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边缘化是第一人称叙事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是第一人称,同时又具有第三人称的某些特点,能够讲述按照逻辑与常识第一人称叙事者所不知道的事情。第一人称叙事者的边缘化是叙事的两个基本原则——现实生活与叙事的内在自足性相互妥协的结果。它有三种基本类型:第一人称叙事者人物角色的淡化、第一人称叙事者人物身份的虚化和第一人称叙事者的暂时退出故事。  相似文献   

2.
元小说理论中,有“作者出面”的说法。从叙事学的观点来看,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元小说叙事中的叙事者决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为情节中的人物出现的名为“作者”的叙事者。出面的是叙事者,而不是作者。  相似文献   

3.
汤亭亭《女勇士》协调运用了教材叙写、故事重构、"鬼"叙事、"偶像"叙事、隐藏的叙事者与不可靠的叙事者等多个主题、手法,实质是多重叙事的"变奏"。  相似文献   

4.
普实克运用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成果,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者及其功能进行分析,并在与中国古典小说叙事者功能的对比中,展示中国文学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过程。在主观主义及个人主义思潮下,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者及叙事视角从中国古典小说的说书人全知视角向第一人称叙事及限知视角转变。第一人称叙事者的功能从串联社会生活变为叙述自我主体,叙事者开始成为小说的表现对象。并且,中国现代小说作家通过"不可靠叙事"使叙事者与作者或隐含作者的价值判断相疏离,改变了文学革命之前叙事者多与作者或隐含作者的价值判断相重合的状况,体现出叙事手法的多样性。另外,通过典型性处理,第一人称限知叙事在现代作家笔下具有更为深广的象征意义,利于反映更广阔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5.
黄丽霏 《科技信息》2012,(12):169-170
本文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名作《地狱变》的叙事者入手,分析了叙事者叙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叙事者角色的设定和作品主题表现的关系。笔者分析得出《地狱变》的叙事有主观性、叙事角度二重性和作者观点隐而不显三个特点,作者选取这样的叙事法目的在于在刻画人物时"虚"、"实"结合,弱化配角形象,强化主角个性,从而达到突出"艺术至上主义"的悲剧性这一小说主题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意象在《红楼梦》中的叙事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意象具有叙事功能,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叙事作用,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尤其《红楼梦》的艺术贡献。它是小说诗化的重要形式特征。独特的意象介入叙事,从担当叙事者、主旨象征、情境创设、叙事层次转换、人物形象建构、叙事空间拓展、叙事修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叙事作用,使得小说文本呈示出独特的叙事风貌。  相似文献   

7.
冯学伟 《科技信息》2013,(8):214-215
在当下消费时代,广告已经渗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消费型社会中,商品不再是单纯的作为交换使用价值的物质载体,而是具有了更多的文化意义和符号价值。广告的文化意义主要通过广告的叙事策略——意义嫁接,广告的叙事效果——引导与趋同,广告的意识形态内涵——消费意识形态等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8.
对《圣经·创世记》的游历叙事进行了考察,发现移动因素在《圣经》叙事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在卷首的《创世记》中,人物的移位是叙事者展示空间场景的一种重要手段,多样化的游历叙事增添了《创世记》的叙事艺术品质。这种游历叙事模式是一种类似线性的“永不回头”的运动,游历者在游历过程中会产生文化失落、文化固守等心理表征,希伯来精神内核正是在游历过程中造就的。  相似文献   

9.
姚娜 《科技信息》2011,(22):141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通过采用反身叙事、互文手法、文字游戏等多种叙事策略,从而揭示纳博科夫在"后现代"文本下对时间、文化和人类道德底线的思考。所采用的多重叙事策略不仅突显故事及其叙述行为的扑朔迷离,同时模糊了叙事者和人物的界限,拉近了叙事者和读者的距离,使得读者深切感受到人物复杂的心路发展历程,从而理解小说的多元化主题。  相似文献   

10.
《圣经》是基督教的宗教典籍,它本身也具有非凡的文学意义。在《圣经》众多的文学体裁中,叙事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圣经》第一章《创世纪》中的公开型叙事者进行了分析,从而揭示了它所取得的叙事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1.
以文学的视角审视《史记》的历史叙事,分析了《史记》历史叙事的文学品格,概括了《史记》历史叙事五个方面的文学性特点:故事性、虚饰性、抒情性、多层面性、通俗性。认为叙事是记述性作品写作必不可少的手法,但不同的作品其叙事又有着不同的品格,历史著作是历史品格的叙事,文学作品是文学品格的叙事。  相似文献   

