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开展条叶百合引种栽培试验及繁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条叶百合生长物候期为120 d,种子萌发为子叶出土型;繁育方式为有性繁殖、无性繁殖;利用"必速灭广谱土壤消毒剂"可以防治百合属重茬种植引起的病害;田间管理第1年主要为遮阳,第3年主要为预防倒伏;人工栽培繁育可以获取优质种源.  相似文献   

2.
3.
通过驯化栽培试验研究大花百合繁育、生长物候、田间管理技术.结果显示:大花百合野生于湿地,人工旱地驯化可以正常生长;喜氮磷钾平衡型肥料,群花期40 d以上;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获取种源少,生长期建议遮阳50%;病害少,虫害主要是东方蝼蛄,易咬食大花百合根茎及鳞茎;人工栽培大花百合的生长性状优于野生自然生长.  相似文献   

4.
大丽花繁育栽培引种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块根保存、分根繁殖、扦插繁殖、露地栽培、盆栽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大丽花繁育栽培引种试验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择要介绍,对当前开展的“建生态市、创园林城”活劝有一定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垂花百合(Lilium cernuum)野生资源分布稀疏、数量较少,是园林杂交育种的重要野生种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对垂花百合的形态学特征、地理分布、生态学习性及长白山区垂花百合的物候特征进行描述,并重点对其繁育技术、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人工栽培的垂花百合在花、叶、鳞茎的生长上都明显优于野生自然生长的垂花百合;引种栽培后病害较多,易倒伏;第1年遮阴栽培是关键,需遮阴50%;有性繁殖时,种子需暖温处理,发芽率可达70%以上.无性繁殖生长较快.  相似文献   

6.
对长白山野生百合进行了资源调查和引种驯化,结果发现:百合的病害较多,大多数品种喜肥并需遮阴;可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卷丹可利用腋球繁殖,有性繁殖种子需进行暖温处理.无性繁殖种球形成时间短,退化现象少于有性繁殖.培育基质为沙壤土.人工栽培的长白山野生百合在鳞茎的生长、观花、赏叶方面明显优于自然生长的野生百合.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利用长白山野生百合资源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8.
樱花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樱花的引种栽培,对其在西宁地区的物候期、生长状况、抚育管理、越冬情况、栽植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筛选出可以露地栽培的樱花品种。  相似文献   

9.
白建军 《甘肃科技》2007,23(9):227-228,171
四翅滨藜成功的引种到环县扬黄灌区,不仅对当地的荒山造林、治沙造林和盐碱滩改造提供了一个优良树种,而且对于该树种的大面积造林,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豫南野生百合人工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掘豫南山区野生百合鳞茎,小鳞茎直接用作种球,大鳞茎用鳞片繁殖 2~3年后成种球 将种球分别定植于沿淮 7年生板栗园林下的沙壤土和向阳坡地的粘质土壤, 3年后采收 结果表明,野生百合在人工栽培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植株高度、鳞茎产量、大鳞茎比率明显优于其原产地 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栽培试验,生长在林下沙壤土比生长于坡地上的百合植株高 9. 0~12. 6cm,增产鳞茎 5. 48% ~12. 01%,大鳞茎比率下降1. 8% ~3. 9%  相似文献   

11.
根据生态恢复理论和长白山近自然林经营理念,通过"封护、营造、改造、抚育"等"低效林"优化培育技术措施,探索了适合长白山区改善林分质量差、生长缓慢、效益低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对长白山区5种鸢尾属(Iris)植物进行野外调查,并开展迁地保护、引种驯化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区5种鸢尾属植物资源分布特征明显,其中,玉蝉花(I.ensata)、燕子花(I.laevigata)生长于湿地;溪荪(I.sanguinea)生长于海拔1 500 m以上,种群优势明显;马蔺(I.laevigata var.chinensis)生于海拔500 m以下;山鸢尾(I.setosa)散生于林缘.玉婵花贮量少,山鸢尾、燕子花、马蔺野外资源储量多.通过驯化及迁地保护栽培,5种鸢尾属植物混合栽培时群花期长达77 d.  相似文献   

13.
试验研究了长白山区林下参的生态栽培模式.在保存原始森林植被生态系统完整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的前提下,采用自然生长模式,不施用化肥、农药,只辅以近自然化的诱导性人工干预.结果表明:与同期采用的传统种植模式相比,生态栽培模式下的林下参保苗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4.
苔原是冷湿型极地自然景观类型,全世界现代苔原仅分布于北半球.综述北极苔原带昆虫的物种组成:部分苔原带种类存在较明显的形态适应,北极苔原带温度和紫外线对昆虫有较大影响,较低温度和较短的生长季节是导致昆虫多样性较低和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当温度升高时昆虫能快速扩散到北极苔原带;综述长白山苔原带昆虫种类组成,侵入种及侵入原因,直翅目蝗虫种群适应变化和天牛、食蚜蝇、蝶类访花昆虫种类及其访花习性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甘蔗栽培技术历经上千年的演变,经过大量探索、研究和创新,在各个时期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栽培模式,推动了我国甘蔗产业的发展,但仍存在部分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中国甘蔗栽培技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为关键词,在多个知名数据库检索1950-2022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并结合课题组20多年的研究成果,针对甘蔗栽培技术中养分、水分、虫害、病害和草害5项内容的发展历程及各阶段的关键技术、技术优劣及推广应用情况等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并对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甘蔗栽培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多年架豆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从整地、选用优种、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系统讲述了适合大同地区的架豆丰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北坡访花昆虫研究(Ⅲ)——访花昆虫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05年6—9月对长白山北坡各垂直带访花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并用各种多样性指数对访花昆虫的多样性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访花昆虫有251种,分别隶属于9目、62科、179属.群落的α多样性分析表明,不同群落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的变化顺序是:针阔混交林群落>针叶林群落>岳桦林群落>苔原带群落;不同月份多样性指数从高到低的变化顺序是:7月末>7月中旬>6月末>6月中旬>8月中旬>9月初;在4个不同群落中,针阔混交林群落访花昆虫的物种数、个体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物种均匀度指数均高于其他群落;群落的相似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各不同群落访花昆虫之间的相似性差异显著,访花昆虫群落多样性变化主要与植被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区次生林恢复过程中天然更新的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白山区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别对不同年度进行择代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进行群落学调查,分析择伐后28年恢复期间高度小于3m的幼苗幼树的天然更新过程及特点。结果表明,恢复初期更新幼苗幼树的树种出现比率较低,随着次生林恢复时间的增加,更新幼苗幼树的树种出现比率超过75%,且15年后变化相对较小;次生林内更新幼苗幼树的分布密度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恢复15年时分布密度达7500株/hm^2,此后分布密度的变化相对较小;在次生林内幼苗幼树主要是集中分布在距最近立木1.5~3.5m的范围内,随着次生林恢复时间的增加,幼树的分布范围相对靠近立木,幼苗的分布范围则相对远离立木。  相似文献   

19.
2003—2004年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灯蛾科昆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到灯蛾科昆虫40种,隶属2亚科22属.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灯蛾科昆虫以古北-东洋共有种为主,并包含少量的新北成分,优势种为四点苔蛾.灯蛾科昆虫物种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格局:阔叶红松林植被带多样性、丰富度均最高,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相应植被带内灯蛾科昆虫种类逐渐减少,个体数量上亦呈减少趋势;在时间分布上,全年以7月份的物种多样性最高,各月份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7月6月8月5月9月;长白山各植被带之间灯蛾科昆虫类群组成极不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