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尺度涡在影响海洋物质和能量的输送以及生物、化学过程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利用27年(1993—2019年)的AVISO卫星高度计数据集,基于闭合等值线法对西北太平洋及其邻近边缘海(10°~30°N, 115°~155°E)中尺度涡进行识别追踪,并着重讨论了生命周期大于4周的涡旋特征.涡旋在15°~25°N纬度带产生频率较高,多数涡旋向西传播,并在研究区域西侧与黑潮相互作用后消失于吕宋岛和台湾岛以东海域.随着纬度的增加,涡旋半径急剧减小,振幅则不断增大;而17°~22°N纬度带是涡动能高值区,在吕宋海峡东部最为明显.涡旋参数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涡旋产生数在春、冬季较多,夏、秋季较少;涡动能则在春季较高,冬季较低.涡动能的年际变化明显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调制作用,相位滞后1个月呈显著正相关.不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逆流和北赤道流垂向剪切的斜压不稳定性是涡旋产生的主要机制,在春季这一效应达最大. 相似文献
2.
西北太平洋温盐分布的时空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西北太平洋的温盐分布特征,基于全球实时海洋观测计划(Argo)浮标观测剖面,利用自相关函数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海域(选取范围为120°E~160°W,10~40°N)温盐分布的时空尺度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高斯函数拟合得到了温盐的时空去相关尺度。研究表明,自相关函数随季节和深度发生变化,各层的自相关函数值随着空间增大而降低。表层,夏季温度的空间去相关尺度比冬季大,但时间去相关尺度小;次表层,夏季温度的自相关函数随空间增大迅速递减,空间去相关尺度比冬季小;深层,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时空尺度相近。盐度的季节性变化较温度要小,但盐度的空间变化尺度比温度要大,而时间变化尺度则比温度小。2种要素的信噪比均大于2,可以用来指导精细化观测布网的采样间隔。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地学史研究中,海洋地理学因与其它近代地学分枝学科相比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因而长期不受重视.但它作为中国近代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仍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该文在收集了大量近代海洋地理学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近代海洋地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过程,总结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海洋地理学的主要成就,并期望通过这些成就反映出中国近代海洋地理学概貌. 相似文献
4.
广泛收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有关海洋动物各方面抗癌研究的报道,从适用范围、活性物质、作用机理等方面重点对海绵、牡蛎、海参、乌贼等具体海洋动物资源进行了综述,并对此领域的开发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西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的SSU rDNA序列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采集于西北太平洋冲绳海槽表层水体中的活浮游有孔虫进行DNA分析尝试,获得了西北太平洋浮游有孔虫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 和Globigerina sp.等的SSU rDNA序列特征,并与南太平洋地区属种的DNA序列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两不同海区P.obliquiloculata个体的SSU rDNA差异与同一个体内不同拷贝序列间差异类似,仅为0.7%—1.2%. 详细比较研究认为,传统微体古生物形态学定义种对西北太平洋与南太平洋的P.obliquiloculata来说具有可靠的分子生物学证据. 相似文献
6.
西北太平洋生成热带气旋的年代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分析热带气旋年代际变化的特征和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利用西北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对1949~2003年55 a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特点进行分析,发现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不管是频数还是生成位置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根据热带气旋频数的年代际变化,把研究的55 a分成低频时期(LFP)和高频时期(HFP)分别加以考察.结果发现:热带气旋生成的高低频时期海气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HFP的海温、对流、涡散度和切变条件都有利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成,而LFP则明显存在物理量场的相反异常.这表示HFP的海气环境相比LFP更有利于热带气旋生成,说明了变化的海气条件是引起热带气旋频数和生成位置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以西北太平洋打转台风(分为顺时针与逆时针两类)为例,研究了1949~2011年期间打转台风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打转台风主要发生在洋面,主要分布在110°E~150°E、10°N~30°N区域范围内.台风打转后的发展方向以偏北为主,也有一部分打转后西行,绝大多数顺时针打转台风的打转中心位置随纬度的增加而偏东.打转台风生成的高发期为7~10月,占总数的73.7%,8月份生成次数最多,2月份生成次数最少.我国的南海区域和菲律宾以东洋面是生成打转台风的两个高频区,夏季和秋季是打转台风活动的高发期,夏季的打转台风生成次数稍低于秋季,但是其深入内陆的范围广于秋季,并且台风打转中心位置在夏季达到最北. 相似文献
8.
