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炭”与“碳”的区别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炭”与“碳”的渊源和区别,并提出使用范围和正确使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摘要 本文探讨“炭”与“碳”的渊源和区别,并提出使用范围和正确使用的方法。“炭”与“碳”二字,一个不带“石”旁,一个带“石”旁,显而易见其字的结构是不同的。目前在一些科技文献中,“炭”与“碳”有时混用,意思表达不清,甚至产生误解。“炭”与“碳”到底有什么区别,如何才能正确使用呢?首先应弄清两字的渊源和原义,再考虑实际使用情况及习惯,确定一个比较科学的区分原则。一、“炭”字的来源和原义“炭”字,从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到《康熙字典》及至近代的《辞源》、《辞海》等经典词典上均有此字。它的第一项字义是“木炭”。《说文解字》[1]中说:“炭,烧木余也。”用白话文来说,是烧木不尽之余,即木炭。且《说文解字》上说炭“从火”,《康熙字典》和《辞源》均将炭字放在“火”部,可能是考虑有烧木之意。《周礼·月令》道[2]:“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本草纲目》谈到:“煎药焙火宜用麸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篇《卖炭翁》的第一句就是,“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明白地指出炭是薪材烧成的。“炭”的第二项字义是“石炭”,即煤。《正字通》[2]上说:“石炭,即今西北所烧之煤。”《前汉·地理志》也谈到:“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以上都表明石炭即煤。日语中的汉字“石炭”也是指煤[3],大概是我国古代汉语传入日本所遗留下来的。“炭”的第三项字义是近代对炭素材料及制品的总称,如焦炭、炭砖、炭糊等等。此外,在古代《玉篇》中有:“炭,火也。”《孟子》(公孙丑)上:“炭,墨也。”在汉代还有以“炭”为姓的。二、“碳”字的来源与原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及《辞源》上均无“碳”字,只有《辞海》[4]和《现代汉语词典》[5]才有“碳”字,可见“碳”字是近代才创造出来的。现代汉字比古代的多。我国的汉字是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创造出来的。新创造的字,只要流行开来,大家认可,就逐渐定型。化学上很多字就是本世纪20年代创造出来的。那么“碳”字到底是什么时候创造出来的呢?我国翻译西方近代化学著作,始自近代化学先驱和杰出的开拓者——徐寿[4](1818~1884,江苏无锡人),他与英国人John Fryer(付兰雅,1839~1928)合作,介绍和翻译了《化学鉴原》(六卷,1871年刊)。与此同时,广州博济医院美国医师嘉约翰(Kerr John Gla)和中国学者何了然也合译了此书,书名为《化学初阶》(共四卷,1870年刊)。当时已知的64种元素的名称,《化学鉴原》与《化学初阶》的译法基本相同。金属元素都加“金”旁,如锂、镁、锰等;非金属元素有加“石”旁的,也有不加“石”旁的。如“磷”,两书均译为“燐”;“硅”,《化学鉴原》译为“矽”,《化学初阶》则译为“玻”。对于“C元素”两书都译为“炭”。可见当时还未采用石旁的“碳”。到本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开始出现带石旁的“碳”字。如《王云五大词典》[6](1930)就收录了这个“碳”字,但指明其唯一意义是符号为“C元素”的名称。其所附的中英文名词对照表中,在“carbon”下只注明“炭质”一义,即“炭原质”(C元素)。1932年11月26日,当时的政府教育部颁布了《化学命名原则》[7],其第七条把已通行的化学元素的订名原则加以总结,规定为:“元素之名,各以一字表之,在寻常状况下为气态者,从气;为液态者,从水;金属元素之为固态者,从金;非金属元素为固态者,从石。”