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朱剑琴 《科学通报》1985,30(1):60-60
谷氨酸(Glu)和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CNS)中两种主要的氨基酸。这两种氨基酸在脑内起神经递质的作用,一般认为谷氨酸是兴奋性递质,GABA是抑制性递质。我们在前文中曾证明利用氨氧乙酸(AOAA)作用γ-氨基丁酸α-酮戊二酸转氨酶  相似文献   

2.
R. Stoop 《科学通报》1989,34(3):214-214
在鸟类视顶盖中,谷氨酸(Glu)可能是兴奋性递质;而甘氨酸(Gly)和γ-氨基丁酸(GABA)可能是抑制性递质。在家鸽视顶盖注射~3H-甘氨酸,使峡核小细胞部(Ⅰ_(PC))细胞体被标记。电刺激Ⅰ_(PC),可使外源和内源甘氨酸释放到顶盖灌注液中。由此推测,Ⅰ_(PC)-顶盖通路用甘氨酸作递质。将~3H-GABA注射到视顶盖,Ⅰ_(PC)细胞体被标记,表明Ⅰ_(PC)-顶盖投射含有GABA能纤维。  相似文献   

3.
大鼠脊髓内代谢型谷氨酸受体的定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谷氨酸(Glutamate,Glu)是哺乳动物神经元的主要兴奋性递质.Glu受体有N-甲基- 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a-氨基-3-羟基-5-甲基-4-异(口恶)唑丙酸酯(a-amino-3-hy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ate,AMPA)/红藻酸(kainic acid,KA)受体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mGluR)三种类型.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功地克隆了mGluR受体的7种亚型,制成了特异性抗体,并普查了大鼠全脑内mGluR5亚型和小脑内mGluR2、mGluR3亚型的分布.已知脊髓后根节内有许多含Glu的神经元,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Glu是将外周伤害性刺激信息向中枢传递的重要droxy-5-methyl-4-isoxazole propionate,AMPA)/红藻酸(kainic acid,KA)受体和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mGluR)三种类型.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功地克隆了mGluR受体的7种亚型,制成了特异性抗体,并普查了大鼠全脑内mGluR5亚型和小脑内mGluR2、mGluR3亚型的分布.已知脊髓后根节内有许多含Glu的神经元,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Glu是将外周伤害性刺激信息向中枢传递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王书荣 《科学通报》1985,30(12):941-941
一些研究表明,乙酰胆硷(ACh)是无尾两栖类视顶盖中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峡核是顶盖胆硷能活性的重要来源;峡核的乙酰胆硷酯酶(AChE)活性通过顶盖受眼摘除的影响。Felix和我们已在前文指出,ACh可能在蟾蜍峡核中起突触递质作用。为进一步揭示两栖类峡核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我们采用微量离子电泳技术研究了ACh、谷氨酸(Glu)和甘氨酸(Gly)对蛙峡核神经元胞外记录电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郭礼和 《科学通报》1995,40(8):752-752
去甲肾上腺素(NE)是儿茶酚胺类递质的一种,存在于节后交感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中,突触传递包括3个步骤:NE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间隙中的NE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作用;接着NE被突触前神经元或胶质细胞重新吸收.NE再摄取的过程需要钠离子依赖性的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NET)参与.NET是一类药物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科学信息     
·Trends in Neurosciences《神经科学进展》Vol.13,No.3,1990年. 1.氨基酸神经传递自从1956年有关神经肌肉接头处神经递质释放的理论问世以来,有关递质乙酰胆碱的研究很多。然而,对于氨基酸物质而言,它也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一种主要的神经递质,但以往对它在该方面的作用一直有限。如今该领域的探索已经从阴影中摆脱出来,本文集中论述神经末梢中这种递质的活动。 2.幻肢及其神经性反应所谓幻肢是指截肢之后,有的人仍会感到被截去的部位仍有肢端的感觉。除了幻肢外,有的人在手术切除乳房或阴茎之后,也会产生类似的“幻肢感”。这里的的原因何在呢?研究人员发现,许多生下来就缺乏某些肢端的儿童也会出现幻肢感受,于是认为这种感受肯定与神经系统有关系,并且就此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7.
朱剑琴 《科学通报》1985,30(8):612-612
已经证实γ-氨基丁酸(GABA)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内源性GABA几乎只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因而推测它是递质库的主要成分。我们以前的工作证明,当电针镇痛有效时,模型动物脑中游离氨含量明显降低,谷氨酸和谷氨酰胺含量增加,GABA含量降低,与此同时γ-氨基丁酸-α酮戊二酸转氨酶(GABA-T)活力增加。用  相似文献   

