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文分析研究近三十多年来发生在中国沿海的26次赤潮资料,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引起赤潮发生的赤潮生物有40种,约占世界已记录种类的1/3。在本文统计的资料当中,赤潮主要是由夜光藻(Noctiluca scientillans)和束毛藻属(Trichodesmium)引起的。2.夜光藻主要分布于河口、内湾水深10-20米浅水区,适温范围为12—27℃,适盐范围为18—30‰。3.赤潮通常发生在五、六月份。赤潮区内的赤潮生物密度很高(夜光藻密度高达20×10^4个/升),波及范围上千平方公里,严重干扰渔场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渔业上的重大经济损失。本文还对今后如何加强对赤潮的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3.
4.
5.
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和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2年至2004年浙江中、南海域赤潮发生的连续监测分析,表明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7月,近年来赤潮发生规模和频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5月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还监测到一次伴有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小规模有毒赤潮.本区主要赤潮优势种为具齿原甲藻.  相似文献   

6.
已有研究揭示气溶胶传输和季风过程对中国近海赤潮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统计分析和动力学诊断方法,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究2000—2021年西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北部近海超级赤潮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晚冬1—2月西北太平洋偶极型海温异常与随后5—6月中国北部近海的超级赤潮显著相关;西北太平洋南部冷-北部暖的偶极子海温异常可持续到随后的5—6月,并引发对流层低层向热带外传播的遥相关波列,使得鄂霍次克海气旋系统形成;该气旋西侧的西北风异常向中国北部近海输送干冷空气,伴随着对流层高层的异常辐合引发干沉降过程,从而为中国北部近海超级赤潮的暴发提供了有利的气象条件.上述结果可为中国北部近海超级赤潮的暴发和预测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7.
何为赤潮     
《银川科技》2001,(6):14-14
  相似文献   

8.
应用多元回归法研究赤潮特征有机物与赤潮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海水中赤潮特征有机物的含量作为自变量,赤潮生物密度作为因变量,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样品进行了回归分析,,根据样品的回归预测值,可为探索赤潮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浙江北部海域的具齿原甲藻赤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3年5月浙江北部的1次具齿原甲藻赤潮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密度106个/L是具齿原甲藻发生赤潮的临界值,赤潮生物数量与DO、COD、叶绿素a、被囊类及水母有较好的正相关作用,与桡足类、箭虫类则呈相反的走势,具齿原甲藻赤潮的暴发及持续并不需要过高的营养条件,其连续、大规模的发生估计与海洋渔业资源及生态系统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深圳沿海浮游植物组成及赤潮发生趋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了解深圳海域 ,包括深圳湾、大鹏湾和伶仃洋的 9个站位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及数量分布 .方法 :依据国家海洋局制订的《海洋调查规范》进行调查 .结果 :确认深圳海域共有12 5种 (变种、变型 )浮游植物 ,主要为硅藻 ,占浮游植物总量的 90 %以上 ,以角毛藻 (Chaetoceros)、根管藻 (Rhizosolenia)及海链藻 (Thalassiosira)居多 ;甲藻以原甲藻 (Prorocentrum)为多 .浮游植物的水平分布为 :东部以角毛藻为优势种群 ,西部以骨条藻 (Skeletonemacostatun)占优势 .秋末冬初总体上分析浮游植物数量并不算高 .但个别站位如大鹏湾的盐田海域数量高达 17.2× 10 6 /L ;西部的深圳湾也达 11.7× 10 5/L .叶绿素a含量从 1.10mg·m- 3 (S4 站位 )到 2 .34mg·m- 3 (S2 站位 ) .结论 :浮游植物中有约 2 0种为赤潮生物 ,发现有有毒的塔码亚历山大藻 (Alexandriumtamarense)及短裸甲藻(Gymnodiniumbreve) ,应引起高度重视 .  相似文献   

11.
赤潮是目前已知的海洋最大的生态灾害之一,它危及海洋渔业资源,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因此建立了多种预警模型综合运用的赤潮预警系统。在赤潮监控预警业务分析的基础上,集成浮标、船载快速监测、航空遥感监测、卫星遥感监测等多种监测手段,实时获取监控海区的赤潮相关各要素的状况与动态变化数据,开展赤潮监测数据的综合处理分析、评价等信息产品制作与服务技术,分析确定赤潮生消过程中的关键影响要素。该预警系统可以通过赤潮预测预报技术研究,实时或准实时地监测赤潮环境要素状况与动态变化,提供实时监测数据和综合信息,并能对重点监控区进行赤潮监控预警。  相似文献   

