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略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传统与创新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经济地理学在实践与理论的探索方面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与空间,但也需要对学科本身的发展问题加以事视,本文着重讨论了区域经济地理学的传统与继承、发展与创新等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生产和消费的地域关系的科学,分问题的提出、理论根据、现实意义、地域类型、衡量标准等五个部分,概述了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历程,探讨了当今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倾向;着重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地理学所面临的理论问题,特别是一些传统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论“统一地理学”与“综合地理学”的思想错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第7期发表了孙敬之同志的“论综合性地理学与统一地理学”一文之后,曾经引起了经济地理学界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但是直到现在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笔者认为这是关系到经济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之一,如果不加以彻底的澄清这个问题:就会影响经济地理学和自然地理学的发展,同时也会给年青的地理学家在思想上造成混乱。为此笔者愿在这个问题上来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以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地理的学科性质的部分问题包括学科的阶段发展、学科间联系及其基本理论3个问题.中国经济地理的学科发展经历了起步与基础阶段、发展阶段、新世纪阶段的演进;中国经济地理与地理学及地理学以外学科,包括经济地理学、中国自然地理学、外国经济地理、经济科学等都存在着多维关系;4个基本理论涉及到人地关系理论在中国经济地理中的应用、地域系统理论对中国经济地理的推动作用、地域分工理论的全局性指导以及宏观区位论对中国经济地理的理论拓展等.  相似文献   

5.
试论经济地理学的地理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经济地理学的形成过程和发展特点,提出了处理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相互关系的一般原则,详细阐述了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最后,作者强调形成完善的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是坚持经济地理学地理方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学科,在地理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纵观经济地理学学术史,有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随着时间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地理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经济地理学在新的形势下有所创新。1前瞻与反思1.1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再认识地理学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其中心任务是要研究在空间上不同地域的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物质交换。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也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的,主要研究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地理学的学科定位及国家社会文化环境,探索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特殊之处,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的可能性.总结中国特色经济地理学构建的三个重要基点:反映发展中大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地理特殊事实并给出解释;基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并吸纳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中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经济地理现象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知识经济的到来给地理学的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知识经济时代的地理学在内容上主要研究信息和智力资源的开发与空间配置对世界或区域经济的影响 ,并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人地关系和地域系统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方法上采用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地理学的区域性研究更具创造性和实用性 ,综合性研究更具系统性和深刻性。学科创新和人才培养是未来地理学发展应该慎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地理学这门学科内的矛盾运动为依据,结合在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对地理学发展的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在第一阶段(1980—1990年),地理学主要应为调整我国工农业结构与布局服务.同时,还要认真研究如何改善我国各重点地区的生产条件和协调人地关系问题.在第二阶段(1990—2000年),地理学应为振兴我国经济服务,认真总结自然——经济综合体的成功经验,深入探索人地相互作用的规律,开展地理预测预报工作.此外,还指出生态地理学,也应受到我国地理学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演化经济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起源及其与新古典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地理学之间的概念辨析谈起.接着,对演化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企业演化与集群、网络演化与地理、制度与企业惯例、区域发展与弹性、路径依赖与产业关联等方面进行了相关评述.最后,结合中国地级市层面的企业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了产业关联与产业结构演化的关系,得出结论:中国区域产业发展具有路径依赖性,产业关联在产业的进入和退出中发挥显著作用.研究可为我国相关政府部门进行招商引资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自然地理学的创新视角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综合性、地域性和人地关系研究,既是自然地理学深厚的科学传统,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自然地理学可创新之所在。曾经在国家开发建设中作出独特贡献的自然地理学,要立足传统主旨和学科基础,针对社会的新需求,在人与自然关系调控、国土整治和资源保育诸方面作出创新性贡献。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要求以全新的思路和途径,建立贴切的“物理”模型,并重视机理研究,在方法论上有所创新。明确界定一定地域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科学问题,尤其搞清不同尺度问题之间的关系,是自然地理学家可创新和可对全球变化作出独特贡献之处。在独特的自然地理区域展开对独特问题的综合自然地理研究,往往能作出创新成果。自然地理学要突出我国特色,重视我国国情,这既是解决实际问题之所需,也有利于加强我国学术在国际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支持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以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影响为主线,阐述了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中的优势分析,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地理学角度认识我国快递服务发展的区域和省际差异,分析了快递价格、居民收入、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和人口状况等因素对快递服务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发现我国快递服务发展存在着明显的空间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的快递量远大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快递服务发展的省际差异极其显著。居民收入差距大、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是制约地区快递发展的主要原因。利用spss统计分析工具,建立反映区域各要素之间变化关系的最优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快递服务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9个省份相关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泰尔指数、PVAR模型探究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韧性的互动机理。研究表明: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发展韧性均存在经济惯性;区域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显著;产业结构升级强化经济发展韧性。应继续推动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深化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黄河流域融合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彭宝玉  王豪  陈栋  刘森 《河南科学》2012,30(8):1171-1175
金融地理的变化深深影响着不同地方的发展,并成为现代区域空间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在国家金融地理中的位置,首先影响区域经济效率和资本获得,特别是信用获得,从而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其次作为一种空间结构力量,影响地方金融发展,突出表现在金融流动对地方金融发展的激励和滞缓.21世纪以来各区域对金融资源的激烈竞争正在重绘新的国家金融地理.基于区位基尼系数的分析表明,现阶段金融产业在省际层面的地理集中趋势并不明显,地理集中主要体现在中观甚至微观区域层面上.2000年以来河南省经济增长快速而金融发展迟缓,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差异更加显著,在国家金融地理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加快河南省金融发展迫在眉睫,这需要统筹区域金融中心和乡村普惠金融建设.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从发展模式和机制创新两个方面分析了促进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思路:提出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实施培育和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区域政策,提高区域生产率及竞争力;建立和完善7方面的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福建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得以快速增长.但是,与东部其它地区相比,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着福建经济发展速度.本文通过横向比较,主要指标采用人均的方式,分析福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旅游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结合区域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旅游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理论,在分析归纳忻州市区域旅游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区域内部的旅游资源差异,探讨了忻州区域旅游的发展思路.提出了突出中心、整合线路、整体营销等新观点.  相似文献   

19.
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科技创新已经渗透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采用统计分析方法,从创新资源、知识创造、经济效益以及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对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存在较大差异,排名前5的地区绝大部分指标的总量都超过我国总额的一半,排在后5位地区各类指标的总量远低于排名第一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