其所附元素表把第6号元素C第一次正式订名为“碳”。1979年出版的《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在“碳”字字条下明确指出“碳”是一种化学元素,没有其他解释。1980年中国化学学会颁布的《无机化学命名原则》和《有机化学命名原则》[8]上规定,“碳”就是C元素。综上所述,“碳”字是本世纪初西方近代化学传入我国,翻译家翻译时创造出来并流行的,1932年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正式确定C元素用“碳”字表示。三、“炭”和“碳”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混乱的原因由于古代汉语中就有“炭”字,此字的使用没有疑义。当西方化学传入我国后,由于“碳”与“炭”两字字义有所区别,因而出现了使用是否正确的问题。在经典词典中,除《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上只有“炭”字,没有“碳”字外,《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炭”和“碳”的字义都说得很明确。《英汉牛津大词典》、《英汉化学化工词汇》、《英汉科技大词天》、《俄汉词汇》等工具书中,对“炭”与“碳”的使用基本上是正确的。如《英汉化学化工词汇》[8]中,含有“碳”和“炭”的词条有200多条,其中关于元素C的条目,都用带石旁的“碳”,如碳环、碳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化硅、碳化钙……等。关于“炭”的条目,如木质炭(carbolignius)、炭黑(carbon black)、活性炭(activated carbon)、炭砖(carbon brick)、炭精棒(carbon stick)等等。但有少数是用错了的,如碳纤维(应为炭纤维)、碳灯丝(应为炭灯丝)等。目前科技文献中,特别是炭素行业的资料中,对“碳”与“炭”使用比较混乱。究其原因:第一是国家对科技名词的定义及使用规范化、标准化工作做得不够。1932年颁布的《化学命名原则》和1980年颁布的《无机化学命名原则》只规范了“碳”表示C元素,国家对“炭”与“碳”的定义和区别,及使用范围与方法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第二是科技人员在使用“碳”和“炭”字时,态度不够严谨,没有深究它们的区别,而习惯成自然地随便使用。甚至有些科技人员误以为“碳”与“炭”没有区别,可以互用。第三是翻译人员的疏忽和粗心,按文而译,将国外科技资料中“炭”与“碳”的混淆引了进来。第四是刊物编辑没有把好关,给“炭”与“碳”的混用起了传播作用,更加剧了它们的混用。四、“炭”与“碳”的区别关于“炭”与“碳”的区别,由前述可知:(1)从本义上看,“炭”最初的本义是木炭、煤,它是物质的名称。而“碳”字被创造出来是表示元素周期表中的第6号元素(C),它是元素名称。(2)“炭”所指的物质是混合物,如木炭、焦炭、煤炭、炭黑、炭纤维等,它们的成分中除C原子外,还有别的物质。而“碳”所指的物质是C元素的单质或化合物。如碳的同位素碳12、碳13、碳14;碳的同素异构体金刚石、石墨和卡宾碳;碳的化合物,碳化硅、碳化钙等。此外,自1985年以来发现的C60、C70[9],均可称为“碳”。(3)“碳”是在化学名词中使用。凡是与碳元素、碳原子有关的词语应用“碳”字,如碳键、碳链、碳氢比、碳化镁等。而“炭”是在工程及材料的技术术语中使用。凡是与炭石墨材料和生产工程有关的词语,一律用不带石旁的“炭”字。五、建议鉴于目前科技界、特别是炭素行业,对“炭”与“碳”的字义弄不清,使用混乱的现实,建议国家科技有关管理机构,组织专家讨论并制定出一个文件,给“碳”与“炭”下一个科学的定义,指出其区别和使用范围,以及正确的使用方法,把有关“碳”和“炭”的名词及技术术语的词条确立下来。以便科技人员有章可依。同时希望科技人员、翻译、编辑均应遵守文件精神,正确使用规范的“炭”与“碳”字的名词和技术术语。  相似文献   

