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美国波士顿128公路被称为“美国的高技术高速公路”和美国东海岸的新“硅谷”。本文介绍了128公路地区发展的历史,进行了展望,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5个方面的启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天极 《创新科技》2006,(2):60-61
<正> "硅谷"这个高技术王国一直被视为经济快速增长、解决就业的象征,美国的其它州和其它国家都在效法。纵观全球各地,那些发展比较好的高科技园区中,高技术公司的创办人或企业的领导者,大多数都是"留学人员",其中很多来自硅谷。美国拥有200多个技术园区,但并没有200多个"硅谷"。由此可见,"硅谷经验"是很值得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高技术企业学习的。产学研联合造就硅谷"奇迹"硅谷目前是世界上最成功的知识经济的产业基地。1998年,硅谷的产值大约是中国GDP的1/4。硅谷这块地方约有几十万人,但却创造了相当中国12亿人中3亿人左右的产值,这是非常可观的。以大学为中心,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地区经济发展模式,使硅谷受益匪浅。硅谷的高校特别注重新理论、新工艺、新结构的研究与开发,并与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高校积极与企业组成各种专业化的新型联合体,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的朝阳产业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在加利福尼亚洲圣何塞地区建立采用半导体材料硅制造微电子产品的产业基地——硅谷。“硅谷”的建设和成功发展,促使美国和北美洲地区的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迅速发展,并很快在全世界掀起了微电子技术和微电子产业发展的巨大冲击波,把人类带入了电子时代。  相似文献   

4.
张建华 《创新科技》2004,(11):18-21
<正> 一、高新区发展和管理的内涵与目标从1950年开始高科技园区硅谷的诞生到今天世界各国遍地开发的高科技园区,从促成园区形成的主体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自发形成的。如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128号公路、英国的剑桥高技术区等。他们依托大学等研究机构,市场要素如科研成果、企业家、风险  相似文献   

5.
北美洲有两个硅谷:一个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北美人称“南方硅谷”;另一个在加拿大的首都渥太华,人称“北方硅谷”。这一南一北两个硅谷形成了北美高科技产业的两大中心,也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电讯、信息和多媒体研制基地。中国读者可能对美国的“南方硅谷”比较熟悉,本文将着重介绍“北方硅谷”渥太华。  相似文献   

6.
世界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杰  马凯 《科技与经济》2008,21(3):28-31
从制度、文化和环境的角度来看,目前世界上比较有代表性的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有美国波士顿128公路模式、硅谷模式、台湾地区新竹模式和日本筑波模式。通过对这4种模式的共性分析和差异比较,发现成功的高技术企业的发展主要包括创新性企业家队伍、完善的风险投资制度、靠近研究型大学和科研院所、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政府的适当支持等5个因素,是否具备这些因素导致了最后发展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128号公路地区和硅谷的产业结构存在着根本性差别。128号公路地区由大公司组成。它们只顾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在数码设备公司,我们有能力做任何事情,不仅仅是些小事,还包括主板、芯片、显示器和磁盘驱动器等所有的一切。小公司在那种环境中很难生存,因为它们不容易拿到这些元件。这不仅仅是一件事,而是一种能量,一种能获取一切的能量……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的硅谷问题专家在比较了硅谷的成功和128公路地区的衰败后指出“当然,地区性制度和文化很难改变。工业体系是某种不容易效仿和改变的历史进程的产物。”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九十年代获得长足的发展也正是得益于此。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从初创时期的单纯注重硬件建设,包括人才、成果、技术、项目的引进,已经进入了产业发展的成熟期,即着力去营造产业发展不竭的原动力——创业文化和环境的建设。 未来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更应放大自己的这一文化和机制优势。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新加坡大力发展新技术工业(主要是电脑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堪称东南亚之“硅谷”.硅谷是美国半导体——电脑业的心脏,其半导体产量占全美国的三分之一.由于硅谷在新技术、新产业的研究与开发中功绩显赫,它已成为高精尖技术和产业荟萃之地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0.
骆驼 《科技潮》2000,(7):130-131
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03年,世界半导体工业产值会增加20%左右。纵观整个世界的半导体产业,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一些特点:第一,产业集中。主要集中在美国的硅谷、台湾地区的新竹、加拿大的北硅谷、狮城的肯特岗。在这些地区几乎集中了半导体产业链的所有环节。第二,技术资金密集度大、分工更为明确。半导体工业具有非常鲜明的企业价值链的特征,处于各个环节上的企业之间,因彼止共同的利益关系,形成了牢固的双赢机制。第三,产业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市场  相似文献   

