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科学家从一根大腿骨里获得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类DNA,这个大约40万年前的大腿骨属于古人类或者是早期人类,即海德堡人,这一发现为人类进化史提供了一块至关重要的拼图。借助现代科技重新得到并给这些高度降解的远古DNA排序,科学家仅用2克骨粉,就能重建几乎完整的线粒体(mt)基因组。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这是一项意外发现,因为早期古人类看起来有点像尼安德特人,科学家曾认为二者的线粒体DNA来自于一个共  相似文献   

2.
科学家认为,理论上人类寿命有120岁,乌龟有150岁,狗有20岁。这种物种之间的寿命差异是由基因决定的。科学家已经在若干个物种里找到了跟寿命有关的基因,其中既有延长寿命的“长寿”基因,也有缩短寿命的基因。生物体内有一种新陈代谢的副产物,叫活性氧,也叫自由基,与机体老化、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细胞氧化会造成细胞损伤或老化,而“长寿”基因的产物能防止细胞氧化,从而使人长寿。还有些基因的产物能修复受  相似文献   

3.
秋瑜 《科学大观园》2014,(16):72-72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一些科学家正在研发一套根据人脸老化速度进行寿命分析的系统,即通过观察人脸的老化速度来预测人的寿命。提出这一构想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生物统计学家杰伊·奥利尚斯基说:"在变老的过程中,一些人比另一些人衰老得更快,衰老较慢的人的后代往往比其他人活得更长。"据了解,这项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技术包括使用电脑扫描面部照片,以记录衰老的迹象。除了将种族、性别、教育水平和  相似文献   

4.
身材矮者美国科学家认为,人类存在一个最适宜生存的高度,这个高度是:男子165~168厘米,女子159~162厘米。稍胖(重)美国科学家在调查600万人的体重与寿命关系时发现,稍胖的人体能、抗病力均比瘦人优,因而寿命长。  相似文献   

5.
老鼠缺觉会死,人不睡会迷糊。科学家最近却发现虎鲸和宽吻海豚出生后一整月不睡觉,而它们的妈妈为了看护在这期间也不合眼。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在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告说,  相似文献   

6.
李奇 《科学大观园》2012,(22):64-64
科学家已经找到延长男性寿命的可靠方法,但是大部分身强体壮的男性将会发现,这种方法会让人非常痛苦,因为它需要阉割。韩国研究人员发现表明雄性激素会导致男性寿命缩短,他们指出,太监(生活在几个世纪前的阉割的男性)比其他男性更长寿。这是他们研究了朝鲜王朝皇家成员的宗谱记录后获得的发现。通过研究这些记录,韩国仁荷大学的闵京俊及高丽大学的同事李具哲发现,太监的寿命一般比其他  相似文献   

7.
目前,计算机的数据库中保存着一组引人注目的DNA,它们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组。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想象:科学家能否根据这一基因组,来复原一个真实的现代尼安特德人?专家认为:在不远的将来,遗传工程的发展也许可以帮助科学家实现这一目标。但尼安德特人是否应该回归则是另外一回事。自从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的哺乳动物——克隆羊多利出生后,克隆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学家在此后相继克隆了狗、  相似文献   

8.
1800年,人类平均寿命只有37岁,而现在的预期寿命已达到80岁。在过去数十年间,人类寿命以每年3个月的增速在不断延长。科学家断言,人类寿命的又一个跨越点即将到来。我国科学家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成功发现了一种纳米尺度的输送载体,  相似文献   

9.
正她是"女科学家",是"中国的珍妮·古道尔",但她本能地抗拒这些标签,始终在"格子"之外游走。她试图做的,就是用有意思的重要话题,打破各个领域之间的藩篱。吕植是北京大学自然保护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发起人,曾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保护国际等国际NGO任职。她长期在野外工作,致力于生态保护,是世界上与野生大熊猫相处最久的人之一。她是一位科学家,也是一位社会工作者。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发现,通过测量儿童基因,可以预测一些人的寿命有多长。寿命被写进我们的DNA里,而且从我们刚刚出生就能看到这些信息。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端粒的长度,人们形容端粒的“作用就像鞋带上的塑料头”,可以用来防止染色体磨损。  相似文献   

