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生代农民工道德信仰必然会受到城市文明的更为深刻的冲击和震荡。由于他们的综合素养、社会阅历、对城市生活的期望等与现行的户籍制度、城市文化和城市居民对他们的态度等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道德信仰的弱化和扭曲。社会应该从制度革新、组织关怀和文化建设等方面着手来化解他们的道德信仰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以实现他们向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的渐近和皈依。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是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对于城市社会结构的改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核心问题是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他们对城市体现出较多的认同感和更强的归属感,渴望融入城市.但受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与自身文化、技能的制约,在城市中难以获取稳定、高收入的工作,在城乡两端都处于某种边缘化状态.他们在市民化进程中面临着制度、经济、文化和个人等诸多因素上的挑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而且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因此,应多管齐下,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陈超  高歌  朱艳飞  甘雪婷 《科技信息》2013,(24):85-85,86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第二代农民工日益成为农民工中的主力军,他们处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的时代,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他们所经历的、遭际的文化冲突远甚于其父辈及同辈其他群体,在不同文化激荡下新生代农民工又会有怎样的认同,本文就文化认同角度对西安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现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魏新哲  朱开君 《科技信息》2011,(32):125-126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一个庞大的新型社会群体,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与传统的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专业技能水平不高,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又无法真正成为城市中的一份子。本文主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特点,指出了他们在城市发展中正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从政府和社会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职业培训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成为农民工题材小说的关注对象,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自身具有新的特征和追求,对城市生活的渴望也更加强烈。小说《漂二代》通过书写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困境与文化焦虑,揭示出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同时也展现了农民工题材小说的独特魅力和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6.
以南宁市为调查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现状、问题及所面临的障碍展开调研,从社会组织建设的视角提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对策与建议。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念方面,需要社会组织的引导和帮助,社会组织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依靠,应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当中建立健全正式组织,充分调动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其政治、社区事务等参与程度和参与能力,促进其稳定生活、就业于城市,融入城市主流社会。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和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代农民工日益成为了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民工中的新生群体,他们在受教育程度、职业培训机会、维权意识、行业选择、对城市和职业身份的认同感等方面明显不同于第一代农民工。他们有着提高工资水平、享受基本社会权益保障和期望企业、社会给予更多人文关怀的特殊利益诉求。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利益诉求,要在劳资关系中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文关怀机制。  相似文献   

8.
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庞大又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是维护其合法权益和切身利益的重要内容,更是促进他们融入城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环节。现实中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权益缺失,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乏味、心理问题日益凸出,却又有着强烈的发展提升需求。这都由经济权益的不健全、自身观念的错位、体制缺陷及社会偏见使然。他们文化权益的实现需要条件和机会,既需要法规制度保障、政府责任主导,也需要社会积极支持、舆论呼吁引导,乃至权利主体的主动与自觉。  相似文献   

9.
通过调查,龙岩市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体情况处于良性发展的状态。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较有保证,质量也有了较大提升,出现了一些可喜的新趋势,但还存在从事精神文化生活的时间和金钱没有保障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求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保障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权益;改变政府对农民工的文化服务方式;建设网上“农民工之家”;举办农民工文化建设研讨会等,探寻破解困境的良策。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市民化就是让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并愿意长期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文章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对市民化的看法及意愿调研,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受子女教育问题、收入水平、生活成本等因素影响,提出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完善法制保障和社会保障机制等对策,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获得尊重,享受到和市民一样的待遇,在为城市做出贡献的同时能够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不应是弱势群体,国家应当赋予他们平等的公民权。农民工问题。是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利益关系的改变而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农民工问题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我国的户籍制度是主因,农民工问题根源在于社会方面的某些不公正。在法治的背景下,依据法治的精神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自《废都》始,贾平凹的小说中陆续出现了一个新的人物形象系列——“打工者”,这些“打工者”为融入城市艰难打拼,他们中有周敏、柳月等“拉斯蒂涅”式的个人奋斗者,有高兴、五富等进城“讨生活”的农民工。他们有各自的理想追求、痛苦艰辛、迷茫困惑,跟城市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城市是亲和而非对立的,这是社会发展的主流。作者意识到忽略城市带给“打工者”的快乐新奇的另类生存体验,对底层人群居高临下的怜悯与关怀,是对人性的另一种形式的压抑与践踏。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的权利保护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当今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不可回避且急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农民工权利问题的现状,从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层面上如何保护农民工权利进行论述,以期尽快实现对农民工权利的保护和救济。  相似文献   

14.
根据在福建若干个地区收集到的问卷资料,分析劳动合同的签订与农民工权益保护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基本工资没有正向影响,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工作时间没有负向影响,对农民工获得社会保障有正向影响.劳动合同还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可从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农民工维权意识;提高平等劳动合同的签约率等方面着手来切实提高农民工权益.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农民进城务工,成为第一代农民工。农民工来源于农村,即使大部分时间在城市工作与生活,但并没有在城市安家落户的可能,大多数还是选择在农村寻找结婚对象。与农民相比,农民工结婚年龄较高,结婚率、生育率较低。农民工的婚姻虽然受到农村婚姻习俗的影响,但农民工晚婚少育现象却符合婚姻变迁的潮流,顺应了城市化发展,具有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高涨的权利意识,是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人"的鲜明特征,他们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要主动参与政治表达和社会管理。然而,由于受制度体制、政治文化和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在具体政治参与过程中处于边缘状态。探寻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由非制度化走向制度化的路径,将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的现况,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泉州市207名新生代农民工为调查对象,使用肖水源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进行现况调查.结果表明:泉州市新生代农民工总体支持与全国总体支持差别不显著;且总体支持与主观支持维度的相关性最高,但与对支持利用度的相关性最低;而不同性别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总体支持上存在显著差异,女性的总体支持高于男性;外出打工时间不同或是学历不同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对支持利用度方面分别存在显著差异,且打工时间在两年以下、初中以上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对支持利用度较高;来自于福建省内新生代农民工的支持利用度和总体支持高于来自福建省外的,且差异显著;新生代农民工的打工月收入越高,他们的主观支持、总体支持高于打工月收入相对较低的,且差异显著.结论:新生代农民工在性别、外出工作时间、学历、籍贯、打工月收入方面的社会支持某些维度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二者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对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及其不协调的原因进行细致透彻分析的基础上,力图从完善三方合作的协调机制、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规范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用工制度、提高农民工人力资本等方面来构建农民工就业与社会保障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学习适应性测验(AAT)、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592名进城农民工子女进行问卷调查。社会支持与学习适应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除父因子1(温暖理解)外,父母教养方式中的其它因子与社会支持在学习适应性上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高社会支持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发展具有普遍的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