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比较了萨特存在主义人学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不同,使人们认清萨特存在主义人学的实质,从而更加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去认识人生、指导人生.  相似文献   

2.
论萨特小说《墙》的人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萨特的学创作中,短篇小说《墙》隐含了其诸多的人学命题与思想。本从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切入,透过人学的视角,在学与哲学的融汇点上,剖析了萨特的存在主义人学观:人的本质是自由的,人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利;焦虑是对自由进行反思的一种意识;小说中荒谬的结局充分验证了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  相似文献   

3.
萨特的“存在主义”有4个基本观点。当萨特用存在主义去“”和“补充”马克思主义时.他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就暴露出了种种的矛盾与对立.即唯物主义客观性与唯心主义主观性的矛盾与对立;能动的反映论与内省的体验论的矛盾和对立;历史唯物主义同历史人学、唯物主义与人学辩证法的矛盾。可见,萨特的存在主义不是“接近”“发展”马克思王义.而是取消了马主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萨特企图用“人学辩证法”代替“唯物辩证法”.用“历史人学”代替“历史唯物主义”.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补充到存在主义中去.其实质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是他的资产阶级世界观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4.
冯新平 《科技信息》2012,(8):183-184
萨特的存在主义人学强调行动、自由和责任,这三者构成了其责任伦理学的基本维度。萨特认为"行动"是人的唯一希望,是人生中唯一真实的。而他的"自由"则是一种被限制在"人道主义"之中的"相对自由",与"相对自由"紧密相连的则是他提出的"绝对责任",人自身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纪所负的完全责任。  相似文献   

5.
从四十年代中期开始,存在主义者萨特就作出了向马克思主义“靠拢”的姿态,以后更致力于存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到六十年代初,“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辩证理性批判》便宣告问世。于是在许多人的限里,萨特成了“马克思主义者”。萨特究竟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者,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解释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分析:  相似文献   

6.
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产生过重大影响,正确地评价和认识它,在当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就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归宿作—些粗浅的探析。 萨特建立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背景 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建立也有其自身的背景,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作一点探讨。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力量的威力和萨特哲学理论自身的困难,迫使萨特接近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完善其存在主义。 关于为什么赞同和部分地接受马克思主义,萨特本人及其伴侣波伏娃都曾有过说明。我们知道,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集中表述是1960年4月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此书与《存在与虚无》之间有着极为明显的裂缝。在解释存在裂缝的原因时,萨特指出:“是的,一个为期二十年的裂缝,事实上,也是因为这样一个事实:当写完一本哲学著作后,人们感到枯燥,空洞,人们不能立即接受新东西。换句话说,我的思想已经过时了,所特别需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当然我懂得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同我以前说过的那样,我曾反复读过马克思的书,但那无济于事;只有当你同世界上的事情联系起来时你才真正开始懂得马克思主义。懂得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7.
当前的人生哲学与人学仍然存在理论上的混乱──研究人生的哲学似乎就是人学,研究人的人学似乎又是人生哲学。其实,人生哲学研究人生,人生从整体上把握人,各自有不同的内涵;人学既包括了人生哲学,又是人生哲学的基础,人学不可能离开人生哲学;本能无意识、文化无意识、社会文化意识是构成人生哲学的三个层次,也是人学的内容;人生哲学内容在“变”与“不变”的历史与逻辑统一中向人学提升,人生哲学只有提升为人学才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晓璐 《科技信息》2012,(31):263-264
人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人学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论述中再一次以其核心地位突显出来,不仅表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更是人学思想新的升华,充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西方传统人学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从现实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出发,科学界定和揭示人的本质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价值取向,沿着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方向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在逻辑起点、理论内容、价值取向上超越了西方传统人学。  相似文献   

10.
异化在萨特和马克思的哲学中都是一个重要概念.萨特受马克思主义的吸引,把存在主义导入马克思主义,开创了现在西方"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之先导,但是萨特的异化理论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根本上讲还是有区别的.本文的目的就是从异化的概念、产生异化的根源和克服异化的途径上阐明两者的区别.萨特把异化的产生归于匮乏,匮乏是永恒的,是始终伴随人类社会的.而马克思则认为异化是劳动的结果作为一种异己的对象同劳动者相对立的过程,他把异化的产生归于私有制,从而指明了消除异化的途径,即大力发展生产力,废除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合乎哲学发展史逻辑的科学命题,这一命题的形成经历了以物为本——以神为本——以人为本(以自然的人为本——以理性的人为本——以现实的人为本)的圆圈运动;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实践观;观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蕴所在,它同精髓——实事求是、精华——社会发展规律学说一起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的三个基本点;以人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2.
传统教科书"从物质统一性"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范畴,把马克思主义所把握的"世界",理解、诠释为像旧哲学物本主义那样把握的"物质世界"。本文遵循"从实践理解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路,分析了传统教科书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范畴理解的缺陷,探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类世界"范畴的理论意蕴和理论内涵,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从实践理解"人类世界"范畴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学界,人的解放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已成基本共识,似乎已经没有再度言说的必要。但是,无论从这个问题所面临的理论挑战,还是就其实践意义在当代的充分开显,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仍须解决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其中包括厘清青年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学说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与西方传统解放理论的根本区别,以及澄明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当代性。这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丰富内涵,构成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推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为指导,不断完善和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界定。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当前,我们党提出了和谐社会理论,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作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蕴涵了极其丰富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精华。  相似文献   

16.
冯新平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5):19-20,29
远藤周作在作品《沉默》中所呈现的是邪恶的灾难和被苦难和死亡扭曲的、绝境中的人性。本文分析远藤周作通过作品探索普遍人性和人类的存在境遇。远藤周作从基督教传统中接受了博爱观念,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具有理性主义的色彩。这种对爱与善的追求,更符合人类的普遍愿望。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学生中实施马克思主义人权观教育,普及人权知识,树立科学的人权观念,培养正确的人权意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明确目标,规范内容,注意方法,讲求效果。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之邓小平人权观帮助学生分清在人权问题上的是非曲直,认识社会主义人权的优越性,了解我国人权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人权问题上所作的艰苦努力,特别是在社会主义人权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依法尊重和保护人权。  相似文献   

18.
针对传统体制下认为个人不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的观点,有必要明确提出个人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线。理解个人是马克思主义主线,须分别从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概念的涵义加以反思性论证,阐明以每一劳动者个人的发展为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9.
从马克思的视角出发,反思人权为何总是与世人若即若离.从马克思的视角洞察人权理想,发现它存在许多悖论.着重反思了人权理想的如下几种悖论:平等权的悖论、自由权的悖论、财产权的悖论和安全权的悖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集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工作。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要求理论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把推进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根本任务和永恒的实践主题。在当今时代条件下,通过认真总结和反思以往理论教育的经验教训,并真正贯彻和落实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必将使理论教育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