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春小麦加工品质衡量指标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蛋白质含量不同、加工品质各异的三个春小麦品种,研究了物化指标与加工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醇溶蛋白/麦谷蛋白比值、角质率与面包烘烤品质关系密切,容重和出粉率之间并非线性关系,千粒重高的品种出粉率较高;面团流变学特性决定品质的优劣因品种而异。  相似文献   

2.
优质小麦品种张春17号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进行试验,对新育成优质高产春小麦张春17号高产综合农艺措施进行了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参数,利用计算机技术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建立产量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3.
以施肥水平(肥力)、密度(保苗株数)耦合为中心。以春小麦中晚熟品种九三91-U126为供试材料,通过在旱作条件下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肥密条件下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试验条件下,5个因素影响产量的大小顺序为:氮肥(X2)磷肥(X3)密度(X1)钾肥(X4)微肥(X5)(2)密度与施肥的互补作用中,表现极为显著,密度与施磷,施钾,施氮耦合关系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春小麦化控稀植高产技术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春小麦播种量越来越大,种植成本越来越高,出现了产量高,但效益交不明显的现象。通过对春小麦化控移植技术的分析,证明了运用春小麦化控剂1号,可以促进春小麦早分蘖、多分蘖、并能促进足够数量的分、成为有效分、,达到即可减少播量,又能保证产量并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将是我国东北春小麦种植方式的一场变革  相似文献   

5.
灰色关联分析法在选择甜菜`小麦最优灌溉制度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灌溉制度下甜菜、春小麦产量性状变化。结果表明:在灌溉定额相同的情况下,甜菜产量与灌溉日期相关,与灌溉定额无关;灌水量增加,春小麦增产。此研究可为甜菜、春小麦的科学灌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春小麦亲本和杂种一代的调查数据,估算了亲本与F1的相关系数,所调查的7个性状均达到显或极显水准。并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春小麦主要性状五主穗粒穗之间的关联度、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千粒重〉株高〉主穗穗长〉主穗粒数〉主穗小穗数〉抽穗期。试验结果为春小麦的高产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用对应分析和偏相关分析对河南省2006-2007年小麦品种区试高肥冬水组连续参试两年共19个品种的12个产量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对应分析结果将供试品种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包括9个品种,属高产中质类品种;第二类含2个品种,属中产中质类品种;第三类包括8个品种,属中低产、中上质品种。并对各类品种的改良目标进行了讨论。从产量、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偏相关分析结果得知,增加穗粒数、千粒质量与密度是获致小麦高产优质的有效途径。图1,表5,参8。  相似文献   

8.
高原粳稻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高原粳稻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云南省2003和2004年中北部高原粳稻区多点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北部粳稻的主要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序依次为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千粒重、全生育期、结实率、穗总粒数,为云南中北部高原粳稻品种选育决策和优质栽培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表3,参10。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青海柴达木盆地春小麦超高产(13.5t/hm^2以上)栽培技术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其群体发育动态指标。表2,参2。  相似文献   

10.
河南棉花新品种数量性状的典型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南省2006年春棉品种区试10个品种的产量、植株及纤维品质性状组的典型相关与通径分析得出:选择生育期短、株高中等偏高、果枝节位低、果枝台数多的性状,有利于增加株铃,提高铃质量,并能间接增进主要纤维品质,确为选育高产优质棉花新品种的有效途径。但在选择结铃性强的植株性状时,应防止降低铃质量。从性状相关性间接选择对衣分无效,应通过室内考种择优选取。表11,参11。  相似文献   

11.
刘增华  李芾  傅茂海  黄运华 《系统仿真学报》2007,19(13):3022-3025,3029
随着铁路不断提速,对车辆运行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半主动控制技术在机车车辆上的应用为进一步提高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进而提高其运行品质开辟了新的途径。包括空气弹簧的二自由度悬挂系统的控制策略进行分析,结合控制策略提出了一套以调节空气弹簧节流孔直径从而改变悬挂系统阻尼为目的的半主动控制方案,运用计算机软件SIMULINK对半主动控制空气弹簧悬挂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运用半主动控制技术可以得到更好的空气弹簧悬挂参数,提高整个悬挂系统的减振性能以改善车辆运行平稳性。  相似文献   

