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真理的属性应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所谓真理的客观性是指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观念化为主体的思想并进而化到公共语言表述系统之中后所具有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它表达的是真理性的认识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关系,所谓真理的主观性是指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将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观念化的思想时凝结,沉淀于其中的选择性,创造性以及局限性等。它表达的是真理性的号以实践为存在方式的主体的认知本质和规律-能动性,超越性和力求把握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趋向相一致的关系。而真理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及其统一,根源于人的实践活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本质要求,这一本质要求不仅凝结和体现在转化为现实的物化的结果中,而且凝结和体现在转化为观念的非物化结果即真理性认识中,从而以观念形态在规律层次上达到了主观与客观的一致。  相似文献   

2.
美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观的,才能构成对象化,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实践去创造,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就能创造美,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上实现出来,变成美的形象,就是对象化。毽球运动的课题是毽球,人将自己的力量加以对象化,就形成了毽球运动的美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3.
潘冬子 《科技信息》2009,(18):208-208
美是人的力量的对象化,所谓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观的,才能构成对象化,人们按照美的规律去实践去创造,将主观与客观统一起来,就能创造美,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上实现出来,变成美的形象,就是对象化。毽球运动的课题是毽球,人将自己的力量加以对象化,就形成了毽球运动的美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4.
理解艺术本质的难点在于如何看待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马克思与皮亚杰所处年代不同、研究领域各异,却揭示了一个共同的规律,即无论是对象性实践活动,还是人的认知活动都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历史是由人的发展过程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同时构成的,而艺术则是自然界的改造与人的自我创造这种辩证统一发展过程的最高体现。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有机和无机的身体.人的本质力量是吸入自然力量和能源外化于自然对象而显现的自然力与人力的重组优化复合力,形成了实践自由与审美自由的辩证互动性提升,构成了"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互动规律;共产主义作为彻底的自然主义和彻底的人道主义的统一体是人的本质力量和客体自然的本质力量辩证融合的创造性的完美统一.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既不是极端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消极无为地顺应自然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而是主体实践本体与客体实践本体辩证互动的螺旋上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人本质上是一种合目的性的文化存在,人的本质是现实社会关系的产物;价值是人的世界独有的,是在人的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关系,主要是客体对主体完善的效应。人的价值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关系范畴,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其社会意义在于如何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价值问题中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手稿》中没有直接做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论,主体实践美学认为一切美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学理上极为牵强附会。马克思主义主客体实践美学的新本原论认为,美根源于宇宙自然的本质力量的客体与客体之间的对象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也就是自然化和人化;美的本质就是宇宙自然的非自觉自在的客体实践自由和人类社会的自觉自为的主体实践自由而形成的无限永恒创化的自由。人与自然本质上的双向互动的物质变换关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在掌握主客体辩证互动规律的基础上而向无限永恒的宇宙自然的自由渐趋靠近的终极关怀性的学科。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的研究长期排除了文化的影响,文化进入心理学首先是以“人格”作为契入点的。“人格”被假定为不变的实体,是作为客体在文化中存在的,不能全面阐释文化与人的关系。“自我”则是动态的和开放的存在,与文化交互作用,是作为主体在文化中存在的,在本质上揭示了文化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美育过程,因为就一般性和普遍性而言,它与教育过程、教师与学生的审美心理过程是一致的,所以教育过程规律和人的审美心理过程规律定然渗透其中。这些规律在教育学和美学中都有大量论述。但就个别性与特殊性来说,美育过程有其特殊本质,也就有其特殊规律。规律是客观必然的,它以关系和联系的形式存在于过程。美育过程规律体现为审美教育者、审美主体、审美对象、美育方法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与联系中,笔者不想繁琐地来论述诸要素关系,而欲求在诸要素矛盾运动规律中探讨最基本的美育过程规律,就美育自身而言,  相似文献   

10.
一、从经济人到文化人的假定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任何管理总是以人为核心开展的,管理思想都要建立在对人的本性和本质认识的基础上。现代的管理必须正确认识和定位管理中的人,以此作为重构管理价值观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为使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必须处理好政治力,经济力和文化力的关系;经济人,社会人与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的关系;作为管理主体的人与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关系;企业内部建设与营造外部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生态问题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十分紧迫和突出的问题。生态问题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表明当代人类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类直观自身的中介,依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通过自然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现和确证人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适当地改造甚至破坏自然,自然对于人具有了日益突出的反主体效应。这一境况迫使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反观与反思,提出两种理论上截然不同、实践操作亦各处窘迫的生态伦理观。解析此两种生态伦理观,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发展,对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秀英 《科技信息》2011,(25):I0018-I0019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已有很多,本文从现有的关于语言与文化的理论入手,以辩证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理论为依据,以类比的方法,提出语言与文化的"影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实体与影像的关系,人是光源;由此来说明语言、文化和人的关系:人的存在决定语言和文化的存在,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语言和文化的社会属性,语言和文化反映人的本质特点,三者虽然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但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才是语言与文化发展变化的最终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桂珍 《科技信息》2011,(12):I0292-I029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战略。从本质上说,人与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评估指标,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实现人与人和谐的基础,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九篇提出: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15.
赵彦  陆伟 《科技资讯》2009,(11):189-189
城市的主体是人,作为城市发展的“龙头”城市规划不能忽视人的发展,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关注城市规划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的生存现状与未来的发展关系的三个议题,全文是笔者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对城市规划本质的理解与诠释,阐释了城市规划在对于人的发展这一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核心问题上的作用,相信对从事城市规划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实际可行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薛存科 《科技资讯》2010,(28):190-191
目的与手段关系范畴是控制论中诸多关系范畴中的一对主要范畴,这一对关系范畴,从微观层面深化了对辨证唯物主义中实践本质及其运动机制的认识。其中"目的"揭示了实践主体人的能动性的根据和条件";手段"则揭示了"目的"在由"主体"向"客体"转化的过程中现实的物质基础,技术手段等的"人化"功能及过程。通过对二者关系的剖析,进一步揭示了控制论在"人"这个层面上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实践内容及其本质。  相似文献   

17.
成人教育主体性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人教育的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必须处理好系统内部发展主体的关系,即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的关系,学校和受教成人群体的关系,才能促进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同时成人教育的现代化要求弘扬人的主体性,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充分关照成人学生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规律问题是辩证法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对规律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哲学其他问题研究的深入。传统的规律观认为,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在人与规律的关系上,传统的规律观认为,人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改变或消灭规律。我们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些观点应该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19.
关于构建心理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规律的学科。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由于其出发点是将人力资源作为参与竞争和获利的工具,因而已经不能完全反映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为此,提出心理管理学的概念,旨在探索现代组织情境下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凸显人的主体地位,使心理学的理论更好地应用于组织管理,从而不断丰富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20.
吕桂芬 《科技信息》2012,(33):280-280,308
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以人为本,其核心内容是尊重人的特性和本质,把人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体,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图书馆“以人为本”中的“人”包括两个方面,即作为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员与作为服务客体的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