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新科学家》报道,随着大气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与海水发生生反应,产生大量重碳酸盐和氢离子,导致表层海水的酸度增加。在上一个冰川时代,地球海洋的pH值为8.3,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海水pH值曾降到8.2,而现在为8.1。  相似文献   

2.
采用化学接枝方法, 以丙烯酸为接枝单体, 氧化铝陶瓷膜为基膜, 制备了pH敏感型智能陶瓷复合膜, 研究了单体浓度对接枝膜的pH开关系数的影响, 测定了膜接枝前后的红外光谱、表面接触角、水通量等. 结果表明单体浓度对接枝膜的过滤通量、膜的pH感应开关系数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 接枝膜对溶液pH具有良好的快速响应性和可逆性.  相似文献   

3.
pH值对红细胞膜力学特性和胞内蛋白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姚成灿  黄耀熊  李校坤  阮萍 《科学通报》2003,48(10):1050-1053
利用快速显微动态图像分析技术和快速显微多道分光光度技术, 在无损、在位、实时的情况下, 同时从细胞内分子、细胞膜以及细胞形态3个水平上, 研究单个活态人红细胞的大小形态、膜弯曲弹性模量和血红蛋白的吸收光谱等在不同pH值下的自主变化情况, 表明了红细胞膜的力学特性和胞内血红蛋白分子结构与浓度随pH值发生自主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2011年夏季渤海西北部、北部近岸海域的底层耗氧与酸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11年6月下旬和8月下旬调查了渤海中央海区.6月份渤海所有测站底层溶解氧都超过7.0mg/L,饱和度为85%~115%,pH为7.82~8.04.而到了8月份,在渤海西北部、北部近岸水深20~35m的带状区域内出现底层溶氧显著下降并且酸化的现象.溶解氧最低值为渤海北部近岸的3.3~3.6mg/L,只有6月份的44%~47%;相应pH为7.64~7.68,比6月份低0.16~0.20.表观耗氧速率最高和pH降幅最大的测站都出现在渤海西北部近岸海域,累积溶解氧下降5.6mg/L,pH降幅则高达0.29,相当于总氢离子浓度升高1倍.简化的碳酸盐体系与耗氧量耦合分析表明,渤海西北部、北部近岸海域夏季底层低氧以及酸化环境的形成,与赤潮或者周边养殖业产生的生源颗粒在底层水体矿化分解,以及季节性层化现象阻滞海-气交换等因素密切相关.这样严酷并且剧变的水化学条件,是2011年夏季在渤海西北部、北部近岸海域发生海洋生态灾害事件的重要环境背景.  相似文献   

5.
中国酸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丁国安 《科学通报》1997,42(2):169-173
1992~1993年在我国气象系统已有酸雨站网观测基础上,结合“酸雨攻关”项目增加了降水样品的化学组分分析。每个测站按照气象部门制定的酸雨观测有关规定(代规范)采集每场降水,当样品和室温平衡后使用江苏泰兴或上海雷磁数字式pH计(精度为0.01)立即测定pH值。留待分析的降水样品寄往北京大气化学中心试验室,统一进行阴、阳离子分析。使用WATERS ACTION离子色谱仪分析了和NH_4~+,180/70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了Ca~(2+),K~+,Na~+和Mg~(2+)。本文着重分析我国酸雨现状,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pH值对碱处理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肖本益  刘俊新 《科学通报》2005,50(24):2734-2738
通过批量试验研究了无任何接种物下碱处理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可能性和pH值对碱处理污泥厌氧发酵产氢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污泥经碱处理后, 在无任何接种物和外加营养物的情况, 能够实现稳定产氢. 污泥的起始pH值是影响碱处理发酵产氢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污泥的起始pH值为11.0时, 碱处理污泥的氢产率最大, 达14.4 mL/g (VS). 碱处理污泥在碱性起始pH值下的氢产率高于其在酸性和中性起始pH下的氢产率. 碱处理污泥厌氧发酵的最佳产氢pH值为9.5. 高于8.5的pH值可以防止碱处理污泥厌氧发酵过程中出现氢消耗. 在碱处理污泥的厌氧发酵过程中pH值变化很小. 碱处理污泥在不同起始pH值下氢产率的变化与其起始SCOD变化相似. 乙酸为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的主要组成成分. 污泥的起始pH值会影响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量和组成.  相似文献   

7.
曾文 《科学》2006,58(1):37-37
据英国Nature,2005,437:681报道.目前海洋的表面海水中碳酸钙处于饱和状态,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使表面海水的pH值和碳酸根离子浓度减少,从而影响到海水中碳酸钙的浓度。  相似文献   

8.
酸雨正在四处蔓延首先是在工业发达国家出现的酸雨,已经蔓延到发展中国家,逐渐演变为一个世界性问题。我们知道,水的酸度一般是用pH值来表示的,纯粹的水为pH7,天然的雨水因含有碳酸气(二氧化碳),所以呈微弱酸性,pH值在5.5~6之间。但是,现在在世界各地下的雨大量的却是pH3~5,这就是所谓的酸雨。  相似文献   

