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β-CD与α-巯基苯并咪唑包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β-CD与α-巯基苯并咪唑包合物的合成及表征.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表明,具有圆筒状晶格结构的β-CD(主体)与α-巯基苯并咪唑(客体)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弱相互作用而生成新物质——包合物,其组成为(C6H10O5)7*C7N2H6S.该化合物属于超分子.  相似文献   

2.
用核磁共振和稳态荧光等方法研究了2,5-二苯基1,3,4-二恶唑(PPD)和2,5-二苯基1,3-恶唑(PPO)分子与β-环糊精(β-CD)的相互作用,测定了包合物的组成和结合常数,发现疏水作用是形成PPD(或PPO)-β-CD包合物的主要作用力,直链脂肪醇(正丙醇-正戊醇)的加入使得PPD(或PPO)分子从β-CD内腔排斥到水相中,实验结果表明:恶唑类分子能否与环糊精形成纳米管聚合物,立体选择性是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2—巯基—5—甲氧基—1H—苯并咪唑的合成工艺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扑热息痛为原料,经甲基化、硝化、水解得到2-硝基-4-甲氧基苯胺,以水合肼还原后,再与乙基黄原酸钾环缩合得2-巯基-5-甲氧基-1H-苯并咪唑,总收率达66.7%。  相似文献   

4.
将17α-羟基孕甾-4-烯-3,20-二酮-21-醋酸酯(RSA)和伊环糊精(β-CD)经超声波处理40min,再于120r/min,28℃振荡处理12h,以制取包舍物.极性差异、FTIR、TG和DSC分析证实了β-CD和RSA通过以上实验条件形成了β-CD—RSA包合物,而且β-CD—RSA包合物的紫外吸收特征与化舍物RSA一致.  相似文献   

5.
十八胺/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为主体,十八胺(ODA)为客体,采用研磨法制备了具有超分子结构的ODA/HP-β-CD包合物。考察了研磨时间、主客体物质的量比及包合温度对包合率的影响,确定了包合物的最佳制备工艺:研磨时间15min,主客体物质的量比2:1,热处理温度75℃。1H NMR和XRD衍射结果表明,ODA成功包合入HP-β-CD空腔中。通过相溶解度法研究了HP-β-CD在水中对ODA的增溶作用,结果表明HP-β-CD在水中对ODA增溶效果显著;经计算确定其包合常数为7877.69L/mol,形成的包合物结构稳定。  相似文献   

6.
利用芳胺与中间体α-(1H-1,2,4-三唑-1-基)-β-芳胺基丙烯腈腈盐酸盐(2)的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系列目标化合物α-(1H-1,2,4-三唑-1-基)-β-芳胺基丙烯腈(3a-3r),所有化合物均经元素分析和^1H NMR确定,由^1H NMR分析结果推断为E式构型,初步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部分化合物有一定的杀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荆芥挥发油-β-环糊精(β-CD)包合物,利用差热-热重分析(DSC-TG)、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镜(SEM)对包合物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根据相溶解度法测定包合比、表观稳定常数以及包合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并用Chem3D软件对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包合形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最适宜包合工艺条件为荆芥挥发油与β-CD的比例1∶8(mL∶g),乙醇与水的比例1∶3(mL∶mL),包合温度40℃,搅拌速度4 500 r/min;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的包合比1∶1;表观稳定常数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的ΔGθ,ΔHθ,ΔSθ均为负值,说明β-CD包合荆芥挥发油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此外,模拟的结果表明,β-CD包合胡薄荷酮的理想模型是胡薄荷酮的甲基端从β-CD的小口端进入β-CD内腔.  相似文献   

8.
苯并咪唑、甲醛与芳胺在甲苯溶液中回流分水,得到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N,N-双-(苯并咪唑基甲基)芳胺,N,N-双-(苯并咪唑基甲基)芳胺与芳香酮在氯化氢-无水乙醇溶液中可发生交换反应,得到β-芳氨基双酮或β-芳氨基酮,β-芳氨基双酮在碱性条件下发生分子内醇醛缩合,得到环化产物4-羟基-4-苯基哌啶。用IR,1HNMR和元素分析确定了它们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碘与环糊精包合物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碘与环糊精包合物的热重-差热(TGA-DTA)表征及测定碘含量的变化,研究了碘与环糊精(CD)形成的包合物的稳定性,结果表明,KI与β-CD包结较困难,不能起稳定I^-的作用,而KL3与β-CD包结较好,且使KI3稳定。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考察了0.5mol/L HCl溶液中2-巯基苯并咪唑(MBI)和1-苯基-5-疏基-四氮唑(PMTA)对铜的缓蚀作用。MBI和PMTA的加入使铜的自腐蚀电位正移,对铜电极的阳极腐蚀过程存在抑制作用,两者复配使用增强了对铜电极的阳极和阴极电化学过程的抑制作用,提高了铜电极膜电阻,从而具有较好的缓蚀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反式—9,10—二苄基—9,10—二氢—9,10—菲二醇的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化合物反式-9,10-二苄基-9,10-二氢-9,10菲二醇,通过m.p。.,IR,^1HNMR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经过X-射线分析确定了基单晶结构,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i,a=8.058(2),b=9.715(2),c=14.437(3)^°A,α=109.59(3),β=95.96(2),γ=95.96(2)°,Z=2,V=1047.1(4)°A^3,没有发现其包合物,从结构上分析了不  相似文献   

