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灰色优势分析法分析了亚麻纤维的品质与成纱质量的关联程度,指出对成纱质量影响最显著的纤维分裂度,其次是纤维强力,而纤维长度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棉条制备、分梳辊速度及锯齿工作角度、纺纱杯速度与转杯纺工艺过程及成纱质量的分析及实验,得出了纺杯积杂、纤维损伤、纤维伸直度及成纱质量与诸因素的关系,并进一讨论了所得结果及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3种特性不同的腈纶纤维的分梳性能及其成纱质量.实验表明,不同特性的腈纶纤维的分梳性能是不同的.随分梳辊速度的提高,纤维拉伸特性下降、长度减短;纺杯内的积尘量与纤维损伤的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转杯纱的质量与纤维的分梳性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周天胜 《科技资讯》2009,(8):248-248
介绍了圣麻纤维的性能特点,通过工艺试验,分析了纤维性能、纺纱工艺中影响圣麻/棉混纺纱质量的因素,探讨了提高成纱质量应采取的有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纤维线密度及直径不匀率对成纱条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线密度及直径不匀率是影响纱线条干的重要因素.目前成纱条干的极限不匀率主要是根据Martindale公式得出的,该公式虽然综合考虑了纤维线密度及直径不匀率对成纱条干均匀度的影响,但没有分别反映出二者对成纱条干的影响程度.因此,利用图像解析的方法,分析两组分纤维混纺对纤维线密度关系对成纱极限不匀的影响,得出当二者线密度系数约为0.2~0.3时,理论上可达到最小的条干不匀.  相似文献   

6.
简述维劳夫特纤维(Viloft)用于服装面料的基本特性和纺纱时的工艺特点,重点指出该纤维和涤纶纤维;昆纺时应打破传统的并条混纺工艺,采用圆盘混棉、必不可少的多仓混棉工序以及三道以上的并条混合,才能使成纱质量得以提高。列出了并条混棉和回盘混棉两种工艺路线的对比实验结果,分析了维劳夫特纤维纱毛羽的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重点介绍了正面为涤棉纱、反面为维劳夫特和涤纶中空纤维混纺纱的经二重组织织物特殊织造工艺以及印染时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FA601A型机纺纱器的输送管道为研究对象,设计五个新输送管道,通过纺纱对比试验,根据各方案成纱的“乌氏”质量指标及成纱结构质量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比较科学地得出6号管道的成纱质量最佳,反映在纺58.3 tex的成纱结构中,不规则纤维占54.0%,打卷纤维只占10%。其主要原因是6号管道符合以下设计原则:(1)提高输送管道进口段气流速度,使纤维脱离锯齿的过程中,增强头端弯钩的伸直度,同时有利于纤维的轴向流动;(2)减少输送管道出口气流方向与滑移面交点切线的夹角,可减少不规则纤维;(3)减少输送管道剥离区空间,可减弱该区涡流的产生,从而改善纤维形态。由此可见,输送管道结构对成纱质量有显著影响,而纤维形态是影响成纱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50年代末美国 Du Pont 公司提出利用缠绕方法纺纱到现在,喷气纺纱在设备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这种纺纱方法的加捻与成纱机理的研究却是非常少的。本文提出了喷气纺纱过程中假捻区捻度形成的一种机理,可以用来解释单、双喷嘴情况下的捻度分布情况。通过对村田(孪生双喷嘴)及 Du Pont(单喷嘴)纺纱原理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包缠纤维的形成机理。分析表明,由于村田原理喷嘴的安排使第1喷嘴与前罗拉钳口之间纱线的自转与气圈回转的方向相反,推后了边缘纤维被纱线夹持的位置,使较多的边缘纤维有可能在纱线中成为有效的包缠纤维。进而阐述了喷气纱的特点:毛羽的单向性、包缠纤维及纱芯捻度的不均匀性、单、双喷嘴成纱条件和成纱质量的区别,主要纺纱参数对纱线强力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9.
喷气纺纱是利用旋转气流作用推动纱条形成气圈运动,使头端自由纤维加捻成纱。本文采用本组研制的纱条气圈转速仪对喷气纺纱纱条动态气圈的转速进行了测试,并就改变加捻成纱过程中的第一喷嘴和第二喷嘴的气圈转速,探讨其与成纱强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一种新型的脱胶工艺对亚麻纤维进行脱胶,利用方差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SEM观察雨露沤麻和化学脱胶后亚麻纤维的纵向结构和形态.实验结果表明,NaOH用量对亚麻脱胶后分离度和束纤维强度影响最大,温度对亚麻柬纤维强度影响显著;亚麻脱胶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氢氧化钠10g/L,时间90min,温度100℃;化学脱胶的亚麻胶质去除更彻底,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分离度更大,有利于提高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1.
采用汉密尔顿转移指数方法分析了喷气纱、环锭纱截面内纤维的径向分布规律,通过转移指数的计算得出了涤棉混纺喷气纱中包缠纤维和纱芯的基本组成及涤纶纤维线密度对包缠纤维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介绍Richcel纤维的基本技术性能,对Richcel纤维转杯纺纱工艺特征和纺纱性能进行了分析,并通过Richcel纤维与棉混纺,确立了Richcel纤维与棉纤维混纺转杯纱的工艺流程和主要工艺参数,使设计的Rich-cel纤维转杯纱达到了较理想的质量要求.为规模生产Richcel纤维转杯纱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在国产设备上纺制不同比例的芳砜纶/芳纶1313混纺纱,成纱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混纺比例对混纺纱条干有一定影响,随着芳砜纶纤维含量的增加,芳砜纶/芳纶1313混纺纱的条干得到改善,这种改善主要归因于2种纤维摩擦性能差异导致的附加不匀减小,由于混纺比改变造成的纤维数量变化和纤维直径不匀变化对纱条随机不匀的影响不明显;芳砜纶/...  相似文献   

