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地-小红柳峡地区位于博格达造山带东段北缘,主要分布有石炭纪和二叠纪的火山岩系,可划分为早石炭世七角井组基性火山岩(玄武岩)、晚石炭世柳树沟组双峰式火山岩及其酸性火山碎屑岩和卡拉岗组酸性火山岩系,地层走向受区域构造控制,呈北东东-东西向分布。此外,也见有侵入石炭纪地层中的花岗岩类。笔者通过该区地层地球化学特征、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进而探讨了该区Cu-Au成矿意义。  相似文献   

2.
探讨贵州瓮安磷矿的磷块岩特征及磷矿床成因,为磷矿的勘查部署和开采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瓮安白岩背斜震旦系陡山沱组含磷岩系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结合成矿环境、物质来源方面的地质特征研究,认为磷质来源于海底火山,受古地理环境、高水位海侵、上升洋流和生物有机质的作用,形成瓮安大型磷矿床。该磷矿的形成与陡山沱期古海洋环境改变所引发的生物事件关系密切,反映了震旦纪陡山沱期的后生生物早期爆发与成矿事件协同演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川西坳陷中段雷口坡组碳酸盐岩作为有效烃源岩是否具有可行性,通过川西坳陷中段三口钻井岩心样品的有机碳含量、有机显微组分以及沥青反射率的测定,分析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主、微量元素特征以及Sr、Ba、Cu、Al、V、Cr、Ni等元素指标,探讨研究区当时所处的沉积环境。结果表明:研究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整体偏低,传统方法测得样品有机碳含量普遍低于0.2%,有机质类型为Ⅰ-Ⅱ_1型,有机质成熟度大于2.0%,处于过成熟阶段;生源Ba含量表明研究区雷口坡组具有中-低等古生产力水平;依据Sr/Ba、Sr/Cu、CaO/(MgO×Al_2O_3)、V/Cr与V/(V+Ni)的比值特征推断雷口坡组当时处于炎热干旱、高盐度、低能、弱氧化-还原的环境。  相似文献   

4.
黑色岩系作为地质历史时期特殊环境的产物,对研究地质历史与环境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湘西北地区新元古代晚期至寒武纪早期典型剖面中的黑色岩系为研究对象,对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寒武纪牛蹄塘组硅质岩、磷块岩、黑色页岩等,开展了常规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黑色岩系明显富集Mo、U、V、Cd、Tl,相对富集Cu、Ni、Zn,亏损Co、Mn、Ge 等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低,总体表现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δCe 呈明显负异常特征,显示出黑色岩系具海相热水沉积特征:黑色页岩、白云岩以正常海相沉积为主,兼有热水作用参与;硅质岩、磷结核受海水热液作用强烈。结合氧化还原特征元素比值U/Th、V/Cr、Ni/Co、V/Sc、V/(V+Ni),MoEF-UEF协变关系及δCe 异常值在剖面上的分布规律,分析得出剖面自底部而上沉积环境经历了弱氧化→氧化→还原(硫化)→缺氧→贫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李进宝  吴静  李峰  肖浩飞  汝珊珊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7):4073-4078,4085
大平掌铜多金属矿床是滇西目前发现的最重要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矿床,其主要含矿建造为大凹子组火山岩系。大凹子组火山岩系主要岩性为中酸性火山熔岩及其火山碎屑岩夹细碧岩,其次还含多层硅质岩、凝灰质粉砂岩、沉凝灰岩、碳质或钙质页岩及碳酸盐岩等。通过结合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和最新的地球化学数据,对该区域的火山岩构造环境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矿区细碧岩、英安岩等明显地Na2O>K2O;而凝灰岩和蚀变流纹岩则相反。矿区主要火山岩均以相对富集U、Th、La、Nd、Hf、Sm和相对亏损Rb、Ba、Nb、Sr、Ti、P为特征。火山岩的稀土元素总体上具有LREE>HREE的特点,LREE略微富集。综合大平掌火山岩主量、痕量元素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大凹子组火山岩系形成于消减作用环境下的火山岛弧与弧后裂陷盆地的过渡带,并具有裂陷带双峰系列火山岩组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甘肃北山双鹰山钒铂钯矿,位于甘肃北山中带方山口-双鹰山-西沙婆泉早古生代裂谷系中下寒武统黑色岩系中。赋矿岩石为一套以黑色-黑灰色泥炭质板岩、含炭泥质粉砂质板岩、含磷炭硅质岩、白云质灰岩等岩性组成的黑色岩系,矿区共有25个钒铂钯矿体,长60~3800 m,宽2.1~8.10 m,V2O5品位0.325%~0.558%,伴生组分Pt、Pd的矿化品位分别可达0.03×10-6~0.20×10-6和0.03×10-6~0.22×10-6,具有可观的钒铂钯资源潜力和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粤东地区中生代火成岩广泛发育。系统的岩石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表明,其时空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结合其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认为本区中生代火成岩广义上为火山—侵入杂岩系,并可划分为早晚两期。岩石具I型和S型或同熔型和改造型的过渡性特征。成岩温度750—1100℃,压力3.0—11·0×10~8Pa,形成深度10—36km,成岩物质来源于地壳,且以上地壳源为主。  相似文献   