12.
高射频浮动自动步枪动力学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贾智宏  葛藤  周克栋 《系统仿真学报》2006,18(8):2190-2191,2198
建立了某高射频自动步枪虚拟样机模型,系统研究了导气装置结构参数、自动机缓冲簧刚度、复进簧刚度等参数对射频的影响规律。光幕靶测试系统获得的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符合一致,为这种步枪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带型、品种和种植方式组合筛选了适于绿洲灌区应用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的生产能力和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洋芋(-洋芋)和新型小麦/玉米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三大模式平均产量高于传统"吨粮田"11%,其中"三种三收"模式增产增效更为显著,推广价值较高。试验同时得出影响复合群体产量的因子顺序是小麦品种>玉米品种>种植方式,组分产量的突破口主要在生理特性方面。参试模式中最优组合是A3B1C3。表5,参3。  相似文献   

14.
应用因子及聚类分析研究春棉数量性状及品种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参加全国2005年春棉区试(A组)的13个品种,包括植株、产量和纤维品质共22个数量性状进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前6个公因子对所考察性状变异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89.24%,反映了所考查性状的绝大部分变异信息,根据各品种在各公因子上的得分值,将13个供试品种从产量和品质的差异聚为5大类。图1,表4,参8。  相似文献   

15.
针对广东旱坡地土壤钾素水平低、供钾潜力差这一问题,进行旱坡地春玉米钾吸收特征以及高产施肥技术研究。研究表明,玉米植株不同部位对钾的吸收量,以茎秆最大,占植株吸钾总量的55%以上,籽粒次之,占吸钾总量的18 51%~24 81%;苗期吸钾量比较少,不超过吸钾总量的1%,孕穗期吸钾量不超过吸钾总量的35%,吸钾量最多则在生长的中后期。当施钾肥量水平较底时,增施钾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吸收N、P2O5的量;当施钾肥量水平中等时,增施钾肥,亦可以提高玉米吸收N、P2O5的量,但增幅趋缓;当施钾肥量水平较高时,增施钾肥,则会显著减少玉米吸收N、P2O5的量。利用钾素肥料效应方程式和试验结果,对春玉米产量与钾肥施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最高施钾肥量,并总结了玉米高产施钾肥技术。表3,参4。  相似文献   

16.
松嫩平原黑土区大垄种植制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土壤肥水气热综合调控和光能转化利用原理,改0.67m小垄为1.34m大垄,建立两个大垄间隔一个小龙地的大小垄和大垄连片的垄体结构;调2垄上作物布局,形成早晚、高矮、阳阴搭配,宽窄行交错,有效地利用时间差和空间位的具有良好通风透光效能的作物群体布局。进行适于旱作农田轮作、施肥、耕作整体要求的玉米、大豆、矩菜、小麦大垄种植制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小夺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与常规小垄种植比较,粮食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湿沉降中氮浓度及沉降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对三江平原典型湿地系统大气湿沉降的氮浓度及沉降量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各形态氮的月均浓度差别较大且动态变化明显,原因主要与人类活动、降水强度及频次、风向和地理位置有关;各形态氮浓度均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季最高,秋、冬季次之,夏季最低。春、秋季降水中各形态氮浓度的离散程度较大,原因与降水气团来源复杂性、沙尘和高空污染物输送等因素有关;降水量与各形态氮浓度呈较弱的负相关(p>0.05),NH4 -N与NO3--N、TON呈显著正相关(p<0.05),它们可能具有同源性。NH4 -N与NO3--N的良好相关性与其在液相中的反应有关;生长季降水pH的变化主要与氨挥发有关,非生长季主要与氨挥发减弱、秸秆和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沙尘输送等因素有关;各形态氮的沉降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所占比例最高(4.57kg N/hm2),占60.41%,夏、秋季相近,冬季最低(8.29%);全年TN沉降量为7.57 kgN/hm2,TIN为沉降主体,占84.54%;NH4 -N和NO3--N为TIN沉降主体,分别占TN沉降量的52.58和29.99%。图4,表2,参16。  相似文献   

18.
分带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陆河绿洲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在限量供水条件下,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与单作小麦、单作玉米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和利用效率,以期为能否将交替灌溉技术集成到间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全生育期120cm土层内的土壤平均含水量低于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间作群体内,玉米带内的土壤含水量始终高于小麦带。与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耗水量的平均值相比,交替灌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分别提高了32.2%~38.9%、WUE提高了27.8%~36.0%,耗水量增大了4.2%~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