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重量法测试了CoAlPO4-5分子筛对甲苯的吸附. 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均属典型Ⅰ型,可以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 甲苯的吸附自由能变化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吸附熵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吸附量大于0.65 mmol/g时变化较大,表明吸附相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开始加强;吸附熵与吸附温度无关.  相似文献   

2.
活性炭自水溶液吸附苯酚的热力学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活性炭自水溶液吸附苯酚的吸附规律和机理,对不同吸附温度和溶液pH值下吸附常数和热力学函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活性炭自水溶液吸附苯酚符合Langmuir模型;低温度低pH值下苯酚被吸附的量大,熵增效应小,而高温度高pH值下苯酚被吸附的量小,熵增效应大,整个吸附过程中熵增效应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减少。  相似文献   

3.
活性炭纤维吸附甲苯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动态吸附实验装置,研究了温度、浓度、流速对固定床吸附器中粘胶基活性炭纤维吸附甲苯废气的饱和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甲苯气体流量增加时,饱和吸附量也增加;随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吸附温度升高时,吸附量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300.2-308.2K温度区间内,用表面张力仪测定了正丁醇稀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随其浓度的变化.应用热力学方程计算体系的表面过剩熵,表面过剩焓,及Gibbs吸附量和正丁醇分子的平均截面积.同时讨论了正丁醇与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原理,并希望能为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皮胶原纤维固载Zr(Ⅳ)对水体中染料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皮胶原纤维固载Zr(Ⅳ)吸附剂(ZLCF),考察其对水体中染料的吸附作用.研究表明,在pH=3-9的范围,ZLCF对阴离子型染料酸性嫩黄G、直接黄R和活性艳蓝KN-R有明显的吸附作用,且在pH=3时出现最大吸附,但ZLCF对阳离子型染料阳离子桃红FG难以产生有效的吸附作用.0.12g的ZLCF对100mL染料初始浓度为100mg/L的酸性嫩黄G、直接黄R和活性艳蓝KN-R的去除率分别达85.6%、95.9%和99.5%.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方程,说明三种阴离子型染料在ZLCF表面形成了单分子层吸附.在pH=3和303K的条件下,ZLCF对酸性嫩黄G、直接黄R和活性艳蓝KN.R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93.2mg/g、420.7mg/g和369.1mg/g.在293K--313K范围内,温度变化对活性艳蓝KN.R的吸附影响不明显;但酸性嫩黄G的吸附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少,是放热、熵减、可自发进行的过程;而直接黄R的吸附随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是吸热、熵增,亦可自发进行的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ZLCF对三种阴离子型染料的吸附动力学符合拟二级速度方程,由此推测吸附主要由化学机理控制.  相似文献   

6.
可溶性甲壳素对金属离子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可溶性甲壳素对Fe^3 、Cu^2 、Zn^2 、Pb^2 溶液进行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其对Fe^3 的吸附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对Cu^2 的吸附率与温度变化关系不大,Zn^2 、Pb^2 随温度升高吸附率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利用吸附势理论对泥页岩中4种主要黏土矿物: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及伊利石吸附特征进行了描述,同时加入石英岩作为对比样。在吸附势分析中重点探讨了吸附量a、微分吸附功A、特征能量E及特征系数n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吸附量的增加,微分吸附功降低,微分吸附功可以用来大体表征吸附各阶段变化特征。对于5种无机矿物,n的最佳值在1.5附近;特征能量随温度升高发生略降。对各矿物吸附过程中吸附热及吸附熵进行了计算并讨论,结果表明,随着吸附的进行,不同矿物吸附热及吸附熵发生不同变化,表明吸附过程的复杂性。对于黏土矿物,吸附热及吸附熵绝对值满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与最大吸附量结果一致;同时不同种类黏土矿物的孔隙体积与吸附热及吸附熵绝对值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因此吸附热及吸附熵可用来表征不同种类黏土矿物的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8.
润湿性是油气藏储层岩石的重要基础参数之一,其特征直接影响流体在岩石孔道内的微观分布和宏观分布特征。从微观层面认识页岩气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是深入理解页岩气赋存状态的基础。采用分子模拟研究了甲烷在不同石英模型中的吸附行为,考察了不同晶面、亲水与亲油官能团修饰模型对甲烷吸附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不同晶面模型中,(100)面的吸附量大于其他晶面的吸附量;甲烷在亲油修饰模型中的吸附量大于亲水修饰模型的吸附量;两种修饰模型吸附量均随着压力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且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小于孔径的影响;相同条件下,润湿性修饰模型的吸附量远大于无润湿性修饰模型的吸附量;1 nm修饰模型中甲烷只在壁面处形成吸附层,而2 nm修饰模型中形成多个吸附层。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竹炭及其改性体粒径、用量、吸附时间、温度及铜离子(Cu2+)初始浓度等因素对Cu2+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竹炭及其改性体对Cu*吸附率随粒径减小而增大,用量增加而增大;Cu2+初始浓度增大,吸附率减小;对Cu2+吸附平衡约2h;最佳吸附温度为20-40℃,pH为3—4。改性体2效果最佳,30-50目粒径时去除率达99%以上,当溶液浓度为1.26g/L时,其比吸附量最大,为95.8mg/g。  相似文献   