8.
北秦岭—桐柏蛇绿岩套的地球化学和构造背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提供北秦岭—桐柏加里东构造—岩浆带中蛇绿岩套的地层层序,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并讨论其形成的构造背景。该蛇绿岩套地层层序自下向上可分为六个单元:(1) 构造定位的超镁铁岩带;(2) 第一期细碧—角斑岩系;(3) 硅质岩;(4) 复理石建造;(5) 第二期细碧—角斑岩系;(6) 火山沉积岩系。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稀土模式特征均表明该岩套是在加里东优地槽——弧后盆地中形成的;火山—沉积岩系是“原地”成因的。华北和华南两古板块之间曾长期存在古海洋,并在海西期实现拼贴对接和古大洋的消失。  相似文献   

9.
关于相山火山盆地中打鼓顶组的流纹英安岩与流纹英安斑岩的成岩期次、成岩作用争论已久,通过相山火山盆地流纹英安岩和流纹英安斑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为两个岩石类型成岩期次和成岩作用对比提供依据,以及更好的深入研究岩浆演化史。结果表明,流纹英安岩和流纹英安斑岩均为过铝质、碱性、钾玄质酸性火山岩系,具有富硅、高碱、富钙、低钛等特点;他们的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也高度相似,均具有Sr,Ba,P,Ti的负异常和Rb,Th,K,Ce的正异常,稀土总含量较高,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为右倾型,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稀土分馏程度稍高于重稀土元素,具有明显负Eu异常;Sr-Nd同位素组成相近,均具有相近的ISr值、相近的(~(143)Nd/~(144)Nd)i值、以及范围相近的εNd值。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二者在岩浆过程中均主要受到部分熔融作用的制约,其源岩均可能为成熟度较高的上地壳物质。流纹英安岩和流纹英安斑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组成与特征、相似Sr-Nd同位素组成、高度相似的岩浆过程,表明相山火山盆地早白垩世流纹英安岩和流纹英安斑岩应为同期同源产物,而并非来源于不同期次岩浆过程。  相似文献   

