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大观园》2005,(21):42-43
帕金森定律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  相似文献   

2.
生物学中有科学定律吗?对此,生物学哲学界主要有三种反应:(1)生物学没有定律,例如贝蒂、布兰顿与伍德沃德等人;(2)生物学有定律,但是我们需要改变对定律的理解,例如米切尔等人;(3)生物学有定律,主要是其他情况均同定律或抽象(数学)定律,如索伯等人。论文对(1)和(2)分别做出了反驳。笔者比较赞同索伯的观点:我们可以大致区分律则科学(如粒子物理学)与历史科学(如天文学)。生物学更偏向历史科学,但是生物学中也有科学定律。只有结合定律与历史,我们才能理解生物的进化。  相似文献   

3.
《科学大观园》2014,(17):50-51
<正>感情的事,大半是由于情投意合,合则来,不合则去,人能够约束自己的是道德和责任,而非感情。从本质上来说,婚姻和爱情是背道而驰的。而一段感情能否持久与牢固,很大程度上,是两人之间的博弈,势均力敌者方能走到最后。势均力敌主要体现在感情上,在两人的才学、性格、能干、兴趣和喜好上,还体现在身家、背景上。无论你是自由恋爱还是相亲,既然你们已经选择了在一起,那么对方肯定有你能看得上眼,并且答应对方做他男/女朋友的一些因素。  相似文献   

4.
花儿在开放     
一位陆军上校退役了,领着一笔可观的退役金,回到了温暖的家。此时,他已65岁。按理说,可以享享清福了,可他在家住了一个月就坐不住了,想出去找点事干。这个想法一经提出,立即遭到全家人的反对。子女们说都65岁的人了,还能干什么呢。他说:是呀,都65岁了,能干点什么呢?可在家呆着,时间也是逝去,干点事也  相似文献   

5.
传统科学哲学中规则系统式定律观与普遍必然式定律观,分别代表了定律形而上学观点的最弱与最强的两端,而休谟式随附可以被看作处于这两端之间。这三者构成的定律形而上学谱系,都首先需要承诺对象及其属性的本体论优先性。可是,这时这一谱系的内部区间划分其实并不清楚。于是,对这三种观点尤其是休谟式随附与普遍必然式定律观的哲学分析就是必要的,并且有可能在结合对实际的科学定律案例的分析后获得一种超出了已有形而上学观念的定律观。  相似文献   

6.
在科学定律中,概率式定律,尤其是概率式因果定律为自然定律研究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概率式因果定律是何以可能的?这个康德式问题成为自然定律学说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通过分析三种自然定律观——休谟主义、律则主义和形而上学必然主义对这个问题提供的回答,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倾向性属性观的形而上学必然主义的回答是最佳的。  相似文献   

7.
二战时期的三大元凶之一--阿道夫·希特勒大力推崇日耳曼民族主义,残酷屠杀犹太人.他甚至将犹太和俄罗斯音乐家驱逐出第三帝国的音乐厅,还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宣称,犹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文化,俄罗斯人是下等民族.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希特勒其实非常痴迷犹太音乐,他甚至秘密收藏俄罗斯和犹太艺术家的唱片.  相似文献   

8.
公正管理     
<正>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Scaling Up Excellence一书合著者罗伯特·萨顿说:"无论你认为自己有多公平,觉得自己情商有多高,你也许早已犯了厚此薄彼的错误。"关于集体缺乏自我意识的研究也反映了这一点。"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已经表现出了厚此薄彼的行为而浑然不知。"然而,我们自然会在工作上与不同的人建立不同的关系。HBR Guideto Office Politics作者卡伦·狄龙说:"有很好的原因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偏向  相似文献   

9.
<正>当基因片段出现错误,人就会生病。过去,能够无障碍阅读这本“基因书”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运用各种技术,去纠正“书”中出现的错误。每个人的基因组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存在,是“我”之所以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编码。如果将每个人的基因组都看作一本书,书中的篇章词句就是大大小小的基因片段,它们讲述着生命体从出生、生长发育到死亡的所有故事。当基因片段出现错误,人就会生病。过去,能够无障碍阅读这本“基因书”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但今天的科学家们已经可以运用各种技术,去纠正“书”中出现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人的心理像一页书,如果整日都被各种各样的东西塞得满满的,过不了多久,人就会有窒息的感觉,精神上乃至身体上都会产生种种不适。当感觉到自己心理疲惫时,请教医生是必要的,但也可以自己给自己当医生,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般会起到开拓心理空间、改善自身状态的作用。静下心来,梳理纷乱的思绪;放弃不切实际的念头或是过高的期望;重新审视对事件结果的归因,不是自己的错不要硬拉到自己身上;给自己放一个假,把所有烦心的事情彻底放下来。经常注意给心理留出一定的空白,让出供我们缓冲压力的余地不是更好吗?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培养超(1)然、…  相似文献   

