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传统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民族志”到派克创造性提出了“族内人与族外人”,再到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和“深度描写”的理论和方法,为课程研究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并推动了课程研究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2.
为了配合“三进”“三出”相结合的实施“05”方案斯体系的教学改革研究,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中进行了实验改革.实践证明,在“三进”“三出”相结合的教学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纲要》课教学实效性得到了切实提高,达到了“三通”的教学改革目的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映着文化.透过语言可以考察到其背后的文化背景."后会有期"和"一期一会"分别是中日两国人民面对离别时经常采用的不同成语,在它们背后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中儒学"有常"观和佛教"无常"观--这两种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宫廷室内陈设融合了中国古典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精髓,体现了对称、中庸、古典和自然的艺术之美,而清代的宫廷室内陈设布局尤为如此。该文以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的古代宫殿建筑故宫为例,通过对太和殿、乾清宫等的详尽阐释,以期使人们了解中国清代宫廷室内陈设的布局、含义及其体现的艺术美感,指出中国现代建筑装饰的发展应既要继承和延续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又要走出“继承传统”的误区,使现代设计意念和传统建筑装饰元素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体育公园"四化"建设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现有的体育公园由于建设布局和产品设计上存在诸多敞端.一度出现“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以人为本。对公园建设重新审视和定位,从新的视角对公园设施、环境、项目、内容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对公园建设提出新的见解和方案.构建“灵性化”“人文化”“绿色化”和“人性化”的“四化”体育公园.  相似文献   

6.
分析中国古代特别是中国传统医学中关于"神"即人"魂"的学说.作者论证,中国人所认为的人"魂"与欧洲的传统有很大的不同,是以物质性作为其特征的,或者说"魂"并不是一个非物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赣方言与"达"、"伤"、"凌"的训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达”、“伤”、“凌”三字的训诂与赣方言的相互印证,表明在文献不足的情况下,活生生的方言在训诂上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相似文献   

8.
创新服务政府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政府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加快政府转型,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由“全能政府”、“无限政府”向“责任政府”、“法治政府”转变,切实履行加强公共管理、完善公共服务的职能。  相似文献   

9.
魏朝俊 《南昌高专学报》2001,16(4):33-34,41
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征是含蓄美。主要表现在一定空间构成上采用屏风、罩、花窗、博古架等营造半“藏”半“露”的空间形态;二是在色彩方面追求和谐美;三是在装饰灯方面多采用间接方式;四是装饰纹样寓意吉祥;五是材料上适应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服饰文化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服饰文化,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冠冕堂皇”的威仪美、“孔孟之道”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11.
随着西方图式的形式审美观念的传入,传统文入画的形式美附庸于内容美的观念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是从高剑父、高奇峰“岭南画派”的折衷中西开始,到徐悲鸿、林风眠等各不相同的中西融合,再到吴冠中等人对形式美的推崇,开创了文人画形式美的新传统。通过对文人画形式美发展脉络的再梳理,可以认为在西学东渐时代背景中,形式美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意识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2.
优秀的酒广告语言具有语言美的一切特征,它们不仅仅满足于用字规范、词语搭配准确、语法使用规范,还继承和发展了古代优良的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了当代流行的文化元素,把古今文化因素和人们的审美情趣融人其中,使得这些酒广告语言变得家喻户晓,成为广告语言中的经典之作。该论文主要从酒广告语言的形式美、风格美、情感美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念及哲学思想对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视觉艺术思维的角度,简明地论述了中国画的创作思维及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4.
传统戏曲音乐是一种自然流变的河流,它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古典美,保持着本身固有的旋律特征。传统戏曲音乐成长于“单纯的”中国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中的民间音乐,它从孕育诞生起就从未受到过欧洲音乐因素的影响。从戏曲音乐的审美角度说,“旧曲”是引起审美主体审美忆旧感的最基本方法。“旧曲变用”是戏曲音乐生命的载体,生命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李广田散文的朴素美与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朴素的审美追求在重视主体情感的纯真表达和文学语言的本色自然及艺术形式的质朴无华却蕴藉丰厚等方面存在着潜隐的精神契合,这一契合是李广田受到传统文学影响的产物。他散文的这一特色客观上使传统朴素的艺术精神在现代文学语境中得到了潜在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与西方复仇剧以重点表现人相比 ,中国古典悲剧更注重表现情。大团圆结局反映的是中国人对于开明天子和清官的企盼 ,同时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的传统审美心理的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悲剧的这一审美特性有明显的缺陷 ,然也有其传统文化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汉诗之美,离不开诗歌的语言之美;英诗之美,也离不开诗歌的语言之美.同样道理,汉诗英译之美,也多在于译诗的语言之美.因此,在汉诗英译的过程中,应将汉诗的语言之美,转变为英诗的语言之美.诗歌的语言之美,主要包括典雅之美、通俗之美、简隽之美、借鉴之美、和谐之美、精当之美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意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审美追求,它给予画家进行山水画创作的自由,是中国山水画艺术发展的传统主流。  相似文献   

19.
邹克亚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6):45-46,54
"意美、音美、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翻译诗歌的最高境界。中国的古诗作为最精炼和最富于音乐性的语言,在英译时,译者不仅要考虑到意境美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做到音美和形美。《登鹳雀楼》是我国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其英译也有许多版本。文章分析了"意美、音美、形美"在《登鹳雀楼》的三个经典译本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是一个由古老的传统画种逐渐变革形成的。它的艺术性是通过笔墨技巧、形式美和创造意境来体现,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是时代与作者个人情感的凝聚,在世界艺林独树一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