11.
张晔  卢锐 《华东科技》2000,(5):23-23,17
伴随着美国的硅谷和波士顿128公路等地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技术小企业自发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小企业的成长。高技术中小企业应当如何生存和发展在理论界和产业界引起探讨,企业孵化器(Incubator)由于其灵活的机制以及政府和高校的有力支持被认为是较好的组织形式,而校企合作则是必然的选择。 1.智力依托 高技术小企业的初期发展一般由当地或临近的高校科研机构等就近发展起来的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并主要依赖各高校科研机构的研究开发实力和适宜的创新环境。在这些地方,新公司  相似文献   

12.
当前社会,基于产业创新集群而形成的集群经济,已经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板块和亮点,并且正在以经济发展“加速器”的重要身份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附近的半导体和信息产业、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葡萄牙的生物技术产业,无不以创新集群自称。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相关企业集聚一地,抱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位于美国旧金山市湾区南面的一片杏树林,纵深不过只有几十公里,这个弹丸之地1998年的产值大约相当于我国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这个神奇的地方名字叫“硅谷”。 硅谷奇迹引发了美国近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也引发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效仿,在印度、在台湾、在日本、在以色列,甚至在欧洲都出现了一些高技  相似文献   

14.
正近日,一款发源于美国名为"Wish"的移动电商APP获得了来自中国京东电商千万美元的注资。该消息一出,引起了外界广泛的关注。Wish——这家看似名不见经传的移动电商平台,来头却不容小觑,其出身自带硅谷血统。2010年,它由从谷歌与雅虎离职的Peter Szulczewski与Danny创立。三年之后,便已成为北美目前最大的移动电商APP,共计超过3100万注册用户且分布于全球的50多个国家与地区。  相似文献   

15.
李峥 《世界知识》2013,(17):42-43
"棱镜计划"的曝光,让美国近20年来一直成长迅速、能量巨大的"情报科技复合体"浮出水面。这一新生的利益集团正在影响美国的内政和外交政策,未来其影响力可能与曾经臭名昭著的"军工复合体"齐平。硅谷和马里兰为何走到了一起"棱镜计划"曝光后,硅谷和位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国安局"都倍感压力。一时间,谷歌、微软、脸书等美国互联网巨头纷纷向外界澄清对"棱镜计划"并不知情,雅虎等公司还要求美国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知识经济的先锋,高技术产业化提供了就业机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1998年美国失业率已降至4.6%,为24年来的最低水平,已接近充分就业的标准。仅1997年,美国高科技行业就创造了24万个高薪就业机会,其中23%在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诞生地。居美国高技术产业第四位的新兴硅城芝加哥为周围新提供了4.34万个信息产业就业机会。预计到2005年,仅电脑资料处理业就将有10万人就业。与此同时,也在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欧盟国家失业问题却十分严重。欧盟国家的高失业率主要是由于传统产业减人增效的内部调整造成的,而高技术产业则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美国的高技术公司为了更容易得到技术人才和风险资本,想方设法到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占据一席之地。但目前许多公司不堪硅谷的高房租和交通拥挤而纷纷撤出该地区。 据《华尔街日报》日前报道,由于网络业股票价格大跌和硅谷的高房租等因素,美国许多高技术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而从硅谷迁往加州首府萨克拉门托等地,或者正在考虑搬迁。 萨克拉门托地区商业和贸易组织  相似文献   

18.
劳吾 《华东科技》2002,(2):32-32
美国加利佛尼亚“硅谷”有个关于“橡树林”的创业投资小笑话。 当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总裁赵辉在2001中国(河南)创业投资高层论坛暨高新技术成果及项目融资洽谈会上,再次谈及这个听似诙谐幽默的故事时,台下200多位省内外创投机构、政府官员、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各界人士,却没一个人能笑出声来。他们在心底呼唤:我们的创业投资“橡树林”又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美国"硅谷"堪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功典范,是高校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先驱。回顾其发展历程,硅谷的崛起在于其与大学之间紧密联系,斯坦福大学的创新研究和教育直接影响了硅谷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硅谷现象"研究,以期为我国地方高校在创新研究、服务地方、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中如何定位和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感受硅谷     
硅谷,美国的一片风水宝地,美国高新技术的代名词。对于硅谷,心仪已久。有著名跨国企业北电网络公司邀请前往美、加访问,且此行有去硅谷的日程,于是有幸一窥其貌。从温哥华、渥大华、多伦多,再到美国的“硅平原”达拉斯、旧金山,一路下来,行色匆匆,印象较深的还是硅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