8.
杨柳 《科学通报》1991,36(7):513-513
人参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自从Gstirner开始后,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重视.作者在人参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工作中,首次从人参中分离纯化并鉴定了一个重要的神经传导递质,非蛋白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的存在,同时还首次分离鉴定了N端为Glu并以γ-羧基形成肽键的几个寡肽.本文报道GABA的分离与鉴定及以不同形式存在的氨基酸分析.  相似文献   

9.
冯小椿 《科学通报》1984,29(19):1203-1203
氨基酸类递质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研究较少,有人报告,针刺前后小白鼠皮层和丘脑中α-氨基丁酸(GABA)等氨基酸含量有显著变化,韩济生等应用药物注射的方法,观察大白鼠全脑GABA含量的变化对针刺镇痛的影响,他们的工作提示针刺镇痛与氨基酸含量变化有关,很多工作证明脑干中缝核群是实现针刺镇痛的一个重要结构,组织化学工作显示中缝核内含有GABA神经元胞体,因此我们希望了解中缝核区GABA在针刺镇痛过程中的变化,在本工作中我们测定电针前后中缝核区、尾核和脊髓中GABA、谷氨酸(Glu)、谷氨酰  相似文献   

10.
赵志奇  魏锋  杨焕乔 《科学通报》1996,41(5):464-467
近年来免疫细胞化学显示脊髓背角浅层(Ⅰ~Ⅱ层)内含有大量的神经递质和调质,其中大部分存在于初级传入C类纤维末梢,如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应用抗体微电极技术,我们曾观察到辣椒素作为一种化学性的伤害性刺激急性处理外周神经时,可特异地兴奋C纤维引起SP在胶状质(Ⅱ层)内释放.电生理实验表明微电泳SP可兴奋背角内伤害性感受神经元.这些结果明确提示SP介导痛觉信息的传入.γ-氨基丁酸(GABA)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抑制性递质大量分布在背角浅层.参与对脊髓痛觉的调制,基于GABA与SP在背角浅层分布的高度重迭,以及GABA受体拮抗剂Bicuculline可翻转微电泳  相似文献   

11.
大鼠膈肌β-银环蛇毒素结合蛋白的部分纯化及其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沈国光 《科学通报》1995,40(23):2181-2181
β-银环蛇神经毒素(β-bungarotoxin;β-BuTX)是从银环蛇毒分离得到的一种由两个亚基构成的碱性蛋白.与其它β-神经毒素一样,它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选择地抑制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在中枢神经系统,这种毒素表现出既作用于胆碱能也作用于GABA能等神经元的细胞毒性.电生理研究资料表明,β-BuTX可能结合并阻断突触前的A型K~+通道,因此我们利用这种毒素作为探针,进行毒素结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工作,将可能有益于对突触前的离子通道结构与功能的探索,以增进有关突触递质释放机制的知识.文献报道,从小鸡  相似文献   