9.
刘付胜聪  肖汉宁  李玉平 《科学通报》2005,50(12):1184-1189
讨论了纳米ZnO颗粒表面吸附阴离子型聚电解质(马来酸酐钠盐聚合物)及其水分散体系的稳定性. FTIR分析表明, ZnO颗粒表面通过氢键和化学键吸附聚电解质. 吸附行为受聚电解质浓度、pH值和离子强度的影响. 随着pH值的增大, 饱和吸附量减小, 而吸附层厚度增大. 饱和吸附量和吸附层厚度随离子强度的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与相同浓度的NaCl溶液相比, 聚电解质在CaCl2溶液中的饱和吸附量较大, 相应的吸附层厚度也较大. pH值的增大, 分散体系吸光度变化缓慢, 分散体系稳定性好. 分散体系吸光度随聚电解质浓度的变化有极大值. 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是由聚电解质在颗粒表面吸附构型变化而引起.  相似文献   

10.
pH响应性聚合物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文文  孔浩  高超  颜德岳 《科学通报》2005,50(17):1834-1838
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ATRP), 应用表面含有活性基团的碳纳米管(MWNT-Br)引发单体甲基丙烯酸-2-(N, N-二乙氨基)乙酯的聚合, 得到聚合物包裹的碳纳米管(MWNT-PDEAEMA). 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显示产物具有核-壳结构. 紫外可见光谱及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明产物具有明显的pH响应性, 在pH值约为 7 的时候溶解性显著降低. 由于碳纳米管表面有高密度的聚合物, 其与甲基丙烯酸-2-(N, N-二乙氨基)乙酯的均聚物相比更容易聚集, 对pH值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饮用水中氟含量的超标问题,文章分别采用了氧化钙和氯化钙作为沉淀剂来除氟,考察了药剂投量、反应时间、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500mL的原水分别投加195mg氧化钙和175 mg氯化钙,氟化物浓度、pH值、总硬度均在饮用水质量标准之内.最适宜反应的pH值为7,反应时间为30min.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藕丝的电特性参数与生物组织的相容性,将藕丝从新鲜莲藕中取出,制作成长度相等的样本,每50根为一束,浸泡在不同pH值溶液中,24h后取出.在温度为23~25℃、湿度为45%~55%的环境下,测量其电感、电容和阻抗.结果表明,藕丝电感和阻抗随溶液pH值呈现U形变化曲线,而电容则呈现Ω形变化曲线,其中U形曲线的最小值和Ω曲线的最大值正好与pH值为7的点(中性溶液)相对应,称这种现象为U/Ω效应.该效应表明,在中性溶液中,藕丝阻抗和电感出现最小值,而电容出现最大值,这与生物组织的电参数变化规律一致,表明藕丝与人体组织在电特征方面具有很好的相容性.本研究提示,藕丝作为一种新型天然生物材料,可能在组织工程、生物医学、生物电子和量子化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倪沛红  曹新培  颜德岳  侯健  府寿宽 《科学通报》2001,46(21):1774-1777
用氧阴离子聚合方法制备了超支化聚(3-乙基-3-羟甲基氧杂环丁烷)(HP)接枝甲基丙烯酸-2-(N,N-二甲氧基乙酯)(DMA)的具有三维结构的星形温度/pH响应型共聚物。聚合引发剂为超支化聚(3-乙基-3-羟甲基氧杂环丁烷)的羟基与KH完全反应形成的大分子醇钾盐,这类引发剂有较高的引发效率。聚合产率为95%(质量)以上,且产物中没有残余的大分子引发剂和单体。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共聚物的水溶液性质发现。HP-p-DMA存在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LCST受共聚物的DMA链段长度及溶液pH条件影响。实验发现,随着DMA键段长度增加,LCST降低。另外,溶液pH条件对LCST也有影响,pH值增加,LCST减小。  相似文献   

14.
商小霞 《科学通报》1981,26(15):921-921
稀土元素用极谱分析,国内外工作都很少,原因是十七个稀土元素的化学性质十分相似,水溶液中稀土离子的还原电位大多数在氢离子放电之后,使得极谱法不宜作分析之用。现将我们自1977年以来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分析室协作进行稀土极谱催化波的部分成果简报如下。 1.铕——它是稀土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极谱上在一般底液中有一个还原波(E_(1/2)=-0.67V  相似文献   

15.
用热、酸、碱和硝酸盐等方法处理海洋潮间带污泥, 富集厌氧发酵产氢菌群; 以蔗糖为底物配制海水培养基, 进行暗发酵产氢研究. 通过对产氢菌群的产氢量、pH变化、产气延迟期和产氢速率变化的分析, 发现热、酸、碱和硝酸盐等方法处理菌组的产氢量均明显高于未处理组(P<0.05), 其中热处理污泥的产氢量最高, 是未处理污泥的14.6倍. 由此进一步研究起始pH对富集的产氢菌群的产氢影响; 发现当起始pH为8时产氢菌群的产氢率最高, 达79 mL/g蔗糖. 在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pH不断下降, 表明所富集的海洋产氢菌属于产酸菌, 且当H+浓度下降100倍时会反馈抑制其产氢.  相似文献   