10.
北祁连在泥盆纪经俯冲碰撞造山作用使得古祁连山体整体抬升,并沿造山带北麓及山间盆地形成了巨厚碎屑沉积。本文以北祁连泥盆纪老君山群出露点碎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碎屑岩的碎屑组分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探讨其物源区特征和盆地类型。研究认为,北祁连西部剖面砂岩的石英含量4.2%~27.8%,长石含量4.9%~36.2%,岩屑含量非常高,达44.3%~90.3%,砂岩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岩屑类型以基性-酸性火山岩屑为主,说明西部剖面碎屑岩具有岛弧火山岩特征;东部剖面砂岩的石英含量6.58%~76.12%,长石含量5.32%~24.12%,岩屑含量16.23%~75.45%,岩屑组分为沉积岩岩屑、火山岩岩屑和变质岩岩屑,说明东部碎屑岩的源岩复杂,符合碰撞造山带性质。老君山群碎屑岩化学特征指标为:Al2O3/SiO2值为0.115 2~0.243,K2O/Al2O3值为0.072 5~0.229 4,K2O/Na2O值为0.179~1.8105,LREE/HREE值为2.33~4.92,Eu/Eu*值为0.46~0.82,各项地化参数分布范围均较广,由物源判别图分析可知,研究区西部物源来自于岛弧,而东部物源来自造山带。因此,由碎屑岩物质组分及其地球化学特征可知,泥盆纪北祁连造山带西部老君山群的盆地类型是与俯冲岛弧相关的弧前盆地,而东部则是与碰撞造山有关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11.
扬子地台寒武系下统存在富含V、Ni、Mo和铂族元素(platinum group element, PGE)等的黑色页岩,局部地区有U或者Ba、Hg、As等的富集,研究这些元素富集机理有利于寻找相关矿产或者探究地质事件。6 500万年前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产生了高PGE含量的地层或者化石,依据这一事实和陨石的特征及其他地质地球化学证据,推断下寒武统黑色页岩中Ni-Mo-PGE富集是陨石撞击结果,PGE中的Ir、Os富集最明显是因为二者最抗淋滤。U在康滇地轴东侧黑色页岩中最高可达480×10-6,因康滇地轴本身就存在混合型铀矿,推测黑色页岩中U来自它的风化。据V和Ba-Hg-As等的地化特性,认为V富集是受生物活动影响,但因V易于在热泉水中富集,故寒武纪早期泛非运动的构造-热事件可导致V富集成矿,Ba、Hg、As也因该事件产生构造裂隙后,它们优先随热液沿裂隙上升富集,并在海底局部成矿。此外,5.65亿年前的埃迪卡拉动物群发生地基本上就是5.8亿年前小行星撞击地点,提出此次行星撞击可能与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存在因果关系。由于在中国存在寒武纪澄江生物群大爆发事件,推测该次生物...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黔中陡山沱期磷块岩的岩石学、矿物学特征、富磷环境、成磷机制等。提出了磷块岩的“结构-成分-成因”综合分类方案,阐述了磷酸盐矿物中CO_2的存在形式和演变趋势;指出了浅水台地边缘高能带是磷酸盐富集的有利场所;论证了海底大山供磷、生物沉磷和多因素富磷的成矿过程;最后探讨了区域地质演化对磷块岩成矿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针对由中低品位磷矿石制得的湿法磷酸,提出采用预脱氟和灰乳中和深度脱氟相结合的工艺路线,使净化后的湿法磷酸达到作为生产牙膏级磷酸氢钙原料酸的指标要求。实验表明,钾盐的脱氟效果与磷酸的浓度有一定关系,同时活性氧化硅有且于氟的进一步脱除;在进一步的净化过程中,用石灰乳中和至一定的pH值,绝大部分的氟及其它杂质沉淀析出脱除,净化酸达到了牙膏级磷酸氢钙的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4.
西南天山的锑矿床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型、碎屑岩型和浅变质岩型 3类 ,并以后 2类为主 ,锑矿床主要特点是锑汞、锑金、锑银共生。查汗萨拉锑银矿床容矿岩系为碎屑岩 ,成矿物质来源于矿源层 ,断裂活动是成矿的主导因素之一。萨瓦亚尔顿金锑矿床赋存于浅变质岩系 ,矿体受一组早期为韧性、中晚期为脆性的剪切带控制 ,成矿物质多来源 ,成矿具多期多阶段特点 ,剪切作用活动及演化是重要的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5.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碳同位素特征及古海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贵州瓮安含磷岩系剖面进行碳同位素分析,对震旦纪陡山沱期的成磷事件、生物事件及古海洋环境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瓮安大塘剖面陡山沱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值表现为正偏移的趋势,与其他地区同期碳同位素变化趋势相似。这与大冰期后生物生产率的提高有关,其中的负偏移与环境的波动相关,环境的快速变化刺激了生物的进化。穿岩洞剖面上磷矿段的黑色碳质磷块岩获得的较低的有机碳同位素值与浮游生物吸收12 C有关,体现了生物有机质聚磷作用。该时期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值的正偏移、磷矿的沉积与生物事件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大洋深部的缺氧事件使底水富磷质;随着古海洋流通性的提高,富磷海水随上升洋流运移到浅海沉积成矿,并为生物圈供应营养物质,进而引发生物竞争及推动进化。  相似文献   

16.
相山矿田斑岩型铀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山矿田北部多数铀矿床在时空和成因上与超浅成侵入相的花岗斑岩密切相关,可归属为斑岩型铀矿床.以横涧—岗上英、沙洲矿床为例,通过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C,O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铀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演化及成矿机制.研究表明,相山矿田火山岩系具同源性,是陆壳物质熔融的产物,火山岩浆在通向地表途中受到高度分馏的结晶作...  相似文献   

17.
研究格尔木九八沟透闪石玉矿这一典型昆仑玉矿床的地质特征、矿物化学、矿体产状、含矿地层和侵入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岩时代, 确定其成矿时代和成矿机理。结果表明, 控矿岩体似斑状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427.1±4.7 Ma。矿区内岩浆热液交代成因的矽卡岩中发育阳起石, 玉石中则为透闪石, 二者具有明显不同的矿物化学特征。结合岩浆、围岩、玉矿石和蚀变岩的全岩微量元素特征, 认为成矿过程是岩浆侵入含硅质团块白云岩, 引发接触热变质作用, 使得白云石和硅质团块直接发生变质反应而形成透闪石玉矿床。  相似文献   

18.
在大宝山矿区开展地质测量、物化探、地表工程等地质工作基础上,对研究区内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对主成矿元素分布特征、相关性等分析表明,区内主成矿元素为W、Mo、Cu、Au,其中土壤测量异常规模较大、峰值高、富集系数高;成矿主元素Mo、Cu、Au等相关性好。在物化探工作成果基础上,筛选找矿靶区,并进行钻孔深部验证,取得了很好的找矿成果,提高了探矿潜力,并确定了船肚矿区北部、南部及大宝山东部三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9.
门道改  伏雄 《科技信息》2011,(27):422-423
从矿床产出特征、成矿物质来源、沉积环境、赋矿层位与含矿岩系及区域钒矿的对比等方面,对大柳钒矿成矿地质背景等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柳钒矿为赋存于早寒武世庄子沟组黑色岩系中沉积型钒矿,广泛分布于华北板块南缘的早寒武世庄子沟组黑色岩系中,具有良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