10.
用二乙醇胺、乙醇胺及三乙醇胺与反应性氯甲基化纤维进行胺化反应,得到含氮量分别为2.26、2.71、1.86mmol/g的功能纤维(编号依次为Ⅰ、Ⅱ、Ⅲ).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纤维Ⅰ在pH=2.5对An3+的吸附量达最大(550mg/g),纤维Ⅱ和Ⅲ在pH=2.0对An3+的吸附量分别为620和409mg/g它们都能将部分吸附态An3+还原成单质.纤维Ⅰ对吸附态An3+的还原百分率随pH值的升高而提高,pH。5.0时达87%.pH=2.0时纤维Ⅱ和Ⅲ对An3+的还原百分率达100%;纤维Ⅰ、Ⅱ对An3+的吸附量随溶液温度升高而提高,另外,随溶液离子强度升高纤维Ⅰ对An3+的吸附量减小;在非水介质中,纤维Ⅰ、Ⅱ对Au3+的吸附量比在水中小,但也能将部分吸附态金属离子还原成单质.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纤维Ⅰ对Au3+的吸附在50min可达饱和吸附量的一半(即t1/2=50min).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吸附在纤维Ⅰ上的金聚集成粒状.  相似文献   

11.
用SNIFTIRS方法研究了苯甲酸钠在铂电极上发生KOBLE反应前的吸附行为.实验结果表明,负电势增加,苯甲酸钠分子垂直吸附在电极表面的量增加;正电势增加,苯甲酸钠分子平躺吸附在电极表面的量增加.苯甲酸分子吸附取向的改变导致了电极表面水分子吸附取向发生与其相同的变化,并发现在电极表面附近存在苯甲酸与苯甲酸钠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
考察了温度、悬浮液浓度、相对分子质量对聚乙烯醇(PVA)在α-AL2O3颗粒上吸附的影响,实验测定了相对分子质量为80000各4450的PVA在288.15K和308.15K,α-AL2O3悬浮液质量浓度为0.05、0.10和0.15时的吸附等温线,用Langmuir吸附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表明,吸队量随浮液浓度的增加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PVA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加。PVA相对分子质量越  相似文献   

13.
脱脂棉和环氧氯丙烷反应,生成3-氯-2-羟基丙基纤维素醚,其被乙二胺胺化可得到3-乙二胺基-2-羟基丙基纤维素醚──一种阴离子交换纤维。本文叙述了其对铬(Ⅵ)的动态吸附性能。在溶液pH值为3~6时,该交换纤维对铬(Ⅵ)的吸附效果最佳;吸附过程在5min之内可基本达到平衡状态;当流速在5~15mL/min范围内时,吸附率没有大的变化;交换纤维对铬(Ⅵ)的最大吸附量随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用0.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做为洗脱液,在洗脱速度为4mL/min时,用8mL可将铬(Ⅵ)完全洗脱。  相似文献   