12.
β-环糊精(β-CD)/肉桂醛包合物的形成大大改善了肉桂醛的物化性质,通过TG-DSC和UV-vis分析,表明β-CD与肉桂醛形成了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298 K时的包结常数为328.8 M-1.通过变温UV-vis实验得到了β-CD与肉桂醛包结过程的热力学参数,ΔH为-53.71 kJ.mol-1,ΔS为-0.132 kJ.mol-1.K-1,ΔGθ为-14.35 kJ.mol-1,表明此包结过程是一个焓驱动的放热的自发过程.最后,用PM3对β-CD/肉桂醛包合物的最稳定结构进行了分子模拟,认为肉桂醛的醛基位于β-CD的大口端,与β-CD的仲羟基存在着氢键作用,与实验表征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3.
在剧烈搅拌下,将饱和的α-环糊精(α-CD)水溶液滴加到60℃的聚己二酸乙二醇酯(PEA)溶液中,制备了两者的包合物(PEAIC)。利用红外光谱(FTIR)、广角X线衍射分析(WAXS)、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和热重分析(TGA)分别对包合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PEA可以和α-CD发生非共价键作用,形成隧道状晶体结构;在α-CD的包裹下,PEAIC的结晶和熔融行为几乎消失;与纯PEA相比,PEAIC的热失重温度提高了68℃。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β-环糊情(β-CD)衍生物构筑模拟酶在两相反应系统中的水解青霉素(PG)的反应,实验结果表明:有机相和水相组成的反应系统有利于反应进行。通过紫外吸收法和纸层析证明了本实验人工合成的模糊酶可以水解青霉素生成苯乙酸(PAA)和6-氨基青霉烷(6-APA),本试验的方法可为工业化生产6-APA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6,6-二氢青霉烷酸二苯甲酯1β-氧化物同2β-巯基苯并噻唑反应后,与硫酰氯作用得2β-氯甲基青霉烷基二苯甲酯。  相似文献   

16.
双核Zn(Ⅱ)配合物的合成与量子化学计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合成了二(2-苯并咪唑亚甲基)胺(N3)和其副产物[2,5-二(苯并咪唑亚甲基)环二肽](BBD)的混合配体与Zn(Ⅱ)的双核超氧化物歧化酶模型化合物。对化合物[N3ZnBBDZnN3(DMF)2].4(ClO4).2(DMF)(C70H90N22O24Cl4Zn2,A)进行了元素分析,紫外和红外表征;利用测得的晶体结构坐标,用Guassian98程序在HF/LANL2DZ基组对桥连双锌配合物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得到原子轨道贡献和原子净电荷布居信息。  相似文献   

17.
SEM-25与环糊精(CD,Cyclodextrin)的包合反应有选择性,可分别与α-CD和γ-CD作用形成“管型”多聚准轮烷,但与β-CD不发生作用。分别用FT-IR、XRD、1HNMR等方法对包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环糊精不仅可以与SEM-25的聚氧乙烯主链段形成准轮烷,还可以与其端基上的苯基形成包合物。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β-环糊精包合药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采用饱和水溶液法,以β-环糊精为主体,以含羟基药物为客体,制备不同摩尔包合物,并通过对各包合物进行药物含量测定,以及对滤液进行的分析来确定最佳摩尔包合比,得出β-环糊精:药物(mol/mol)=1:3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由端炔和Cp2Zr(H)Cl(Cp=η^5-C5H5)及CO反应,得到α,β-不饱和基锆化合物,进而与芳基硫氯反应,合成了α,β-不饱和羧酸硫酯,产率中等对良好。  相似文献   

20.
应用正交设计法,以包合物收得率和包合率为指标研究了β-环糊精(β-CD)对α-亚麻酸的包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A2B3C2D2,即α-亚麻酸:β-CD为1:8,包合温度为60℃,包合时间为1.5h的包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