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科技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但也让我们成为各种电子产品的奴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方便,但孤独感也越来越强。大学生群居却孤独的状态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心理健康、情绪状态及其行为表现。孤独感不仅仅是一种主观体验,而且是衡量心理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应对孤独,需要大学生自身、学校从塑造人格、提高社交技巧、理性对待社交网络等多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3.
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主体间性与交往理性的观念对当今传播学的影响日益凸显。其交往理论在公共领域上的应用,更奠定了其对现代传播学的整体创新基础。文章重新审视了传播模式并从将媒介打造成公共话语平台角度探讨了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现代传媒理论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交往研究始于西方哲学对交往现象的反思与追问,并在广泛借鉴存在主义、现象学、语言分析等领域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转换视角,形成内容丰富的研究体系和思维框架。然而,交往研究并未受制于专注理论分析的话语体系,反而力主一条回归实践、回归生活的研究路径,即从宏观领域向微观领域深入、从西方哲学向具体学科渗透,在保有批判性思维特质的同时,转向对具体科学的指导和反思,成为现今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理论源泉和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5.
以往在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时,将之归结为“主体—客体”两极模式是不对的,因为忽略了多极主体或主体际存在的事实,忽略了交往活动。交往实践观认为实践结构是由“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的统一构成的整体,即“主-客-主”结构。同时,用这一交往实践观来看待今天世界遵循的发展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的儒佛会通,通过竞生、依生的历史形态,在趋向对生的逻辑呈现中,形成了中印文化在时空、意义、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整生模式,从而推动了中唐主体意义结构的新变。同时,他在与韩愈、刘禹锡等共同努力下,不断探寻主体超越之路,开拓了宋学新境;进而,这种文化交往过程,为当今中国文化的新建与世界文化的和谐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的概述和分析,介绍了哈贝马斯的基本理论观点及其局限性,指出了哈贝马斯理论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上可资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基于人的道德品质的一种改造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野观之,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改造关系衍生出的是主体与主体的互动,而不是主客体关系的对立.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两主体在德育交往的时代变迁中,却呈现出曲折复杂的发展状况.以此反观当前我国德育交往与德育主体发展的特殊性,为德育未来走向的价值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郑艳林 《科技信息》2012,(33):10-11
哈贝马斯认为技术理性的滥用导致了社会的合法化危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重建理性。这需要从主体间性出发,为主体营造公平合理自由的交往空间,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帮助主体形成共识,最终实现人际交往的合理化,以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  相似文献   

10.
师文娟 《科技信息》2010,(18):143-143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为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本文就如何通过运用"多向交往"、"真实交往"和"虚拟交往"的课堂模式来激励学生运用外语交流思想、创造性地使用外语做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异化"是一个古老而时新的话题,有其独特的渊源,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对以前的"异化"概念的继承和发展,以劳动异化为主要内容和显著特征的,是马克思前期著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路径,具有穿越时空的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当代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哈贝马斯的观点,交往理性作为工具理性的制衡方式,是遏制系统向生活世界入侵、赋予人们交往意义和重建交往秩序的重要前提,这为从微观组织层面考察交往行为提供了分析工具。出于工具理性目的产生的现代组织,虽然通过内部社会化、权力运行、分工协作等方式得以存在,却往往由于对目标和权威体系的过度强调,造成功利化交往方式、成员交往主体性丧失以及成员关系疏离等问题。唤醒组织成员交往理性,并使其从日常生活世界渗透到职业领域,恢复成员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身份,是把组织成员从物化目标中解放出来、提高组织活动力和创造力的现实举措。  相似文献   

13.
“异化”第一次以哲学的维度独立登上历史的舞台起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从费希特对异化的初步涉足,到黑格尔系统地阐述异化的思想,从布鲁诺·鲍威尔和费尔巴哈仅在宗教领域中的片面理解,到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本质人手以及对前人的批判基础上对异化的考察,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形成可以说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就从异化的起源到马克思形成异化理论的过程做简要地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试图从主体、客体、中介之间互动关系、论述促进强化行为参与空间交往.通过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空间与行为相结合构成行为的场所,进一步阐明诱发并强化行为参与空间交往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来源与内涵的分析,揭示异化概念中的内在矛盾,以明确马克思对异化理论的扬弃是马克思主义开放性、批判性理论品格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从社会语言学和哈贝马斯交往行动哲学理论的角度,对当代汉语新词语的衍生类型、语义特征、衍生变异的社会文化心理原因以及交往行动与新词语衍变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寻,以期能全面认识汉语新词语当代衍变的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7.
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交往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交往模式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交往模式的培养。同时也能使英语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相似文献   

18.
文章把困扰人们的中学生“早恋现象”科学地定义为中学生异性交往偏差,并对中学生异性交往偏差形成的心理原因进行了分析,告诚家长和老师要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情感方面关心爱护中学生,防止探奇式偏差和补偿式偏差转化为早恋式偏差。  相似文献   

19.
网络交往是崭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具有开放性、民主性和自由性,对中国现代人文理性的建构意义重大。从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垄断话语、培养普通国民的民主自由意识和重塑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品格三个方面来论述网络交往对建构中国现代人文理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教师和大学生是大学师生交往中的两个主体,两者的交往情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巨大的影响。为了把握大学师生交往的现状进而提出有效的师生交往策略,我们推出“大学生人际交往问卷”,对安徽师范大学的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信任教师,相信同教师的交往能促进自身的学习,希望同教师结成友好的师生关系。但是交往双方由于主动性不足,师生交往仍处于一个较为浅层的水平。我们针对此现状,提出了改进现阶段师生交往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