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的文化方法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强调实践文化观的实事求是的文化方法论;体现文化发展靠人民和文化发展为人民的群众路线的文化方法论;文化内容和形式随时代实践演进、文化民族地域性和世界性共存的历史分析的文化方法论。对于指导我们当下进行文化研究和文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仍具有重大的启示价值:要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消除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负面影响;要深化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体制改革的认识,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要强化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认识;要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对抽象人道主义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它以“批评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方法论原则,其内容涉及有“现实的人”、“人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能动作用”等,它的一些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具体论述,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指的是一切历史阶段上的、特定阶段上的、本来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在时间和范围上有一点的差别,但却有共同的根本点,即都离不开交往、私有、商品经济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伦理巨著。这部著作全面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与唯物史观的成熟相一致,该书还阐发了成熟而深刻的伦理道德思想。从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道德产生和发展的根据、单个的个人利益和特殊的阶级利益与普遍的社会公共利益、批判功利论与享乐哲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在这一表述中,马、恩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唯物历史观的同时,也科学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现实的个人"才是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并论述了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理解这些思想,对当前我国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仍有重要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活力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社会活力思想的具体内容。认为社会活力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传统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不仅对批判传统资本主义有效,而且对批判现代资本主义也有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活力思想博大精深,不仅是批判的武器,同时也是建设的武器。  相似文献   

9.
在19世纪40年代德意志意识形态范畴内出现了一股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既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本质做出了精辟的分析,举证了真正的社会主义流淌着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因,直接指出真正的社会主义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又对真正的社会主义分别从哲学前提、理论渊源、阶级基础等多个层面做出了意识形态性意义上的有力批判。笔者重新梳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对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既可还原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到真正的社会主义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出场的思想进路,又给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的新视角,亦可为应对我国当下涌动的社会思潮进行意识形态批判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它无论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人的问题,通篇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在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在人的问题上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其对唯物史观的表述蕴含了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唯物史观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是法国启蒙运动者特拉西为了摆脱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偏见而提出的观念学的概念,它在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中获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批判向度由对理论形态的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的批判。马克思之后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向度主要侧重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和文化意识形态的批判,甚至认为意识形态已终结。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的发展既是一个物质生产的过程又是一个精神生产的过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全球主义思潮产生并逐渐形成一种意识形态。全球主义意识形态用全人类的利益掩盖国家利益,用国际社会整体利益掩盖西方私欲,用全人类的利益掩盖阶级利益,并内在地包含着意识形态淡化和意识形态终结的逻辑,为发展中国家设置了意识形态陷阱。我们必须加强意识形态自觉,主导意识形态建设,对其做积极的应对。  相似文献   

13.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的生活”为立足点,建立唯物史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概念有多种内涵,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生活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是因为不懂得实践就是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胡塞尔在其晚年确立了"生活世界"的理念。"生活世界"理念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它反映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教育目标过于理想化、教育内容过于封闭狭隘、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教育手段过于简单化、教育过程过于封闭化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批评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活力的电影批评理论,对于揭示由大众文化所负载的新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过程,保持着现实的活力。影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受益于路易·皮埃尔·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阿甘正传》这部既在美国国内又在世界上引起轰动的影片正好是进行意识形态批评的恰当文本。从意识形态批评理论的角度对《阿甘正传》进行分析,可知该影片反映了两种意识形态,一是种族问题及和解;二是性别、文化间的冲突与和解。  相似文献   

16.
17.
意识形态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核心,但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往往偏重于对文学的思想内容进行意识形态的分析而忽视了文学的自律性,当代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理论运用于文学形式、文学生产的分析,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意识形态批评的新视界,是在新的时代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自己称作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阐述了交往是生产的前提,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出物质生产及由此决定的交往形式决定了人们的意识活动和意识形式。现实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之中,人的本质就体现在其中,而社会是交往活动的结果。交往是世界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19.
在欧洲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中,德国哲学具有独特地位。欧美各国近现代哲学的冲突在理论上往往源于德国哲学。非理性主义、科学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复兴运动是这一时期德国哲学的主要思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