4.
太监义会碑碑身通高2.64米,宽0.84米,厚0.23米,底座高0.84米,宽0.94米,厚0.42米。由于该碑长期俯倒于地面,且背面朝天,奇迹般地躲过历代战乱和文革浩劫,而且在多次文物普查中,它也是漏网之鱼。  相似文献   

5.
关于“失效”和“故障”的讨论往往是从这两个名词的释义及对应的英failure与fault应该如何翻译,及这两词是否为同义词出发的。本则从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为出发点,分析两的联系和区别,提出“失效”与“故障”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对象进行描述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摘要 关于“失效”与“故障”的讨论往往是从这两个名词的释义及对应的英文failure与fault应该如何翻译,及这两个词是否为同义词出发的。本文则从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为出发点,分析两者的联系和区别,提出“失效”与“故障”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对象进行描述的看法。
“失效”与“故障”是可信性工程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在制定可信性工程有关的技术标准、翻译国外文献时常常会引起一些不同的看法和争论。弄清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对于澄清概念、统一思想、促进可信性技术的普及和有关标准的制定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单纯从“失效”与“故障”两个词本身的释义或相应英语词failure与fault的翻译方法及是否同义词来讨论,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不能直截了当地接触到问题的实质,因此,本文将以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为出发点探讨“失效”与“故障”的联系和区别。一、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作为可信性的基本数学模型,我们选取某种两状态的可修产品。即该产品只有“好”(或称为能正常工作,亦或称为能完成规定功能)和“坏”(或称为不能正常工作,亦或称为不能完成规定功能)。产品“坏”了后即予以修理直至恢复到“好”的状态。这类产品的可信性基本模型是“好”“坏”两状态交替发生的随机过程,如图1所示:图中“○”表示“好”,“×”表示“坏”,“——”表示正常工作,“……”表示修理过程。二、“失效”与“故障”是对同一对象从不同角度出发的描述在前一节提出的数学模型中,我们来看一看从“好”转化为“坏”的这一时刻。如果我们问“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答案就是产品失效了。如果我们问“这一时刻前后,产品的状态有什么变化?”,答案就是产品由能完成规定功能,即正常状态,转化为不能完成规定功能,即故障状态。在IEC标准《可信性与服务质量术语》中,对failure(失效)和fault(故障)的定义分别为“产品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丧失”和“产品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状态”,并在定义的注中强调了“失效与故障的区别在于,失效是事件,故障是状态”。笔者认为“失效”与“故障”是对同一个对象“产品不能完成规定功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而得出的两个概念。如果从产品与外界的联系出发看问题,看其有没有完成规定的功能,那么发生了“丧失规定功能”或“完成规定功能能力的中止”就是发生了失效;如果从产品本身着眼,看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那么处于“不能执行规定功能”的情况就是处于故障状态。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可信性工程技术中,“失效”与“故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失效”与“故障”总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这里还要说一下“失效”与“故障”谁先谁后,谁因谁果的问题。IEC标准《可信性与服务质量术语》是认为失效在先,故障在后。它的说法是“失效发生后,产品表现为故障”,和“故障通常是产品本身失效引起的结果”。但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故障在先,失效在后,只有产品(或它的某一组成部分)有了故障,才引起产品不能完成规定功能,发生失效。笔者的观点是:这个问题不容易说清楚,上面两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似乎也有片面性。如果承认了“失效”与“故障”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的反映,那么应该认为对多数情况,两者是同时的。三、failure能不能翻译为故障有一种观点认为:failure与fault不是同义词,失效和故障也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failure只能翻译为失效,不能翻译为故障。笔者认为,按本文前面的分析,承认“失效”与“故障”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角度的反映,那么在翻译国外文献和标准时,只要技术涵义正确,汉语表达通顺,就不一定拘泥于词对词的对应。换句话说,有时意译(活译)要比逐字对译(死译)要好。下面就几个具体的例子作进一步的说明:1.failure rate这一术语的技术涵义是图1中“好”“坏”转化的相对速度,如果强调事件的发生速度,可以译为失效率,如果强调状态变化的速度,可以译为故障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状态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一个事件,只有状态的变化才有速度,状态本身是没有速度的,在英语中没有fault rate的说法,但在汉语中故障率却是可以理解的。对于实际的工程技术问题,往往要比本文中提出的数学模型复杂,如有的情况下即使产品有故障,但仍然能完成规定功能,即存在基本可靠性和任务可靠性不同的情况,那么与基本可靠性相对应的failure rate选用故障率似乎比失效率更合理。2.failure mode的技术涵义指的就是电阻开路、电容击穿、晶体管参数漂移等故障模式,而不是电视机声光全无、行扭、同步不稳等可以称为“失效模式”的现象。因此FMEA翻译为“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就比最早翻译的“失效模式和影响分析”要准确。而且事实上国外也已经把原先的failure mode改用fault mode了。3.MTBF译为“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笔者认为是一种意译,从汉语通顺的角度要比“平均失效间工作时间”好,而技术涵义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7.
《科学大观园》2013,(9):74-75
1、自我认知穷人:很少想到如何去赚钱和如何才能赚到钱,认为自己一辈子就该这样,不相信会有什么改变。富人:骨子里就深信自己生下来不是要做穷人,而是要做富人,他有强烈的赚钱意识,这也是他血液里的东西,他会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致富。2、休闲穷人:在家看电视,为肥皂剧的剧情感动得痛苦流涕,还要仿照电视里的时尚来武装自己。富人:在外跑市场,即使打高尔夫球也不忘带着项目合同。  相似文献   

8.
9.
2004年10月12日上午9点是景德镇千年庆典系列活动的标志性活动——首届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的时刻。与会者中有不少是来自国外的陶瓷艺术家和陶瓷材料工程专家。在开幕式上,其中一个译员将“瓷器是中国的发明”译成“Ceramics is the invention of China”,这样的译文无疑会引起在场的外国专家的不悦。因为“ceramics”不仅仅包括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瓷”(porcelain),同时也包括人类祖先智慧的共同结晶“陶”(pottery)以及其他硅酸盐产品。  相似文献   

10.
有一个年轻人经常听父母说"等你做了父母就知道了"这句话,颇为不解。一天,父母一早要他一块去地里刨地,年轻人嫌刨地累,撒谎说自己有点急事,就出去了。在路上游荡了不  相似文献   