12.
赤潮与埃尔尼诺关系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
赤潮相关因子的卫星遥感探测与赤潮预报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讨论遥感探测赤潮相关因子的技术方法以及现阶段遥感观测手段的不足之处,认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须依靠多层次的海洋观测系统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实现,其中,多层次的海洋观测手段是关键,建立有效的海洋综合观测系统是预报赤潮的必要条件(如正在建设中的珠江口、上海海洋立体观测示范技术系统),利用已有的综合技术实现赤潮的预报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14.
广西沿海赤潮多发区高浓度氮磷营养元素来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广西沿海赤潮多发区氮磷营养元素的来源,分析广西沿海赤潮发生的影响因素,为预防或减少赤潮灾害发生、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调查以钦州湾海域为研究对象,测定表层海水的溶解态氮(DN)、溶解态磷(DP)含量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合历史资料追溯高浓度DN、DP来源及污染物输运过程。【结果】钦州湾内高浓度DN、DP分布区与入海陆源工业污染排放区不一致,离工业污染区近的地方DN、DP浓度偏低,而离工业污染区远的地方DN、DP浓度反而偏高。【结论】广西主要入海河流各类污染物的增加以及不同的海域通过动力途径输送而来的海水可能是广西沿海赤潮多发区的高浓度氮磷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沿海工业、农业、海水养殖业以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促成近海海洋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含有富营养化物质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海水养殖污水的过度排放 ,使得近海的海水中氮、磷营养元素大量增加 ,造成近岸水体富营养化 ;人们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大肆捕捞鱼类、贝类 ,以致失去了食物链上一些组成部分 ,因而导致赤潮发生的频率增高、范围扩大、加剧了海洋灾害 ,对近海的海洋资源和海洋经济造成严重负面影响。赤潮大面积频繁发生 ,对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亮出红牌。我国沿海地区是社会经济发展重要区域 ,其所面临的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 ,…  相似文献   

16.
大鹏湾有毒赤潮生物孢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199年至1994年间,对大鹏湾海域9个站位进行了多次采集,对60份样品进行了分析和观察,从其中发现了4种在世界上引起毒害的赤潮生物孢囊,它们是塔马亚历山大藻,海洋褐胞藻、链状裸甲藻、巴哈马梨甲藻,对这种几种有毒赤潮藻类孢囊的形态特征,生态分布进行了描述,对几种毒害藻大鹏湾引发赤潮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7.
18.
赤潮甲藻孢囊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赤潮甲藻孢囊研究综述郑磊,齐雨藻(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51632.广州)关键词:赤潮;甲藻孢囊;综述中图分类号:Q949赤潮是全球性的主要海洋灾害之一。它不仅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海产养殖业,更通过赤潮生物毒素在生物链的传递、聚集,最终危害人类健...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定量表示氮磷比对赤潮灾害危险度的影响,在赤潮藻类最大比生长速率的氮磷比耐受性模型和赤潮暴发基准细胞密度的基础上,建立了氮磷比与赤潮暴发时间的关系模型,并据此划分危险度等级且归一化得到危险度值,并以中肋骨条藻为例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氮磷比的赤潮暴发时间模型受初始密度、氮磷比的影响,且随初始密度、氮磷比的变化呈倒高斯形态变化。依据赤潮藻类在不同氮磷比下的耐受特性,赤潮灾害危险度可划分为高危险度、中危险度、低危险度三个等级。在高危险度区,最大比生长速率大,赤潮暴发时间最短,赤潮发生的可能性最高;在中危险度区,最大比生长速率小,赤潮暴发时间长,赤潮发生可能性低;在低危险度区,最大比生长速率趋于初始比生长速率,赤潮暴发时间最长,赤潮发生可能性最低。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至嵊泗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嵊泗列岛位于长江口外,其附近海域是长江口外赤潮的多发区域,我们在其赤潮多发时期的6~8月进行四期监测,结果表明:嵊泗列岛附近海域6~8月海水多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密度极高,主要优势种夜光藻等均为赤潮种类,极易引发赤潮.海水中的活性磷酸盐含量对限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监测期间现场还监测到一次中缢虫赤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