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时期对于朱熹教育思想的研究,涉及朱熹的教育原理、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方法以及朱熹的读书法和学习法等诸多方面;而且,不少学者从中国教育史的角度展开研究,对朱熹教育思想予以肯定,进一步确立了朱熹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重要的是,民国时期对于朱熹教育思想的研究,是当今进一步研究的学术基础,应当成为必需追溯和吸收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2.
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宋代最高学府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办学过程中,认真总结了自己长期教育实践经验,花费很大精力,自拟《白鹿洞书院教规》,成为后续中国封建社会700年书院办学的模式和国内外研究教育制度的重要课题。朱熹和陆九渊的“白鹿洞之会”又是南宋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充分体现了朱熹虚怀若谷、文人相亲的大家风范,也弘扬了百家争鸣、学术讨论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3.
记得去年我在《岳麓书院史略》的序中说过:“惟楚有材,于今为盛”。它表达了我青年同志们的期望。时过一年,江西上饶韩君钟文《朱熹教育思想论稿》大著成,问序吾。阅读大作,耳目一新,昔贤今彦,交相辉映,令人叹美久矣!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开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七百余年教育之路径,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第二个最有影响的杰出的教育实践家和思想家。他学问渊博,思想精深,著作宏富,全祖望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来称誉之,实不为过!研究这样的大教育家如没有相当的功力是不可思议的,而钟文君勤奋好学,敢  相似文献   

4.
论朱熹的童蒙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熹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教育家,在他五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亲自编著了大量书籍,其中用于儿童启蒙教材的主要有《小学》、《童蒙须知》和《训蒙绝句》,形成了一套童蒙教育思想体系,即以学“眼前事”为主的教学内容、培养自觉自律的行为习惯的教育过程、贯彻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又是一个大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活动40余年,留给后人许多论著,但他关于教育对象、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的论述,至今仍对当代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一、教育对象层次的划分及其影响朱烹把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大学者,大人之学也。古之为教者,有小子之学,有大人之学"。o.这个分段,是以年龄和智力发展为准的,因此在学习内容和培养要求上,也有所不同,两个阶段是有机联系的。他说。古之教者,有小学有大学,其道则一而巳。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克等事。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O"古人由小学而进人…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他在其宏大精密的哲学理论基础上建构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使之充满着思辨的哲学意蕴。以探讨理气关系出发,提出教育要使人明人伦,教人做仁人圣贤。以人性二重论为基点,提出教育不仅要存养和扩充人性中本源的善性,同时还要变化气质。通过对格物致知论的阐发,提出人要穷索事物之理以通晓事物之理,同时又要勤于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以提高实践能力和人格涵养。  相似文献   

7.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教育家。屈原的教育思想在先秦诸家教育思想中很有特色,热爱祖国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培养优秀的品德是其长育的目标和内容,这种品德包含判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崇尚内美的情操、对自然社会的探索以及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而诗乐融合是其教学形式的方法。楚地独特的文化也造成了屈原教育思想的特点,即突出的忠君思想、教育的贵族色彩和传授知识的地方特征。  相似文献   

8.
为承担中国教育学会下达给江西分会的研究朱熹教育思想的科研任务,我校教务处从中文科、政教科和教育理论教研组等单位挑选了讲师鲍元、江燮亮、黎心祥,文学硕士张玉奇,助教韩钟文等五人,成立了“朱熹教育思想研究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研究小组于八三年二月正式成立,鲍元同志担任组长。目前,研究工作进展较快,大家力争能早日拿出具有一定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的科研成果来,为开创发掘、整理和  相似文献   

9.
朱熹是我国宋代的哲学家、理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有五十年从事教育工作实践,积累了许多经验,特别在教育方法、学习方法以及学生修养的培养方法方面,主张"穷理致知"与"躬行实践"并重,"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结合,"立志"、"主敬"、"存养"、"省察"与"力行"五端相承,都是非常值得后来的教育学者学习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网络的发展,引发很多学者对网络教育的关注。针对网络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我国道德教育事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诞生对今后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作为国内首部权威学术著作,研究其内涵将会更好的指导我国的网络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11.
《乐记》是我国古代美学与审美教育思想的专著,它以邹鲁文化系统的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为指导,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探讨了审美教育的基本规律,为中华民族古代审美文化的创造与审美教育的实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研究《乐记》的审美教育思想,确定它  相似文献   