11.
一般而言,倾向主义自然律观排除了社会科学定律具有和自然科学定律一样必然性的可能。但这一判断的问题在于仅仅把以倾向为本质的性质限于基础形而上学层面的自然类中。事实上,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存在以倾向为本质的性质:地位功能等倾向性质构成了社会实在类的本质;社会科学的定律是对社会实在类的倾向本质的描述,因而也具有必然性。换言之,社会科学中的定律(尤其是经济学定律)满足弱版本的倾向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中国在瓦斯研究史上发现的两个定律:一是等压温度定律,二是等温压强定律,并对这两个定律进行了实际应用。通过实际应用表明,用这两定律解答有关的问题此用理想气态方程和范氏气态方程解答简便。  相似文献   

13.
在自然定律研究中,长期存在休谟主义和反休谟主义两大对立阵营。前者否认必然性,主张定律是规则或满足某些条件的规则。后者承认必然性,主张定律是共相间的必然关系。两派共同承认的是,一个恰当的定律学说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回应直觉;二,为科学定律提供恰当的形而上学基础。反休谟主义认为休谟主义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休谟主义则指责反休谟主义将诸如律则必然性、共相间的概率关系等当作初始概念是莫名其妙的。分析表明,虽然两派都面临严重的批评,但是通过引入共相和必然性,反休谟主义为定律学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4.
约翰·比蒂提出的"进化偶然性论题"指出,依赖偶然的初始条件而为真的生物学概括都是偶然为真的偶适概括,而定律是不能偶然为真的,因此生物学概括都不可能成为定律。针对该论题,一种由索伯提出并为埃尔金所发展的观点认为,偶然的初始条件加偶适概括所组成的复合概括可能是定律而非偶适概括。他们的观点被批评者认为会面临两个难题:它会使所有的生物学概括都可能被视为定律;它取消了定律与偶适概括间的区分。不过,只要把他们的观点发展为"能够发挥定律功能的复合概括才可能是定律",这两个难题就可以被有效地解决。  相似文献   

15.
阿伦特的技术观主要集中于《人的条件》一书。纵观整个《人的条件》,阿伦特对劳动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对于工作(技术)持两面性态度:既肯定工作在人类生存中的重要性,同时又认为它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除活动生命之外,阿伦特认为人类还有沉思生命,后者的重要性远超前者。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阿伦特的技术观进行了批评与质疑。  相似文献   

16.
精读一本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强调,读书要精读一本书。他说:“精读要一字不遗,即一个字,一个名词,一个人名、地名,一件事的原委都要清楚;精读是细读,从头到尾地读,对照地读,反复地读,要详细地做札记;精读一本书不是只读一书,而是同时间只精读一本;精读可以先读一书的某一部分;精读的书可以一人一种。”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10,(23):51-51
<正>一、自我合理宣泄:合理宣泄可以包括倾诉、痛哭和写日记,此外还有唱歌、吟诵、弹奏、绘画、书法等等形式。二、自我情志转移:是指当自己遇到不愉快,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平时感兴趣和喜欢做的事情上去。三、自我理性升华:一个人有了  相似文献   

18.
定律解释是一切可以被称作是科学的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基本的科学解释.它不论在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中都是普遍适用的.针对人文、社会科学中缺乏普遍性定律的反对,可以普遍的"似定律陈述"取代定律解释要求的定律.现实的定律解释不是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的经验定律对被解释项的覆盖或逻辑论证,而是理解与解释关系中的定律解释.后者在逻辑模式上强调解释项对于价值项的包含,它是"人的历史性的生存实践--前理解--理解、解释"的简洁表达.  相似文献   

19.
作家出书称克隆人已诞生 1978年愚人节的前一天,纽约李平可特出版社匆匆地为一位34岁作家赶印一本不平常的书。在这本书里,戴维·勒尔维克披露他参加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他曾帮助一个古怪的百万富翁克隆自己。这本书是一项机密,但新书预告在将近一个月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1,(8):2-3
花瓣书是俄罗斯西伯利来地区鄂木斯克市著名微型艺术阿纳托利·克纳思科的作品。为了向自己最喜欢的诗人——在一场决斗中身亡的亚历山大·普希金致敬,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玫瑰花瓣制作了一本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书中收录了普希金创作的10首咏玫瑰的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