12.
张海兵 《科技信息》2013,(10):230-230
徐枕亚是清末民初小说叙事模式转变的见证者,也是实践者,他的小说体现了这一时期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而叙事角度转变在《一小时之悲欢离合》中体现明显。本文着重从叙事者这一角度出发分析这一时期叙事模式转变的痕迹。  相似文献   

13.
吕茹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1):79-80,90
由于时代的审美风尚及创作者的动机、心态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同一故事在白话短篇小说与戏曲的双向互动中,如广泛流传的"杜十娘"、"白蛇传"、"十五贯"故事,随着不同时代叙事者个人情感的投入以及对叙事材料的控制,致使叙事主题发生转移或质变,有一定的可转换性。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本期主题“文化大、小传统的神话编码”,本期的三篇文章分别探讨神话研究的三种媒介载体,或称文化编码方式,即语言文字叙事、图像叙事、物的叙事。米尔恰·伊利亚德(著),王伟、王乐琪(译),叶舒宪(校)《铁器时代的神话》对今日从事神话学跨学科研究提供非常重要的启示,对大、小传统再划分的文化符号理论,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安琪《神话的图像叙事:明代丽江壁画研究》显示文学人类学研究者如何从图像叙事的神话进入对本土文化的再认识。王宪昭《感悟神话:激活人类文化传统的基因密码——读叶舒宪先生主编“神话学文库”》文章从中国本土文化的神话学建设方面着眼,指出叶舒宪主编的“神话学文库”(第一辑)具有在百年学术史梳理、母题索引数据编码模式的建设性以及在大小传统的划分与文化符码的编码等理论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5.
当代英国作家蕾秋·乔伊斯的小说《奇迹唱片行》从叙事视角的多层次转换展现记忆,构建了独特的记忆认知叙事模式.小说通过记忆叙事视角的切换,由浅入深引导读者意识与叙事者和人物在创伤体验层面的交融,在达成认知叙事化的过程中强化对自我的深层认知.叙事者凸显"我"的消失制造不可靠的疑点,同时勾勒"他"的回避型自我表征,显现记忆者创伤体验的前因后果."你"呼唤读者的零距离体验,揭示了读者最终走向自我反思的可能路径.在乔伊斯笔下,记忆叙事视角的切换过程实则是一次深入探索潜藏在创伤苦痛之下的人性种种可能性的自我认知旅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花腔》是新历史小说的新突破,重点分析了小说中个人的命运和小说的叙事策略,前者从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工具性与目的性,后者从多个叙事者叙事、肢解故事、“史料的引用”、开放的语义场等具体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花腔>是新历史小说的新突破,重点分析了小说中个人的命运和小说的叙事策略,前者从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工具性与目的性,后者从多个叙事者叙事、肢解故事、"史料的引用"、开放的语义场等具体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8.
奴隶叙事是19世纪随美国废奴运动而兴盛发展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奴隶的切身经历为基础揭示了蓄奴制的残酷无情,有力地推动了废奴运动。作为奴隶叙事的代表作,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一个美国黑奴的自传》和哈里特·雅各布斯的《女奴生平》,体现了男性奴隶和女性奴隶叙事者在阐释蓄奴制中的不同。虽借鉴了西方传统的文学体裁,如自传、引诱小说和情感小说,但奴隶叙事的独特视角和写作技巧超越了传统,为黑人及女性文学提供了创作范本,在文学史上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百合花》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从结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小说使用的是外聚焦叙事法,叙述者“我”在结构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的叙事视角也新颖独特,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不尽。  相似文献   

20.
在叙事层面,通过设立“石头”这一意象化的叙事者,而把红楼开场回溯至女娲补天的苍茫时刻:史前之时的不确定性,实现了时间向空间的敞开;石头开口说话(叙事),实现了话语向诗语的敞开;情节淡化,实现了故事向情的敞开。如此《红楼梦》的叙事开场呈现出天人合一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