12.
孙雨龙  王韵华  谢毅  黄仲贤 《科学通报》1996,41(21):2016-2016
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结合和识别是生命活动中最基本的过程,研究细胞色素b_5和细胞色素c的结合,有助于认识生物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物体中的长程电子转移反应.Mauk等人利用紫外可见差谱研究了细胞色素b_5和细胞色素c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两者形成1:1的蛋白络络合物.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牛肝细胞色素b_5和酵母iso-1-细胞色素c有两种主要的结合方式:一种是细胞色素b_5上的Glu44,Glu48,Asp60和血红素b上的丙酸根依次与细胞色素c上的Lys27,Arg13,Tml 72(trimethyllysine)和Lys79形成盐键;另外一种结合方式是细胞色素b_5上的Glu48,Glu56,Asp60和血红素b丙酸根与细胞色素c上的Arg13(或者Lys 13),Lys 87,Lys 86和Tml 72形成盐键.Rodgers和Sligar用高压法结合定点突变技术研究了牛肝细胞色素b_5和马心细胞色素c之间的结合,证明细胞色素b_5是通过第一种方式与细胞色素c结合,而Glu56并没有参与蛋白间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蔡圣荣 《科学通报》1995,40(21):1994-1994
目前认为,P物质(SP)等神经肽可能是豚鼠肠系膜下神经节(IMG)细胞非胆硷能迟慢兴奋性突触后电位(LS-EPSP)的递质.我们以往的工作则表明,除SP外5-羟色胺(5-HT)也可能作为一种递质参与LS-EPSP的形成.本工作拟应用离体神经节细胞内记录,在同一批细胞上进一步观察豚鼠IMG细胞LS-EPSP与5-HT及SP的关系,以期进一步阐明它们在LS-EPSP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范镭 《科学通报》1989,34(15):1183-1183
有资料表明,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血管紧张素Ⅱ(AⅡ)对外源性注射的吗啡和内源性释放的阿片肽都有拮抗作用,被认为是一种内源性的抗阿片物质。已知在失血性休克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阿片样物质大量释放,对心血管系统起抑制作用;向中枢注射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可阻断这种作用,促进休克的恢复和提高动物的存活率。在失血性休克的情  相似文献   

15.
史美棠 《科学通报》1981,26(23):1466-1466
Ca~( )和Mg~( )在神经系统中的含量虽然极少,但由于两者分别是第二信使与Mg-ATP酶系统的组成成分,其浓度的变化能深刻地影响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和递质释放。长期以来人们曾经人为地改变脑或脑脊液内钙镁含量并观察其影响,近年来还观察了电针镇痛时脑内钙镁等离子含量的变化。为了探讨不同的外刺激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变化的离子基础,本工作对给予不同强度的局灶性躯体刺激对脑脊液中钙镁离子含量的变化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16.
兴奋毒性损伤尾壳核增强B-50(GAP-43)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不能再生.然而近数十年来这一观点正在改变.许多证据表明中枢神经损伤后有轴突侧支发芽或突触增生现象,同时在一定条件下其轴突能够再生.可是对这些过程的分子机理仍很不了解.B-50是一种重要的神经生长相关蛋白(亦命名为GAP-43,F1,neuromodulin,pp46).已有资料说明B-50的表达与发育期轴突生长或外周神经再生密切相关,但有关其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表达的变化和意义尚不清楚.本工作以兴奋毒性损伤大鼠的尾壳核(Caudate putamen nucleus,CPN),作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一种模式(也是Huntington氏病动物模型),用地高辛配基(Digoxigenin-dUTP)标记cDNA探针的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损伤后CPN内B-50mRNA表  相似文献   

17.
杨智 《科学》2011,63(5)
据英国Nature,2011,472:579报道,美国的本德斯盖(A.Bendesky)等人发现线虫离开觅食地的行为被一种儿茶酚胺类递质的受体基因tyra-3制约。  相似文献   

18.
免疫系统是机体抗御疾病的主要屏障。在美国和其它一些国家中另外一些有关这类专题的研究已显示出大脑的双侧半球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机体免疫,有些脑部的化学递质对免疫细胞也有特殊的作用。一系列实验已经表明,某些称作天然杀伤细胞的免疫细胞活性可由大脑根据经验对外界的刺激(比如一种强烈的气味)的反应而大大加强。免疫杀  相似文献   

19.
许绍芬 《科学通报》1979,24(16):761-761
尾核在针刺镇痛中起重要作用,尾核中的许多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作用与环磷酸腺甙(以下简称cAMP)密切相关。因而观察和分析针刺前后尾核内cAMP的变化,可以反映尾核在针刺过程中递质的一些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窗     
心脏组织中新递质的发现日本生物化学家馆本和彦博士等人最近报道了一种完全新的控制人体心脏的神经系统。该项研究似可阐明可引起致死性心脏病发作的冠状动脉痉挛的机理。馆本和彦博士最近在猪脑中发现一种神经递质,称为神经肽酪氨酸(NPY)。NPY除广泛分布于心脏组织中,也可见于包括脑、肠、泌尿生殖道和肺等器官中。控制心跳的两种神经组织及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