14.
利用最大泡压法和静态吸附实验测定了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型Gemini表面活性剂(GSmn)和壬基酚聚氧乙烯(10)醚(S910)在40℃下的表面张力,考察了Gemini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对其表面活性及其在固液界面吸附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当GSmn的亲水基团相同时,其临界胶束浓度和最低表面张力均随烷基链长的增加而降低;疏水基相同时,GSmn的氧乙烯基数越多,临界胶束浓度越高,最低表面张力越低。S910与GS910的界面活性相近,但后者更易在溶液表面吸附。GSmn在高岭土上的饱和吸附量随GSmn烷基链长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氧乙烯基数增加而降低;GS910在高岭土上的饱和吸附量比S910低。  相似文献   

15.
通过溶胀实验,绘制出丁腈橡胶及聚四氟乙烯密封圈因溶胀而产生的质量增长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在此基础上可计算出吸附层厚度;吸附时间;扩散时间;20a漏油量等溶胀特性指标。实验结果表明:1)吸附层厚度基本上与温度无关;2)吸附时间在19~30h间;3)20a漏油量最大值为323g,占总油重的0.04%;4)聚四氟乙烯的溶胀漏油特性优于丁腈橡胶。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老化后丁腈橡胶圈表面产生裂纹,而聚四氟乙烯圈无明显变化。实验研究结果与作者在论文“全密封变压器中丁腈橡胶密封圈溶胀渗漏油的数学模型”中提出的数学模型相吻合,证明了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脱乙酰度甲壳糖对Au^3+的吸附性能,广角X-射线衍射实验有甲壳糖能把Au^3+还原成Au,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甲壳糖对Au^3+的吸附量随脱惭酰度的增大而升高脱乙酰时间为4h的甲壳糖对Au^3+的吸附量随溶液PH值的同而增加;在PH值等于5.0时吸附量达1173mg/g;另外,随溶液离子强度或高甲壳糖对Au^3+的吸附量减少,吸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甲壳糖对Au^3+吸附量在120m  相似文献   

17.
Ti45A18Nb2Mn0.2B铸造合金在900~1200℃温度范围,1~10^-3/s应变速率条件下进行压缩实验,研究其变形特点以及组织变化.结果发现,形变过程中合金的真应力一真应变曲线上存在一个应力峰值,随后流变应力随着应变量的增加逐渐下降并趋于稳态流变.降低温度和提高应变~速率都使合金的应力峰值增加.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合金的应变速率敏感系数为0.10~0.24;在高温形变过程中发生动态再结晶,合金的组织得到明显细化.再结晶晶粒尺寸随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增加而减小,也就是随Zener-Hollomonc参数的增加而减小;升高形变温度和降低应变速率均促进再结晶过程.  相似文献   

18.
膨润土对溶液中Cu ̄(2+)离子的吸附量随样品中蒙脱石的含量、可交换性阳离子容量以及母液的初始浓度而变化,当母液浓度增加到一定数值后,吸附量达到极限值,不再随母液浓度的增加而变化。膨润土对Cu ̄(2+)离子的吸附等温线属Ⅰ类吸附等温线,且符合Langmiur吸附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19.
在30℃至50℃范围内,在1mol·1~(-1)MgCl_2电解液体系中,用微分极化电阻测量技术和微分电容测量技术研究十二烷基三甲基碘化铵(DTMAI)添加剂对铝的阳极过程的缓蚀作用。结果表明:DTMAI是铝的有效缓蚀剂,缓蚀效率随着浓度和温度的增加而增加;DTMAI吸附在铝表面上,且吸附服从Langmuir等温式。这种吸附的特点是吸附过程的总熵增加,且总熵变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对缓蚀效率的影响是由于熵效应而不是焓效应。因此,DTMAI在铝表面上的这种吸附作用是其具有良好缓蚀作用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采用单因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质量分数、预干燥时间、涂层厚度、凝固浴温度等成膜参数与以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的溶剂型聚氨酯(PU)的成膜性能,包括薄膜的孔隙率、厚度、透湿性能(WVP)的关系.结果表明,随PU质量分数的增大,膜厚度与平方米质量都在增加且趋势相似,而膜的孔隙率和透湿量呈下降趋势;薄膜厚度随涂层厚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凝固浴温度升高的过程中,透湿量波动明显;随预干燥时间的延长,透湿量缓步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