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灰色线性规划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现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线性规划方法的不足,尝试用灰色线性规划方法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并在分析新疆兵团农十师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该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借助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法)求解2010年农十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数据,最终找出符合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重点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分析南川区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科学性及有效性较高的灰色线性规划土地结构优化模型,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与满足社会、经济和生态三大效益相互协调的情况下,选择出利于当地实际情况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3.
同城化与土地利用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机制。为了协调同城化中多目标冲突及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利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考虑同城化发展、同城化体制、同城化社会需求和同城化生态环境要求4大目标,构建了多目标约束的区域同城化土地利用结构灰色优化模型,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对不同目标约束下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进行最优筛选,然后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偏重同城化经济效益或同城化生态效益情景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总体效益均不同达到最大值。同城化社会效益情景中,方案3能合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综合兼顾了同城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该多目标约束的区域同城化土地利用结构灰色优化模型可为同城化过程中土地利用规划及生态规划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基于森林生态功能绿当量概念的提出与模型的建立,以重庆市江北区为例将其运用于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工作中通过计算草地和农田的生态绿当量得到研究区域的综合绿当量,并将该值与以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化标准进行比较,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现状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期使该区域土地利用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的协调,达到最佳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基于耦合协调发展度和相对发展度模型,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变异系数法对重庆市1997-2012年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发展进行了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指数和产业结构综合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在不断上升,处于一般协调耦合阶段.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相互促进、配合得当,整体协调向前发展;3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对发展度变化较小,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在对应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方向日趋一致.  相似文献   

6.
汉中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汉中市2003—2011年的土地、经济、生态数据为基础,根据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效益的24个指标构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相关的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测算模型,分析了汉中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及这3方面效益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汉中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处于缓慢上升状态,2009年以后上升速度加快;目前,汉中市土地利用效益处于较低效的中度协调状态;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处于小幅波动状态.未来必须优化和加强汉中市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
以日照市2012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多样化指数、洛伦茨曲线和区位熵定量化分析日照市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选取土地利用率、垦殖率和森林覆盖率3个指标对日照市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研究,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评价日照市土地利用效益.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找出日照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优化日照市土地利用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立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两者耦合模型,对2005-2015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状况进行测算,分析两种效益之间的耦合动态。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呈现稳中上升的状态,生态环境效益在波动中曲折上升,社会经济效益增长幅度相对于生态环境效益增长幅度较大.(2)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处于上升状态,分别经历分化激烈博弈—相对最佳协调—不相协调的演化阶段,近几年土地利用耦合度增幅小,说明两者矛盾日渐突出,应注重协调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运用信息熵和SSM模型分析2010-2018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时空格局差异,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福州市土地利用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旨在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福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表明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逐渐由有序向无序方向演化;(2)“三大片区”不同地类竞争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分别为主城区呈低值区状态,近郊区呈现中高值区—高值区状态,远郊区呈中值区—低值区状态;(3)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作用强度整体呈现波动增长再稍有回落的趋势;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的转变;(4)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状况经历了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程度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总体往协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线性规划在生产结构调整中运用较广,它是在具有确定目标的前提下,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有限的资源,求得各种可供选择的生产方案中的最优方案的数学方法。本文运用此法对山西省翼城县农业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并提供了土地结构调整的具体方案。规划期基年为1989年,规划期分别为1995年和2000年。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开封市土地利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开封市1996年、2000年和2010年三期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数据,利用Costanza等提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模型,对开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至2010年开封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即该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导致了土地生态效益的下降.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效益一直是土地变化的研究热点.由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消长关系尤其受到关注.生态效益可以由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估算转换为可比较的市场价格,与传统GDP衡量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文章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比较2003~2010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消长动向.结果表明:该区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应的经济效益增长量为生态效益损失量的1倍多,经济效益是土地用变化和生态服务价值下降的直接驱动力,优化土地利用规划是区域经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不误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利用区位熵、均匀度和优势度基本原理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化研究,并结合土地利用率、垦殖率、森林覆盖率三个指标对土地利用程度进行了分析,从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对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评价.在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配置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通过研究土地利用配置对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四川省为研究区,设定了生态效益型、经济效益型和综合效益型3种发展情景,通过CLUE-S模型模拟研究区203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计算了各情景下相应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和经济效益,分析了3种情景下模拟结果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相同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服务价值量在情景1下达到最大值,为108 405.5亿元;经济效益则在情景2下最大,为78 346.3亿元。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上来看,3种情景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生态用地中林地和水域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攀西地区;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分布在攀西地区和四川盆地。研究结果可对四川省未来的土地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控制地面沉降灾害的成本-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2 0世纪 6 0年代开始 ,上海市就积极开展地面沉降动态监测与研究 ,采取地下水人工回灌、限制地下水开采等有效措施 ,最大限度控制地面沉降 ,已取得显著成效 .控制沉降后 (196 5— 2 0 0 0年 )的年均沉降量从控制沉降前 (192 1— 196 4年 )的 37.93mm锐减至 6 .19mm .运用成本 -效益分析方法 ,对上海市控制地面沉降灾害的费用效益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 ,上海市控制地面沉降灾害的投入为 16 .75亿元 ,取得的控制沉降经济效益高达 6 15 9.4 2亿元 ,年均控制沉降效益为 171.10亿元 ,控制 1mm地面沉降的经济效益为 5 .37亿元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土地的集约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2007年遥感影像对佛山市禅城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2003-2007年的佛山市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角度对禅城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3-2007...  相似文献   

17.
城市生态系统的评价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生态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17个地级市的城市生态系统进行评价,依据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及数据的可获得性,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方面构建了城市生态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7个城市之间生态系统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合肥及沿江地区城市生态系统发展较好,两淮地区、蚌埠、安庆等工业城市次之,皖南地区及皖北宿州等地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欠佳.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2005—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福建省福州市全域为研究对象,首先解析2005 年、2010 年Landsat4-5 TM 和2015 年、2020 年Landsat8 OLITIRS 等4 个时期的遥感影像数据,用Arcgis10.2 分析2005—2010 年、2010—2015 年、2015—2020 年3 个阶段福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人类活动强度、土地利用动态度,接着计算各时期福州市景观级别和类型级别的景观指数,定量分析福州市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最后将土地利用变化与福州市研究时期内的社会、经济、气候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综合分析结果对福州市今后关于土地利用的决策作出一些建议,使福州在今后的发展中兼顾景观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土地可持续利用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衡量地区土地利用是不是可持续的,就需要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信息熵、均衡度和集中度等指标研究福州市的土地利用数量及结构变化;然后从土地利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利用综合集成赋权法对福州市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研究期间内福州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值处于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城巾土地利用效益的综合评价对城市土地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笔者以济南市为案例,首先建立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量化,其次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琊调度进行了测算,最后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对策.结果表明,近20年来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呈逐年提高的趋势,其中生态环境效益增长最快,社会效益次之,经济效益增长最慢,三个效益子系统协调度也由不协调发展到高度协调阶段,为进一步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益,需要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改变城市外延扩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