海洋动物中含有大量的活性肽,这些活性肽具有不同的功能特性。其中海洋动物寡肽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菌、调节血糖、降低血脂、增强免疫力等重要的生物活性。对这些寡肽的结构,制备工艺,功能特性及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为海洋药物和海洋功能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丰度时空分布的GAM模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6~2001年我国在西北太平洋海域柔鱼生产统计及相关数据,利用GAM模型分析了表温、月份、经纬度等因子对柔鱼资源丰度CPUE的影响.研究认为,经纬度、月份和表温对CPUE时空分布都有较大的影响.160°E以西海域CPUE高,而165°E以东海域低,并主要集中在40°N~43°N海域.8~10月CPUE为最大.不同海域柔鱼分布的适宜表温不相同,150°E以西海域为13~18℃,150°E~165°E海域为14~18℃,165°E~180°E海域为11~14℃.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8—2020年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的台风资料和福州市5个国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点臭氧数据,研究台风特征及其与福州市臭氧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18年和2019年台风数量高于2020年,其中夏季台风数量最多,8月台风数量最多.②台风路径分为a类(南海型),b类(闽浙沪苏登陆型),c类(朝鲜半岛和日本登陆型),... 相似文献
11.
靳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1,(5)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大量农民涌向大中城市,成为既不是务农人口,又不是城市人口的“流动农民”。以“流动农民”的人口结构、从事行业、居住时间等基本情况为出发点,分析其居住、收入、子女教育、婚姻及家庭生活、医疗卫生、闲暇活动、与当地人群及正式社会组织的关系,可以得出其生活在城市边缘的结论。处于边缘状态的原因一是制度因素,二是文化及心理因素。“流动农民”长期处于边缘地位,一方面使城市面临“过度城市化”的威胁,另一方面又将延续城市化进程,应采取措施淡化“流动农民”的边缘状态和边缘地位。 [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我国南方沿海四省包括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四个省份各个区域进行海域使用的社会需求分析,并通过对比各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岸线及海域的开发强度,提出可采用岸线产值的经济指标对区域和各种类型用海规模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3.
从重庆地名看当地的森林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地名角度入手,介绍了地名与森林的关系,通过对重庆森林地名和动物地名空间分布的比较分析,从中挖掘出地名反映的当地森林的变迁情况,对其变迁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从地名产生的机理出发,认为森林地名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而产生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带有很强的主观色彩,森林及动物地名比例大小与当地森林多少不一定成正比. 相似文献
14.
某些西方经济学文献在运用数学建模进行论证分析时,由于没有理清一些数学变量关系在经济上的含义,从而造成逻辑混乱或数学工具的错用,并由于其一定的隐蔽性,可能对读者造成相当程度的误导.首先分析国内颇具影响的文献[1]中两个数学模型中的推导问题,一个是关于要素供给模型的构建和推导,另一个是关于一般均衡条件的推导.然后指出文献[2]中一个严重的数学错误,在分析其错误根源的基础上,一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和修正. 相似文献
15.
5种海洋动物脂类提取物的抑菌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5种海洋动物,用索氏提取的方法提取脂类物质,提取物用纸片法对3 种细胞和2种真菌的生长进行制试验,结果表是有:5种海洋动物的脂类提取物对3种细菌和2种真菌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细菌的抑效率达80%,对真菌的抑制效果达60%。 相似文献
16.
农村税费改革后,沿海地区出现的农民工短缺现象并不意味着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趋势发生了改变。“民工荒”现象是对过去农村地区劳动力的边际产出被过分压低的修正,我国劳动力的流动趋势没有改变。沿海地区必须采取措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才能留住劳动密集型的企业。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58-1998年NCAR/NCEP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 (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提供的同时期南亚边缘海域(包括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海)热带气旋资料,分析了这3个海域热带风暴高发期气候上100hPa和850hPa风矢量特征,以及100hPa纬向风强度分别与这3个海域热带气旋年频次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阿拉伯海及孟加拉湾热带气旋生成数与100?hPa东风气流强度之间存在极好的正相关关系,即东风气流加强热带气旋数目增多,反之减少。而南海由于位于南亚高压东南侧,经向风的显著地位使南海热带气旋与100hPa经向风强弱变化有联系而与纬向风的关系减弱。 相似文献
18.
王广义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5):125-129
抗战时期,西北战略地位日显重要,为此,国民政府加大了西北建设力度,出现了近代西北开发的"黄金时代"。但在后期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过程,这与其经济开发本质特征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