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创造性教育是当代教育中的最高要求。创造性教育所追求的是一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统一。它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及教育内容等教育的全过程。创造性教育要通过创造型教师的教育活动,将知识和技能及品格传授给学生,并启迪他们应用前人所研究出的理论和方法去进行新的创造性实践,才能成为创造性人才。 相似文献
3.
陶行知在《创新儿童教育》中指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必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他提出了解放儿童创造力的五大"解放",相继又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等文中补充为"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我深感学生的成功归因于创造力的开发,今将教学中的做法与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谭平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2,24(6):82-84
培养创造型学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创造型学生的培养要造创造性教育,了解创造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措施,有利于创造型学生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解毅飞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2,28(4):108-110
培养创造型体育人才是高等体育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世界竞技体育强国争奇的制高点。文章运用《创造学》的基本原理,首先阐述了创造型体育人才应具备的6大素质结构,最后提出了创造型体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6.
7.
信息技术产业的转型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人才观的更新。创造型人才的成功开拓了我们的新视野;要想在瞬息万变的IT世界里保持领先,必须要有创造性思维;要使我国成为真正的IT业大国,就要提高全民的创造性素质,新课程理念下的职业教育改革应运而生。专业课教师首先要保持自身的创造性理念,文章就IT业转型所带来的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必然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建设者,应该是适应性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墨守成规、照本宣科是不能适应时代要求的。开发智能,提高创造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时代要求。创造型人才需要多学科、多渠道共同培养。 相似文献
9.
创造性教育是一种不同于过去哪种僵化、教条、影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传统教育的新式教育。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对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回顾 ,在此基础上 ,提出重新构建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11.
12.
阐述了哲学教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中的功能、途径和方法 ,明确了哲学教学在培养创新性人才方面应着重注意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覃南图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26(1):92-95
21世纪的世界竞争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面对21世纪的挑战,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用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武装头脑,改革传统的教学和培养模式,创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全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论情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情感作为非智力因素之一,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多方面、独特的影响。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和高尚人格的塑造,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改变不利于学生积极情感养成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人文学科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崇高情感,是当前创新人才培养中不应忽视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亚娥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6(1):120-123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成长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针对目前创新人才成长环境的局限性,提出高校在构建创新人才成长环境时,要在实施创新教育、改革学生评价体系、建立创新基地、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教师队伍等方面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创意人才显得非常匮乏,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创意人才,而培养创意人才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高等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自然就肩负起培养创意人才的重任。因此,高等院校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产业特色的创意人才培养路径,构建我国创意人才培养高地,提升我国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18.
试论化学教育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昌华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2(1):67-72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化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以下方法和途径:实验引探、创设情境,培养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提高辩证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造人格,增强社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人的非理性能力在人的创造性认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的非理性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开展创新教育,要改变传统的只重知识、智力和理性因素的观念,从课程结构、评价体系、个性品质养成、科研创新实践等途径去培养人的非理性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从而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