11.
面板不同 构成液晶电视面板的液晶分子比液晶显示器面板的要大,因为液晶电视面板主要是表现整个画面,对很细小的地方要求不高,使用大分子的液晶还可以降低成本。另外,液晶显示器面板亮度一般是300流明左右,而液晶电视面板都是500流明左右,其次对比度也不一样,现在主流的液晶电视达到1 000∶1,而液晶显示器只有500∶1。
角度不同 液晶显示器一般不用考虑可视角度问题,但液晶电视必须有足够大的可视角度。如果可视角度小,在较大的角度观看时画面就会失色,对比度和颜色表面都很差,不适合家庭使用。目前液晶电视的可视角度达到了170度,已经不会对从不同角度观看造成影响。
(摘自《科技日报》 文/朱晨伟 摘/叶艳玲)  相似文献   

12.
面板不同构成液晶电视面板的液晶分子比液晶显示器面板的要大,因为液晶电视面板主要是表现整个画面,对很细小的地方要求不高,使用大分子的液晶还可以降低成本。另外,液晶显示器面板亮度一般是300流明左右,而液晶电视面板都是500流明左右,其次对比度也不一样,现在主流的液晶电视  相似文献   

13.
《科学大观园》2013,(19):45-45
每当意志力(意愿)与心理暗示发生冲突时,获胜的往往是心理暗示。当冲突发生,你不但不能达成意愿,结果是。你越想违背心理暗示,就越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意志力越坚强,结果就越糟糕。下面我将举生活中的实例,向你证明该观点的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4.
斗彩和五彩是继青花之后的另两种彩绘瓷器,它们均有釉下青花,又有釉上多种色彩,施彩工艺也颇为相似。那两者又如何区分呢? 斗彩是明宣德官窑创新品种,是将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绘巧妙组合的崭新工艺,也是彩瓷中的绝妙精品。其主要特点是:用青花在瓷胎上勾绘主体纹饰或整体纹饰的轮廓线,罩上透明釉,经高温(1200℃以上)烧成青花器;再在烧好的釉面瓷胎上根据纹饰的设色需要,填上一种或多种不等色彩,而后再人炉(800℃)烘烧制成,这就是斗彩。  相似文献   

15.
湖北恩施西瓜碑是目前境内仅存的记载西瓜在中国引种推广历史的碑刻实物。首次揭橥西瓜碑为劝农榜文的属性。对碑文中的秦郡守、秦将军与秦□伯玉之关系进行了详细考辨,论证三者实为同一人。指出莲花池的具体位置。否定现有研究成果中接客亭的提法,正确的释读当是接官亭。此外,回回瓜在施州成功引种,其来源为庚子嘉熙北游,具体是指嘉熙四年(1240)宋将孟珙北袭蒙古军队的邓穰之战。在这次战役中,回鹘人爱里八都鲁率部众归附南宋,回回瓜被他们带到长江以南地区。  相似文献   

16.
国内哲学界围绕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关系问题引发很多争论。本文认为,争论的核心不在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自我意识,而在于如何区分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从概念上理清意识与智能之间的区别,确定科学家们对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讨论与哲学家们的讨论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鉴于分析传统中的"语义上行"策略的失败,我们在讨论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关系问题时必须采用"语义下行"的方式。最后,只有理解了人工智能与自我意识的区别,我们才能真正知道我们谈论这两者关系时究竟是在说什么。  相似文献   

17.
<正>物质与反物质之间的极端不平衡是宇宙中最令人困惑的谜题之一。它们都是在大爆炸期间产生,但如今占统治地位的却是普通物质,其缘由我们不得而知。要解决这一谜题,最显而易见的方法便是观察反物质本身。如果科学家能够发现反物质的行为有某种不同,或许就能找到解释这种极端不平衡的线索。为此,研究人员决定对氢原子和反氢原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光谱——吸收和释放相同波长的光——进行测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爱因斯坦和老子对科学发现方法论的贡献,比较了其各自发现方法论的基本思想及其相似与区别,指出了老子发现方法论中所潜在的优势及其现代意义,说明了建立新的、中西互补的科学方法论体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讨论了老子发现方法论的潜在优势转化为有效的现实意义的社会条件.  相似文献   

19.
磁悬浮(磁浮)列车是一种新型交通工具,利用磁力使车体浮离地面,跟地面保持一定距离,保持悬浮的状态,再利用电机推进,就像一架超低空飞机贴近特殊的轨道运行。它的速度可达500km/h以上,是当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运交通工具。  相似文献   

20.
当前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表明,在短短的几个月内,运动开展得速度迅速、規模宏伟、效果显著,完全是由于貫彻了党和毛主席所制定的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針。大中小相结合就是其中的一条。广大的工人同志对这一条体会很深,他們给它作了生动的结论:大革新是珍,小革新是宝,大小革新都可搞,小卒子过河能吃車馬砲。这些話說得很有道理,这揭示了大中小之間对立統一的辯証关系,揭示了技术发展过程中从小到大、由低級到高級、由量变到質变的发展規律。不仅如此,广泛推行大中小相結合的方針,也是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中使貫彻执行党的羣众路线具体化,是把这个运动引向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軌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就目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