”、“协优9308”和“Ⅱ优2070”,实现了通过水稻亚种间杂交优势的利用获得超高产的目标。水稻育种界认为,水稻籼粳亚种间杂交优势的利用,是继水稻高秆变  相似文献   

6.
GS冀麦26号、冀麦36GS冀麦38号和GS石4185是我院”八五“以来培育的几个高产、稳产、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小麦新品种,亦是冀中南不同时期的当家品种。本文以GS冀麦38号为例,回顾了冬小麦育种的总体思路、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方法,分析了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麦区超高产育种的三种途径和模式,即多穗型、中穗型和重德型,依据本生态区气候条件和现推广品种的产量的构成特点,认为采用多穗型和  相似文献   

7.
四川作物育种科技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经历了初期、中期和发展时期,特别是80-90年代发展时期的进步大,成绩显著。育成了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粮、棉、油新品种(组合)300个以上,创造和发明了杂交水稻的冈型、D型、K型不育系;水稻的无融合生殖“SAR”系;杂交玉米的山区育种模式及“三高”自交系和T型、C型、类型及G型雄不育系;小麦系统应用冬春麦杂交模式及T型雄不育“三系”配套;棉花的“洞A”雄不育系及“两用系法”制种;棉花高抗枯萎病源;油菜雄性不育“三系”配套等。选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性好的作物新品种(组合),实现了全省粮、棉、油品种(组合)的四次更新换代,储备了一批超高产的、优质的、高抗病(虫)的后备材料,为21世纪的超高产育种奠定了好的基础。本文总结了20世纪四川作物育种科技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50年来我国水稻高产栽培研究成果,结合水稻高产栽培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水稻超高产栽培的系统理论,指出了实现该系统理论的主要栽培途径,明确了高产理论与各栽培途径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9.
植物光合机构的光破坏及其防御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在强光下会发生光抑制与光氧化现象,从而引起光化学效率下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植物建立了相应的防御机制。植物生理与植物育种工作者合作,将常规育种与生理育种技术结合起来,为培育超高产品种和建立系统的育种流程开拓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苏南科技开发》2004,(11):54-54
由中国农科院王连铮研究员主持育成的大豆新品种“中黄13(中作975)”,日前在山西襄垣县良种场获得亩产3124公斤的高产纪录。这是王连铮承担的科技部农作物超高产育种大豆项目所取得的新成果,国家大豆改良中心邱家训教授等5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实地监督收割并测产。  相似文献   

11.
水稻单产经历了由矮化育种和杂交稻带来的两次飞跃以后,长时间停滞不前。研究表明,以籼粳稻亚种间强优势利用与理想株型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超高产育种(即超级稻),正孕育着单产水平的第3次突破。基本理论与技术路线是增加生物产量,优化产量结构,利用籼粳稻亚远缘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通过优化性状组配使理想株型与优势相结合。按照这一理论与技术路线,已经成功地创造出一批新株型优异种质,并育成了单产12~13 t/hm2的超级稻。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水稻是我国国民的主要粮食之一,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加,人们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高产、优质、抗病的水稻优良品种一直是育种家们追求的目标.我国在水稻育种方面的研究,目前居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杂交稻的培育成功,堪称水稻育种中的一次革命.传统的方法大都是育种家们凭经验来选择有生长潜力的一些高产株,经过一代代的杂交、纯合、稳定,直到育成一个新品种,一般都要花七、八年时间.因此,人们一直以来就希望借助一些技术有目的地选育优良品种,并使之尽快稳定纯合,节约选育时间.人们最初利用的是一些与优良性状连锁的形态标记,借助这些容易鉴别的形态标记进行选择,大大节约了选育时间.但是,由于形态标记数量极其有限,因此很难找到与众多优良基因连锁的标记,特别是紧密连锁的形态标记.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水稻育种科学贯穿于整个中国水稻科学的发展,水稻品种改良对水稻增产作用十分明显,直至今天水稻遗传育种仍然是水稻增产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正是由于近代水稻育种科学的蓬勃发展,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水稻育种科学家,他们之间又形成了传承的关系,共同为水稻增产做出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优良的理想株型是水稻超高产的形态基础。纵观水稻育种发展史,不难发现水稻生产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均离不开株型育种的发展和变革。自20世纪中叶以"矮化育种"掀起第一次全球粮食生产的绿色革命以来,从"杂交水稻育种"(第二次绿色  相似文献   

15.
优质早籼稻新品种选育20年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简述自1979年以来从事优质早籼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在育种技术上不断创新,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育种效率的成果。将独创的《水稻成熟花粉辐照诱变育种技术》、细胞工程技术、有性杂交、独特的米质筛选等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创建了一条高效的水稻新品种育种新途径。将优质、抗病和高产等优良性状进行聚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基本解决了优质不高产;优质不抗病;大粒水优质和早稻难优质等难题。选育出福建省第一个优质早籼新品种“佳禾早占”,成为福建省主推的优质早稻品种之一,累计推广10万hm^2。  相似文献   

16.
郭嘉诚 《宜宾科技》1995,(1):14-17,5
我国近年来水稻育种研究进展较快,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育种研究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常规稻育种研究已形成与杂交水稻相互赶超的新格局,基因工程稻育种研究,组织细胞培养(花培)育种研究,物理、化学诱变育种研究,特种稻(紫米、黑米、香米、软米、红米、特优米)育种研究与开发利用研究等方面均处于国际先进行列或领先水平,为我国和世界粮食生产又上一个新台阶,为丰富和发展我国和世界水稻科学必将作出新贡  相似文献   

17.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新选育的杂交水稻超高产新组合“准两优527”,首次在贵州省遵义县试种获得成功。据悉,这种超级稻今年将在当地扩大试种500亩。“准两优527”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选育的超高产新组合,也是袁隆平院士主持的总理基金资助项目——中国超级稻育种课题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8.
近日,福建省科学技术厅邀请省内外专家,对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粮食作物育种技术研究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论证。据悉,该项目是根据当前粮食生产的国情与省情提出的,其研究内容与“十五”规划相衔接,是推进科技管理创新的一项重大举措。目前,福建省的水稻育种处于全国优势地位,具有丰富的科技储备,为开展本专项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通过项目实施,使福建粮食作物育种的整体研究水平居国内领先,部分研究工作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优势学科和技术平台。根据育种领域的研究内容和特点,本专项分为7个专题:优质、高产、多抗三系水稻选育;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19.
日本观赏水稻的育种及栽培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观赏水稻育种的遗传基础,日本观赏水稻育成的品种类型,近年来观赏水稻的栽培应用及部分观赏水稻品种的主要特征特性。  相似文献   

20.
《遵义科技》2006,34(1):F0002-F0002,I0001
2000年至2005年,市科技局组织实施了《水稻100万亩高产技术应用与研究》、《水稻超高产专家系统研究》、《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与示范》、《玉米高产综合组装配套技术》、《无公害蔬菜规范栽培》、《遵玉系列高产、优质重穗型杂交玉米选育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