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宁 《科技信息》2011,(7):I0130-I0130,I0408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迅猛提高,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会更加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本文就高原训练中与免疫相关的研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许丽存 《科技信息》2012,(17):168+172-168,172
高原训练作为一种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手段,目前在很多运动项目进行了尝试。针对中长跑项目的特点、高原训练高原高度的选择、高原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高原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生理和生化指标的评定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高原训练和其他事物一样,具有正反两面的双重性。高原训练对中长跑运动既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面,通过研究找出高原训练对中长跑的利与弊,以便在应用中更加有意识地开拓其积极的正面作用,要想方设法缩小其消极的负面影响,提高我国中长跑运动的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3.
张娴 《科技信息》2012,(1):341-341,354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运动水平的提高,高原训练已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本文从高原训练的特征、理论依据等方面对高原训练对运动机制的影响做了系统的阐述.指出高原训练对提高运动员技能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亚高原训练既有一定程度的缺氧刺激,又可以保持平原的训练强度.使得运动员得到足够的强度刺激的同时,又避免了传统高原训练中的运动能力退化的问题,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将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就如何科学地利用亚高原独特的环境进行训练,提高运动员成绩进行了研究.在综合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对甘肃省马拉松运动员亚高原训练期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并做了比较分析,通过对亚高原训练期间及其后续平原训练期间的生理生化指标和运动能力的变化,探讨了亚高原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和亚高原训练的特点及规律.以期为亚高原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原训练是当前运动训练中的一个热点。与平原训练相比,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难度。该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高原训练的生理学基础入手,分析了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时所要承受的来自两个方面的缺氧刺激和运动技能提高的理论基础。根据高原的地理分类法与运动训练的关系,从海拔高度、气温、太阳辐射等对人体的影响方面,分析了平原地区运动员和世居高原的运动员的高原训练特点,探讨不同居住地区运动员高原训练的适宜海拔高度,为运动员提高运动成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晓兰  连玉龙 《科技信息》2011,(14):I0280-I0281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目前,高原训练仍是目前体育科研中的一大研究热点,已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同时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参与高原训练的项目已由原来的一些主要耐力运动项目,发展到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奥运会项目。各国的训练实践也证明,高原训练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因此,本文通过观察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同时,观察平原-高原-平原这种交叉训练对机体血液红细胞的影响,旨在探索高原训练提高运动成绩的可能机制,为科学的进行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张文炳  李俊峰 《科技信息》2011,(25):I0250-I0250,I0256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迅猛提高,高原训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会更加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重视。高原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的研究得到了重视和完善,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本文对乒乓球运动在高原训练后,空气密度对乒乓球训练影响及采取解决的办法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彭丽娜  李洁 《甘肃科技》2009,25(1):136-138
采用文献资料法,研究了高原低氧环境及运动对人体Hb及Hb与O2亲和力的影响,对提高有氧运动代谢能力以及运动成绩有良好的效果。为运动员进行高原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浅谈高原训练对自行车运动员有氧能力和耐力成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华 《科技资讯》2006,(24):182-182
1.前言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国内外训练工作者在本世纪60年代就开始注意到,生活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耐久力,因此高原训练得到国内外体育界的普遍重视。高原训练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训练手段及模拟训练方法(高住低练训练法、间歇性低氧训练、低压氧仓训练、呼吸低氧混合气体、模拟高原训练场馆、可调氧分压式睡仓等)。高原训练对机体产生的生理反应是极复杂的,并且存在着不同的适应规律和机制。自行车运动是典型的周期性耐力、速度耐力项目,通过高原低氧环境的高强度大负荷刺激,改善运动员的氧转运机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以达到提高有氧能力的目的。高原训练的优越性使欧美亚澳各国的公路自行车选手受益匪浅。贾维斯认为,高原训练是获取成绩的合理途径。据统计,我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自行车运动员最近5年间进行了18次高原训练,平均每年3次以上。研究证明,高原训练能促进耐力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和(或)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其主要途径就是改善氧转运机制和肌细胞对氧的摄取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0.
高原训练是目前各个国家广泛运用的一种训练手段,其中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作用与持续训练相比更为明显。不同海拔的高原交替训练有利于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逐步适应。中等高度高原-平原-低海拔交叉训练能使运动员适应过程加快,提高机能水平;在中等高度范围内小范围的高度变化对运动员影响不大;在较高高度训练后再回到较低高度训练,运动员运动能力均有不同能力的提高。对交替训练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做了综述,并预计了交替训练在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体育的竞技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为了进一步促进体育强国长久之计的顺利实现,应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以保持我国的体育大国的地位。采用文献研究、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探索,并通过对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获得内在规律,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完善策略。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大系统论中的系统控制与竞技体育训练的关系,从竞技体育训练模式概念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探究系统控制在竞技体育训练模式构建中的应用,为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简要总结了表面肌电技术评价运动技术的主要研究方法及进展,并对这项技术在评价运动技术方面的前景进行展望.结果表明,表面肌电技术因其评价手段的先进性、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以及安全无创的操作性等诸多优势,必将成为监控运动技术训练的重要手段,在运动训练的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并招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标志着我国体育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又有了新的途径,同时对调整、优化体育学科结构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阐述了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5.
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的研究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促进学校体育运动训练为突破口,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社会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国内外学校体育运动训练情况的基本分析,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构建了“金字塔型”学校体育运动训练的理论框架体系,并以经费投入的扩大、基础设施的完善、科学研究的深入三个方面作为实现体育运动训练结构体系的实践保障.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普通高校跆拳道运动员在训练中产生运动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学生掌握运动损伤知识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运动员在训练中产生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于训练因素,如疲劳过渡、局部负荷过大、缺乏保护和运动损伤知识等。因此提高训练水平,提高运动损伤意识,重视对急性损伤的及时处理是减少损伤发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运动过程中由于人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耗氧量增加,机体呈现出过氧化,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导致人体生理机能下降,运动能力降低,影响着运动和训练的进程。所以快速有效地清除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对体育运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自由基的危害和机体抗自由基的基本原理出发。综述了通过营养手段清除自由基在体育运动领域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民族体育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研究民族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 ,就普通高校如何推广民族体育、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推行素质教育 ,结合对学生的调查分析 ,提出了一些观点和设想  相似文献   

19.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每个竞技项目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势必要求业余体育训练也要进行科学训练。采用实验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针对青少年长跑运动员的特点,运用科学监控手段与科学训练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深入的实践和研究,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