16.
叶片质外体pH降低是铵态氮改善植物铁营养的重要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春琴  张福锁 《科学通报》2003,48(16):1791-1795
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 以硝态氮为对照, 研究了铵态氮对向日葵叶片(Helianthus annuus L cv Frankasol)质外体pH和可溶性铁的影响, 探讨了铵态氮改善植物铁营养状况的作用机制. 结果表明, 铵态氮通过降低叶片质外体pH和提高新叶质外体可溶性铁的浓度来改善缺铁植物的铁营养状况. 铵态氮处理的缺铁植株新叶质外体、细胞汁液和木质部汁液中铁的浓度显著高于硝态氮处理, 新叶未出现缺铁黄化症状. 新叶质外体pH受氮素形态的影响较大, 不供铁时, 硝态氮和铵态氮处理植株新叶质外体pH分别为6.15和5.94, 供铁时, 新叶质外体分别为6.43和5.50. 初生叶质外体pH不受氮素形态的影响, 均在6.25左右. 供应硝态氮和铵态氮的缺铁植物木质部汁液pH分别为5.72和5.49, 供铁使木质部汁液pH分别提高了0.27和0.16个单位.  相似文献   

17.
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不同PH值的酸雨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说明小麦遭受酸雨特别是高酸度酸雨后,小麦叶片可见明显伤害,酸雨使小麦叶片出现可见伤害(斑)的阈值是PH=3.0;对小麦株高、叶面积、含水量有一定的负作用;酸雨对小麦的胁迫效应随酸雨的氢离子浓度增大而显著,且与酸雨处理次数和处理量相关。旨在为山西省二氧化硫实施控制和小麦丰产优质种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Cu(NTO)_2(H_2O)_2]·2H_2O的制备、分子结构和热分解机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同来 《科学通报》1993,38(6):523-523
3-硝基-1,2,4-三唑-5-酮(NTO)作为一种高能低感度含能材料受到了有关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其金属盐在火炸药方面也有很重要的用途,因而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我们制备了NTO的铜(Ⅱ)配合物的单晶,测定了其结构,并研究了它的热分解机理。1实验部分1.1样品制备将NTO分散于蒸馏水中(M:V=1:4)。在60℃下,边搅拌边用氢氧化锂的水溶液中和至pH值7左右。然后将制得的溶液在60℃下逐渐滴加到硫酸铜水溶液中,得到淡蓝色  相似文献   

19.
聂敏  张天鹏  裴昌幸  权东晓  陈南 《科学通报》2008,53(9):1089-1093
为了研究藕丝的电特性参数与生物组织的相容性, 将藕丝从新鲜莲藕中取出, 制作成长度相等的样本, 每50根为一束, 浸泡在不同pH值溶液中, 24 h后取出. 在温度为23~25℃、湿度为45%~55%的环境下, 测量其电感、电容和阻抗. 结果表明, 藕丝电感和阻抗随溶液pH值呈现U形变化曲线, 而电容则呈现Ω 形变化曲线, 其中U形曲线的最小值和Ω曲线的最大值正好与pH值为7的点(中性溶液)相对应, 称这种现象为U/Ω效应. 该效应表明, 在中性溶液中, 藕丝阻抗和电感出现最小值, 而电容出现最大值, 这与生物组织的电参数变化规律一致, 表明藕丝与人体组织在电特征方面具有很好的相容性. 本研究提示, 藕丝作为一种新型天然生物材料, 可能在组织工程、生物医学、生物电子和量子化学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朱孔云  党超  张雷  李爱民 《科学通报》2020,65(26):2903-2913
混菌发酵系统中微生物菌群和代谢路径有效调控是制取中链脂肪酸的关键.本研究以厌氧发酵重要参数pH为调控因子,考察pH对秸秆初次和二次厌氧发酵中有机酸生成的影响规律,并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分析微生物群落变化,解析pH调控与产酸性能和微生物群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pH调控对秸秆初次发酵产酸性能有显著影响,酸性和中性条件有利于链延长反应,产物以丁酸和己酸为主(80%以上).然而,碱性条件严重抑制链延长反应,产物以乙酸(93.2%)和丙酸(5.5%)为主,无己酸生成.二次发酵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pH 5.6)二次发酵链延长无法进行,而pH从5.6调至7.0后,己酸浓度从1.88 g/L快速升高到11.8 g/L.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链延长直接相关的菌属,如Clostridium Ⅳ, Clostridium Ⅺ, Clostridium ⅪVa, Clostridium ⅪVb, Clostridium XⅧ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等,在中性和酸性条件下的丰度显著高于碱性条件.另外,二次发酵中pH调节并未显著改变链延长相关菌群的丰度,表明链延长微生物活性恢复是产己酸的诱因.本研究发现可为混菌发酵体系内复杂微生物群落的定向调控生产中链脂肪酸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