12.
朱熹《舜典象刑说》主要涉及刑法产生理论基础、恤刑及赎刑思想。心情阴阳学说是朱熹刑法思想产生的法理学理论基础,并将此学说与理气观相结合建构成更深广的理论;朱熹的恤刑观并非是轻刑宽恤,而是体现了圣人制刑止刑的严刑宽民思想,朱熹认为赎刑必须严格控制其适用范围,不唯贫富,反映了朱熹适用法律的平等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朱熹的教育思想与《近思录》教学之道的语录文字联结紧密,二者存在相当的一致性;《近思录》语录文字是朱熹辑录与发明,是有意张扬四子思想,并藉以表达自己教育思想之取向。程朱理学,注重人之禀赋的开掘,达成圣贤;强调早期教育,以豫为先,养成圣贤坯璞;对传统教学内容的继承与拓展,尤重洒扫应对;对教法阐释透彻,继承而推新。这些在当下对我们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牧斋净稿》可以算作朱熹诗歌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是朱熹早年生活的记录,是朱熹早年出入佛老心路历程的记录总结。《牧斋净稿》在朱熹诗歌创作风格形成上具有奠基作用,对《牧斋净稿》的艺术价值与地位重新审视,极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朱熹文学思想论》序张立文1987年秋,厦门大学召开国际朱熹学术研讨会,吾有幸与会,结识吴长庚先生,相叙甚欢。1990年,我们再次相逢于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他以他的专著《朱熹文学思想论》的油印打字稿相赠。我觉得就朱熹思想进行微观的...  相似文献   

16.
葛洪的<抱朴子外篇>历来被研究者看成是"杂家",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定论,究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仔细研读原文和受评论家影响造成的.我们通过仔细蚓读和分析<抱朴子外篇>的原文,并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完全可以得出<抱朴子外篇>不同于<内篇>的思想倾向的结论.<内篇>属道家,而<外篇>属儒家.从<外篇>提炼出的"夫唯无礼,不厕贵性"、"崇教勖学,精六经之正道"、"量材授官,贵贤任能"、"诘鲍论君,辨证古今"等命题,可以看出完全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范畴.<抱朴子外篇>儒学思想有两个特点:一为"驳难",二为"通释".  相似文献   

17.
不少译作,包括许多中英对照本,语言生硬、诘屈骛牙,使人难懂、费解,读来让人皱眉。但姜华译的《被出卖的春天》却一反这种晦涩之气,译文出神入化,生动逼真,读了让人感到有一股清新之风迎面扑来,使人好畅、愉快。下面拟就学习姜译《被出卖的春天》谈几点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18.
冯流君曾说过: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只有三个人是真能懂得文学的,一是孔子,一是朱嘉,一是王夫之。在中国文化史上,朱熹素以哲学家、思想家著称。他在理学领域里的成就令人高山仰止,反倒忽视了他的同样深厚丰富、博大精深的文学思想。对他的文学思想,似乎除了一些道学家的陈腔滥调外,无甚可取。在世界性的朱子学研究中,对朱熹文学思想的探讨始终是最薄弱的一环。长期以来,人们多从否定的、负面的、批判的意义上谈到朱熹的文学思想,并且主要只抓住他的文道论大做文章,把他的文学思想简单归结为干瘪的文道论,从而也就把他简单地划…  相似文献   

19.
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载体、新手段、新渠道和新途径。同时,网络又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好的机遇,也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网络时代,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已成为具有强烈时代感与现实意义的崭新课题。胡树祥教授和张震教授围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的关系结合点上展开前瞻性的研究,完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著(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出版)。综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一书,学术立意高远,作者研究精深而审慎,赋…  相似文献   

20.
在法学术语研究中,目前的研究中心是实践中技术术语的体系化整理问题。作为社会科学的法学,其术语的作用超越专业人士界别,直接影响到民众基本理念的塑造与公共秩序的构建。因此,有必要对法学术语在教育传播中的概念辨析进行解读与判断。以“法律”一词在传统与近现代的概念转变为例,可以理解术语的概念变迁,直接关系到国家建构模式、社会理念与基本制度的重新布局。因此,在法学术语的研究中,有必要关注术语在法学教育过程中的重新梳理辨析。唯有此道,才能塑造出民众对近现代法律的正确理解认知,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整体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