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西河位于南充市西郊,是嘉陵江的一条支流,近几年来,由于缺乏管理,污染极其严重。为综合治理西河,我们对河岸陆生维管植物及其生境进行了调查,并进而提出了对河岸治理的相应措施,供治理西河参考。  相似文献   

2.
3.
雅鲁藏布江拉萨河流域水文模型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雅鲁藏布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之一,拉萨河作为雅鲁藏布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最长的河流,更是西藏自治区水利开发的重点,但拉萨河流域水文模型应用研究甚少.本文介绍了改进的TOPMODEL,并应用该模型对拉萨河流域进行水文模拟,取得了较好的模拟效果,为开展缺资料地区的水文模型应用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相似文献   

4.
把黄河下游山东段分为黄河下游沿河两岸,黄河三角洲及渤海湾,莱州湾浅海区三部分进行研究,分析了黄河断流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黄河下游断流的几何措施。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介绍了桑园围的概况及其历史洪涝灾害和治理,提出应吸取桑园围洪涝灾害治理的历史经验教训,搞好珠江河口整治的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7.
8.
为了解上海缺乏深水港址和宁波、舟山港腹地范围狭小的问题,提出了两个相互关联的宏大构想:一是在杭州湾造锁海大坝并展开大规模的围垦造陆,二是兴建宁波至舟山的跨涨交通与输水工程,这两大构想一旦付诸实施,其直接效益主要有二:1)长江三角洲增加数千平方公里的土地;2)今后可望在宁波-舟山建成世界超级大港和千万人口级的特大城市,从而与上海共同构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经济中心。  相似文献   

9.
10.
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硅质岩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地球化学及沉积岩石学等方面,配合一些数学地质分析方法(如Q-型因子分析、对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及Q-型聚类分析等),对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成因、硅质来源和水深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水环境背景值是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在研究乌江及赤水河两水系稀土元素水环境背景值的基础上,对两河流稀土元素的分布模式、区域分异规律等环境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相似文献   

12.
滹沱河古河道沉积和古河道地下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野外调查,室内和实验室的分析,对古河流的相标志、岩性、沉积构造及其他地理环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古河道地下水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这些正是我们在“开发黄淮海,改变中、低产田”的工作中,要特别重视合理利用、开发古河道地下水资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河流古流速、流量的估算,可以反映出古河道的冲刷与沉积的演变过程.通过对古流量进行研究将为深入理解过去气候变化、讨论人类与环境变化的互动关系以及环境因素在文明形成中的作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对河流古流量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多数学者主要用河相关系法、地貌-水力学法、泥沙粒径-水力学法、古水系法等对占流量进行估算,并指出了目前研究的不足和发展趋势,以利于研究者把握古流量研究现状,并推动其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15.
从系统论、控制论及协同论观点出发,提出了黄河现代三角洲水上平原河道过程-反应系统的概念模式。并就河道型的转换、河道纵剖面的调整等方面的分析,对河道系统过程-反应的渐变与突变特性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据两河谷地两侧都有山麓侵蚀面存在,且侵蚀面上局部残存上新世古冲积物质,推断两河带形成时代不晚于上新世中早期。上新世末,随着流域出现内陆断陷湖盆,两河均由外流河变为内流河,即由外流期转为内流期。据最近在三门峡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和泥河湾地区地层与年代学资料,内流期延续到早更新世末,或中更新世中期。此后,两河重新转入外流期,延续至今仍保持外流状态。  相似文献   

17.
用样线法对四川绵阳市官司河流域长江防护林11个典型群落的复盖层次组合的投影面积比例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混交,适当稀疏,将有利于提高乔-灌-草,或灌-草等复合层次的组合投影面积比例。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笔者从该地区资源、环境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着手,探讨合理开发的有效途径,以促进三角洲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1967年丹江口水库的运用,改变了汉江下游河道的水文状况,引起河床几何形状(宽度、深度、湿周和水力半径)、泥沙搬运和河床地貌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嘉陵江的起源及流域自然环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嘉陵江的江源及江名的演变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了流域的地质,地貌和水土流失等自然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