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海兵  王奇  王智  周吉湘 《科技资讯》2006,(32):169-169
本文从文宁和现实案件两个方面对传统用人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正确性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康熙字典》、《说文》、《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字形音义分析字典》等八种工具书对“疑”字的定义中与用人相关的解释入手,运用人本管理的有关理论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疑字进行分析,又通过剖析现实的案例,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不足进行了论证,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用人观,即“疑人试用,用人当疑。”  相似文献   

2.
崔新吉 《科技信息》2010,(11):294-29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在课堂上,如能教会学生真正抓住文章的疑点,“援疑质理”,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探求的局面.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开发智力首先要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训练学生思维的方法。为此,我们要把语文课上成思维训练课。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并靠"疑"推动的。可是,农村小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学生不善于质疑问题,不思不疑,或有疑不问,因而教师应善于设疑、导疑、释疑,从而引导学生敢疑、多疑、思疑,通过"疑"为学生思维"点火"、"加油"、"导航"、"铺路",从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教学中,从"设疑、引思","导疑、善思","释疑、学思"等三方面来具体实践"疑思阵阵,收获多多"之理论。  相似文献   

4.
疑古是解决历史谜团的一把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廿世纪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疑古思潮有功也有过,应一分为二看待;疑古思潮应该走出,疑古精神必须发扬;以“前四史”为例,可信的正史也有许多舛误之处;“乡”、“亭”及“三老”考证及推断,最能显示疑古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推动作用;疑古必有据,为疑而疑,势必走向反面,就会得出一些遗笑大方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数学归纳法教学中,如何采用设“障”立“疑”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一书,通过清学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提出了作者的学术史观和治学态度。粱启超在提到“学问的价值”时指出在于“善疑、求真、创获”,而其学术史观也体现出了这三个方面。笔者从善疑、求真、创获的角度以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方面分析梁启超的学术史观点。  相似文献   

7.
<正> 近年来,由于地理高考试题空间跨度加大,综合性加强,迷惑度增大,试题的难度无疑在逐渐加大;加之宏观广阔而复杂的地理课内容使学生难以感知、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地理课成了一门难学难教的课程。传统式满堂灌输“地理八股”,使学生兴味索然,思维抑制,在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高原现象”,考场上临场发挥受挫,走不出神密的“高考误区”。对此,教师责怪学生,学生埋怨教师。 如何走出这一地理教学的误区呢?根本的办法是端正教育思想,改变陈腐的传统教学方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地理教学中,实行设疑、解疑和留疑这  相似文献   

8.
晏子日: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如此。于是,自古以来,大凡智都崇尚“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唯才是举”.“量才录用”的方略。一些企业的用人之举,确实令人才欣慰,值得效仿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俞红 《今日科技》2005,(1):44-45
儒家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求疑”的能力。所谓“学问”就是“学以聚之,问以辨之。”这里的“问”就是指“由疑而问”。《中庸》对于学习过程总结了5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更是明确指出在广泛学习知识的时候,必须仔细地、认真地由疑而问(审问之);有了疑问才能积极慎重地进行思考(慎思之)。也就是说广博地学习知识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疑源类的早期辐射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元古宙至寒武纪早期疑源类的分析研究表明:新元古代早期和晚期疑源类的辐射分别与全球范围内超级大陆(rodinia)形成及海洋中锶同位素^87Sr/^86Sr值显著上升,陆源物质增加,δ^13C值由负值转为正值的时期相吻合;早寒武世疑源类的辐射与超级大陆(pannotia)的形成、裂解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有关。认为疑源类在早寒武世的适应辐射,改变了全球生物的营养结构,“中型浮游动物”对小个体棘刺疑源类的有效利用,可能是引发“寒武爆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激疑的方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那些容易产生思维矛盾的问题,提到学生面前,这些问题,往往是在同一个问题中包含有两种不同的结论,它们的推导似乎都逻辑严密,论据充足,但结论又互不相容,有矛盾,有分歧,或根本对立.比较中,必然产生疑问,谁是谁非?在没有得到鉴别澄清之前,学生感到混淆不清,左右为难,思维处于矛盾状态,这时必然要想尽办法从矛盾状态中摆脱出来,从而迫切解决思维矛盾的需要.从心理学来看,激疑引起焦虑,适度焦虑便产生动力.灵活运用激疑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课堂注…  相似文献   

12.
<正>民国时期有一个"疑古学派",一些中国历史学家怀疑中国历史记载、典籍的真实性,算是反思中国人自己的历史。现在也出现了一个"疑古学派",不过是一些中国学者怀疑外国历史记载、典籍的真实性,是要替外国人反思他们的历史,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历史,因为对他们来说,世界主要分成中国和西方国家两个部分,说起外国差不多就等于西方国家了。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教师都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质疑环节”,这是令人欣慰的,学生的学爿本来就应该是解决旧疑存新疑的过程。然而,由于教师理解与实践上的偏差,“质疑环节”往往收不到理想效果,产生低效率、低质量的“兜圈子”现象,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醒。那么,怎样才能使“质疑”这个学习环节不再遭受他人的质疑呢?  相似文献   

14.
晚明艳体诗人王次回有《疑云》、《疑雨》集。清初诗评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评云:“王次回喜作小艳诗,最多而工,《疑雨集》二卷,见者沁入肝脾,里俗为之一变,几于小元、自云。”朱竹垞《静志居诗话》云:“风怀之作,段柯古《红楼集》不可得见矣,存者玉溪生最擅场,韩冬郎次之。由于缄情不露,用事艳逸,造语新柔,所以擅绝也。后之为此体者,言之惟恐不尽,诗焉得工?故必琴瑟钟鼓之乐少,而寤寐反侧之情多,然后可以追韩轶李。金沙王次回结撰深得唐人遗意,诵之感心(女雩)目,荡气回肠。”以上评价可谓甚高。所谓“小元白”,“深得唐人遗意”,即步武元白李韩而得之。稍后之袁子才甚至许其为  相似文献   

15.
兴趣是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关键。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精心设计,努力创设生动而真实的学习探究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充分激发兴趣,才能把有效指导学生落到实处。“学成于思,思源于疑”,精辟地阐述了“疑”“思”对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学生懂得质疑,就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部过程。实践证明,不断促进质疑,多方启发思考,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如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研究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对于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针对前人对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研究中不够“充足有力”,没有突出“语文”的个性特征等不足,认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要具有最优化的信息输入功能,富有艺术魅力,须具备六个特征:真,情,趣,活,疑,变。以区别于别科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突出“语文”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构筑“选人、育人、用人、管人”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选人工程”是培养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前提条件,“育人工程”是造就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途径,“用人工程”是造就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重要基础,“管人工程”是形成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求疑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对“接受法”和“发现法”的扬弃和发展,求疑式教学法能充分体现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关系,能正确处理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与发展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根据自己教学中时问题的设计的粗浅认识,从实际的案例出发,分析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与提问,并总结了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有效的“问题”该注意的方面。提出“问题”教学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有效课堂教学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马林 《科技资讯》2008,(4):142-142
如何在课堂上发挥教师授课的最大效能,如何激发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一直是我们探索新教育模式的动力,本人的"设疑、探究、评估"教学模式就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