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日语惯用句和谚语都是日本人在漫长的社会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形式简洁、表示特定意思的词组或短句,两者既有互相重叠的部分,也有明显不同的地方。惯用句一般结构紧凑,多使用比喻和引申等修辞手段。谚语是流传至今的教训或者生活经验的凝缩,结构较惯用句复杂,常表示教训警示、讽刺等语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谚语是由广大劳动人民共同创作的艺术语句,谚语在人们的生活中被广泛传播,它们是人民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总结,也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其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该文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角度来研究汉语谚语的翻译,发现该理论对汉语谚语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汉语谚语的翻译是一种明确的交际行为。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背景等因素应该被译者考虑在内,从而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目标读者能够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来理解原作者的意图,但无需任何不必要的处理,努力来实现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3.
英语谚语是在英美民间广为流传的表达人们天才、智慧和经验的简短语句,是一种特殊的习语。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有必要熟悉一些常用的谚语。本文着重分析了英语谚语的修辞特征,有助于英语学习者更系统、更清晰地了解英语谚语,从而提高其英语口语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日语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体现人们的经验和智慧的谚语,这些谚语也反映了日本民族的文化积淀.本文就其中和人们日常饮食密切相关的一些谚语进行了研究,发现了其中所反映出的一些日本人民的生活习惯和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5.
葛攀  刘洪泉 《科技资讯》2006,(18):245-246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谚语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谚语是在百姓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是社会生活经验的总结。谚语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因此,翻译谚语时,仅仅以语言之间词汇的同义性(等价性)为前提,寻求对等的表现是不够的。译者须较多运用汉语的表现手段,力求能再现谚语的语言风格和丰富内涵。只有多注意谚语字面以外所特有的语言内涵色彩,才能使译文讽喻得当,宜于说理,又不失原来谚语所具有的语言形象。这里我主要谈谈英语谚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张祎 《科技信息》2009,(21):199-200
谚语是一种结构简洁,并富有生活哲理性的语句。谚语内容精辟,寓意深邃,因而有广泛的感染力,谚语往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社会观点和态度。简而言之,谚语就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及生活环境,基于此,谚语同时也反映了其不同的文化特征。文章首先介绍了文化空缺的由来,然后对英汉两种语言中,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地理、历史、宗教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产的经验来自正反两个方面。正面的经验,常常为人们所器重,而反面的经验即失败的教训,往往为人们所忽视。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失败的教训比之成功的经验更为重要,更值得记取。谚语讲“前车之鉴”、“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说失败能使人发省,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使认识深化,从自然里获得自由。因此,总结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失败教训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我们就去年三熟双千斤试验田晚稻减产的教训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筱林 《枣庄师专学报》1992,(3):108-108,97
俗语,一般来说是口语中经世代相传约定俗成的比较生动的词汇或语句,与书面语相对而言,它更具典型性,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产生于华夏文化土壤的中国俗语(古谚语和歇后语)和中国成语一样,是中华民族语言艺术中的瑰宝,它凝聚着我们这个民族对宇宙、社会、人生、自然的认识,富于哲理性,  相似文献   

9.
谚语常被称为“日常经验的女儿”。它来自生活,反映生活,是生活的提炼,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反映女性生活的汉英谚语展示了各种女性形象,并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女性形象的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10.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富有色彩的语言形式,它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一般具有形象生动,喻义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谚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日本谚语同中国谚语一样,既有脱胎于文学作品的,也有传承于民间口语的。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谚语中有不少是汉语谚语的复制品,但是大量的还是日本民族本身特有的谚语。日本谚语具有大和民族的特色,体现着大和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本文试图从文化要素的传达方面对日本谚语的翻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普罗作家蒋光慈和日本普罗文论家藏原惟人,在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历经了创作倾向、创作方法论的“转向”。两者之“转向”,内含中日普罗文艺运动的不少经验和教训,即文学创作、文学理论和发展应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应从理念出发,遵此原则,文学创作和理论才有生机,反之则枯萎。  相似文献   

12.
李新  柴志敏 《科技信息》2012,(13):171-171
谚语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大自然、生产和生活实践的经验总结,因此,人们的认知对谚语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有不同的文化认知。本文从跨文化认知的角度分析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共同体现出的集体主义观,有利于读者打破固有的认为中国是集体主义、西方是个人主义的传统中西方文化观念,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了解认知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谚语是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虽然中日两国的谚语是不同民族的谚语,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有相通性。同时由于各民族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各民族的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这些差别从谚语中便可发现。日本谚语既有超越语言文化差异的普遍特性,又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因此我们通过对谚语的翻译,不仅能了解日本的国民生活方式以及语言思维方式等,同时也可进一步了解日本国民的人生观、处世观和道德观,更重要的是认识中日两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对我们学习日语、了解日本社会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4.
吕楠楠 《科技信息》2012,(32):I0089-I0089
谚语作为语言中特殊的部分,是各民族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而谚语中借用动物的形象特征描述人类行为的动物谚语又屡见不鲜,动物谚语的形成与人们对动物的认知过程密不可分,是人类隐喻心理过程的体现。本文选择具有隐喻性的动物谚语,分析日语谚语中动物形象的隐喻义汉译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重视吸取一年的经验和教训,而日本人却希望忘掉一年的烦恼和痛苦。日本人很重视元旦这个节日,到了12月,日本许多公司或学校都会举行"忘年会"。大家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在中国,许多单位也会组织新年会,既总结这一年的经验和教训,又谈新一年的抱负,对中国人来说,忘年会和新年会是一样的,不会分开举行。而日本人却认为,  相似文献   

16.
《世界知识》2013,(4):30-30
2015年1月28日,由中国社科院、中日友好协会主办,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承办.中华日表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后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四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会议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的宗旨是:通过回顾总结40年来中日关系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当前两国关系严峻局势的深层背景,展望两国关系中长期发展前景,发出致力于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积极信息,提振公众对两国关系发展的信心,为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发展营造气氛。来自全国友协、中日友协、中国杜科院、外交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华日本学会、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日关系史学会、军事科学院、商务邢等部门的中方官员、专家、学者,和来自日中友体.北海道日中友协、伊藤忠(中国)集团、中国日本商会、日本大学等日方的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7.
明朝“明刑掰教”政策是中国法律思想史和法制发展史的重要标签。明刑弼教有其产生的历史空间,在历史上起到过进步作用,但同时,囿于人治环境和封建传统,明刑弼教有其致命的缺陷,其合理性以及其弊病,或为经验.或为教训,都可以给我国的现代法治建设带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8.
结合 90年代东南亚经济危机的教训 ,就中国入世、中国入世对日本不动产及相关产业的影响、中国不动产和金融业如何吸取日本入世的经验教训以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下中国不动产金融业应如何应对等问题作了阐述 ,提出关键要“持续性开发”与“构筑价格基准”  相似文献   

19.
谚语是人们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是人们群众智慧的结晶。其寓意深邃,从中折射出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制度。本文以克拉克洪价值取向为理论基础.通过阐述中西价值观在汉英谚语中的体现.旨在了解中西价值观的异同,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和中国政府日益重视周边外交的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亟需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面向未来十年的“大周边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