14.
对纤维在喷嘴中产生的喷气流场中的受力和运动情况作了理论分析和推导,探索了利用高速压缩气流来分离纤维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纺纱方法——喷气自由端纺纱,并设计了纺纱装置进行纺纱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纺出的纱具有一般自由端成纱的结构,且本方法利用高速气流来形成自由端和加捻成纱,不损伤纤维.  相似文献   

15.
黄红麻纤维化学改性及其与棉混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红麻纤维进行了化学处理并将其与棉进行混纺,试验结果表明,经碱处理后的黄红麻纤维的性能有了明显的改善,从而在与棉的混纺中表现出较好的可纺性和成纱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喷气纱的外形结构和内在结构,得出喷气纱基本上是由多数纤维的头端包缠在纱芯上的一种包缠形结构。同时初步探讨了它的成纱机理和影响纱条质量的若干因素。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由大端直径开始编织三维锥体织物的减纱技术,包括列向、环向减锭减纱、减细纤维束减纱等多种减纱技术及其组合;分析比较了各种减纱技术对织物结构完整性、操作简便性、机械化编织等方面的影响。减细纤维束减纱技术是特殊的环向减锭技术,具有保持织物结构整体完整、工艺操作简便、纱锭运动可实现机械化等优点,但不同纱束直径纤维编织使织物单元结构构造变得复杂多变。  相似文献   

18.
研究几种竹浆纤维纱线包括环锭纱、紧密纱和MVS(Murata vortex spun)纱的芯吸性能,讨论了纱线结构、捻度和线密度对芯吸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竹浆纤维纱线的芯吸行为相似,纱线结构对芯吸性能影响显著,而线密度对芯吸的影响不明显并和纱线结构有关.对于给定的任意线密度,在给定的捻度范围内,竹浆纤维环锭纱和紧密纱的芯吸平衡高度随纱线捻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用缠绕纤维角度分布、松紧度、稀密度、重量百分率等,作为缠绕纤维结构模式的特征量;并通过对不同工艺参数生产的转杯纱,进行缠绕纤维和成纱强力的测试与分析。最后得出不同工艺参数与缠绕纤维结构模式特征量的关系,及其对成纱强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的分析喷气纺纱的发展现状和技术的基础上,介绍了喷气纱的芯纤维和包缠纤维结构。对喷气纱的性能从机械性能、条干、毛羽、捻度进行了测试分析。喷气纱伸长小、缩率低、条于均匀、纱疵少,3mm以上毛羽较环锭纱少,纱的表面光滑。芯纤维无捻度捻向、条于均匀、粗节少,重不匀小。虽成纱强力较低,但强力不匀率较环锭纱好,质量的综合评价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