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前韶关市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战略成就。但面对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新形势,韶关市扶贫开发出现了贫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新特点,产业扶贫缺乏战略性规划、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收的战略能力不强、战略性发展乏力等新的问题需要科学应对。因此,应规划好韶关市扶贫连片开发战略,构建起韶关市扶贫连片开发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是区域之间利益格局变化的指示器,是区域宏观经济格局的量度。本文在构建区域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2008年广东经济统计数据,以SPSS为工具,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广东省21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区域差异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广州、深圳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远高于其他城市。广东省政府及各地市政府应当从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三方面去缩小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1990年以来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培阳  闫岩 《河南科学》2008,26(4):482-485
研究区域经济差异是制定区域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区域经济差异在空间的重要反映.以人均GDP作为测度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的变量指标,从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和经济增长空间格局3个方面来分析福建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化趋势,得出其经济空间集聚十分明显,且总体呈逐步扩大趋势;其经济发展空间结构已形成"核心-边缘"空间模式;最后通过对县域单元增长类型的划分简要分析了福建省经济增长空间格局的演化.  相似文献   

4.
评述了有关后进地区区域开发理论模型,提出了后进地区区域经济开发的理论思路;研究认清地区所处的经济梯度,在大力进行工业增长及建设中,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扩张,不断跃上经济新台阶;据此理论思路,对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构想。  相似文献   

5.
区域环境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但区域环境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区域环境条件直接影响到区域的开发程度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也就可以说,区域环境条件是创造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实现区域经济飞跃根本。  相似文献   

6.
<正>9月,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季节,中原经济区构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公布。一石激起千层浪,专家学者称赞,中原人民兴奋!中原,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却在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暂时落后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洼地"。中原经济区构想的提出,再一次振奋了中原人民的神经,中原经济区要怎样建,也再次牵动着中原人民的心!  相似文献   

7.
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已成为韶关市园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韶关市发展园区经济,既有地处珠三角外围、华南重工业基地、工业用地较宽松等显形区位优势,又有省域第二区域中心、华南新铁路枢纽、中国南方大陆桥支点等潜在区位优势。壮大韶关的园区经济,拟选择提升区位优势、推进产业集聚、做好园区科学规划、打造特色项目、高标准优化园区环境等主要路径。应努力做大园区经济,不断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通过ESDA技术和地统计分析功能函数——变差函数相组合的方法,定义了合适的距离权重矩阵,研究西部大开发10a甘肃县域经济及其增长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总体空间格局上,甘肃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较弱的空间正相关性,经济发展热点区域的总体格局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经济增长的空间自相关不是十分明显,结构上更多地表现为随机性和不稳定性,增长热点区在空间格局上有一定的跃迁现象.10a来经济发展表现出越来越强的自组织性,空间格局上由空间自相关引起的结构化分异比较显著.总体来看,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以2007年为界先增大后减小,分方向上,西北—东南方向差异性最大,而南—北和东—西这两个方向上经济发展的均质性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地方高校的科技工作要顶天立地,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研究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基于此,曲靖师范学院提出了推进科技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和措施:(1)进一步解放思想,明确责任,迅速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2)借助三大杠杆,突破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两大“瓶颈”;(3)创新机制,着力推进具有全局战略意义的三项工程。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生态功能重要,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光热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实施将进一步增大生态环境的系统压力。有效协调区域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柴达木盆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对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基本判断,进而提出柴达木盆地“生态保护优先”、“产业绿色发展”和“科技创新驱动”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皖西大别山区人地关系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协调皖西大别山区人地关系,在建立区内人地关系综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区内人地关系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值为59.7根据评价因子的匹配系数(Cc),发现区域开发中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较好,但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比较突出,对此提出稳定和持续发展区内人地关系的对策,加皖西大别山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主体的确立是经济区域有效运转的前提。政府导向是现代经济区域形成的主要途径。区域主体的二重性对经济区域的发展起着重要影响。三峡经济区应由中央政府设立三峡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作为区域主体。  相似文献   

15.
社会风气是最具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文化现象之一,从宏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西安地区社会风气的历史变化的研讨,可以分析出西安地区不同时代社会风气的主流以及形成的原因,阐述社会风气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及资源优势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陕西各地市经济现状,提出“一线两带”与资源优势相结合的战略,并探讨了其可行性,关中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带动制造业实现跨越发展;陕北以能源为开发重点,延伸相关产业链,把化工业做大做强,实施资源优势战略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全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城镇非密集地区的“边缘化”和空间组织退化;科学的区域空间组织通过组织形态优化和组织层次提升能够有效地推动区域的发展.区域空间组织的实质是经济资源的地域配置和动态关联.在城镇非密集地区的区域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空间安排塑造区域空间结构的主体架构,企业的区位选择构成区域空间组织的基本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8.
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地域分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西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背景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采用层次分析模型和多层次多目标模糊综合测度模型,建立由经济、生态、环境3大类46个单项指标构成的评价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从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综合评价广西喀斯特地区50个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地域分异规律.结果表明,广西喀斯特地区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差异较大,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不强,综合评价总值总体偏低,其中,分值大于11分的仅有河池、南丹、宜州、桂林、武鸣等5个县市,而32个县市的分值在9分以下,最差的是凌云、天等、隆林、都安、那坡、马山、东兰、乐业、凤山等9个县市,评价值为5.00~3.93,是广西喀斯特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弱的一类.广西喀斯特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差异是各县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与经济增长能力成正比,中部和东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高于西部,沿河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高于非沿河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相同的地区集中分布.  相似文献   

19.
论港口-腹地经济的一体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港口-腹地”区域实质上是一个具有内在必然联系的特殊的经济地域系统,其运动发展的具体实践从客观上要求港口与腹地应有高度的协同性、整合度和一体化.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前提的今天,这种要求就显得格外突出和迫切.相关的具体实践需要有相应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否则就会成为非理性或低效性甚至是负效应的盲目实践.为此,对港口-腹地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关理论问题的分析探讨就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该文探讨了港口-腹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依据、动力机制以及港口-腹地经济地域系统运动发展的一般演化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丽水区域块状经济地理分布特征、绩效与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丽水区域块状经济这种产业空间集群组织形式的形成和发展是特定历史背景、人文环境及资源压力和市场竞争条件下产生的必然经济运动的结果,也是整个浙江培育市场经济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发展模式.将丽水地区的“区域块状经济”概括为“浙西南地方资源开发型”特征区域,对该地区产业集群的区域块状经济运行绩效的研究表明: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地域空间模式,对于提高区域工业的竞争力、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促进丽水地区市场的繁荣、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