11.
把一只煮熟的鸡蛋放在桌上旋转,如果用力合适,它转着转着就会竖立起来;而生鸡蛋就不会这样。科学家对这一现象做出了物理学解释。熟鸡蛋在旋转过程中竖立起来,这看上去是违反物理规律的,因为它的重心升高,整个系统的能量似乎增加了。科学家在近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报  相似文献   

12.
基因技术与生死观的重新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因技术的发展使人自认可以作为重塑自然的设计是来继续生合未来发展的创造性进程,人这生死过程越来越不成其为自然的过程,而成为人为之事。传统生死观“惜生防死”的伦理规范在基因技术寻求个体不朽的过程中体现到极致,但个体过长的寿命不仅违反自然法则,而且对整个社会而言是一种退化。辩证的生命观总是和它的作为种子存在于生命中的死亡联系起来考虑的,我们应把握生命的质,而不是计算生命的量。  相似文献   

13.
轶然 《科学大观园》2006,(10):56-57
据《自然》杂志报道,科学家在黄山发现一种非常特别的青蛙,它们之间的沟通交流靠的是发出一种别的动物听不到的超声波,这是首次发现哺乳动物以外的动物能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02,(11):37
人鱼化石古老的记载老普利尼是一位记述过“人鱼”生物的自然科学家。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历史》中写到:“至于美人鱼,也叫做尼厄丽德,这并非难以置信……它们是真实的,只不过身体粗糙,遍体有鳞,甚至像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鳞片。”一些科学家正在竭力设法解开这一当今考古学最惊人的发现:一个3000年前美人鱼的木乃伊遗体的由来。一队建筑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边附近  相似文献   

15.
美国科学家称,他们发现,有证据表明,通过减少热量的摄取,人类可以延长自己的寿命。这些科研人员是在通过对小白鼠进行实验获得成功后发布这一消息的。在实验中,科学家们通过对小白鼠进行严格的饮食限制,使其长期生活在吃不饱的状态下,结果用于实验的小白鼠的平均寿命增加了40%,但是截至到目前为止,这个实验在猴子或人类身上还没有获得证实。  相似文献   

16.
虽然从理论上讲,男人的性生活寿命可以与其实际寿命比齐。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许多男性甚至还在中年后期就开始渐进性地丧失其性功能。为了恢复这一重要功能,许多男性只能求助于药物壮阳,但可能在得到壮阳的同时给身体带来其他不利的影响。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所做的研究表明,男性应通过加强锻炼延长他们的有效性寿命。  相似文献   

17.
正继2010年美国科学家创建世界上首个"人造生命"之后,中国科学家又让"人造生命"获得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人工创建了单条染色体的真核细胞。这一科研成果于近日获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覃重军是该项目的负责人,他表示,这可能是其从事科学研究以来"最耀眼的一次"。  相似文献   

18.
正德国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心(DZNE)科学家丹·埃尼格博士和同事的实验显示,老年鼠生育的后代寿命较短,并且衰老迹象更明显,这主要是与寿命控制相关的分子信号传导途径发生了变化。该结论也可能适用于人类,年长男人的精子及其生育的后代都有所谓的表观遗传变化。这项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长期以来,大龄母亲生育一  相似文献   

19.
<正>消灭自由基、服用二甲双胍、激活端粒酶……千百年过去了,人们对于长寿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感悟和经验主义,而是开启了科学研究和实验探索。近日,有科学家发表报告称,通过详细分析超过50万人的基因信息以及这些人父母的寿命记录,确认了人类基因组中12个对寿命有显著影响的区域,理论上可以基于研究形成DNA"评分系统"评估人们的预期寿命。  相似文献   

20.
近日,德国和英国的科学家合作研究发现,基因RNF43和ZNRF3的缺失或突变会触发一个脂质代谢的调节信号,进而导致肝脏中脂质的积累和炎症.这一研究结果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很瘦,却还是会患脂肪肝.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