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青藏高原大气污染科学考察与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气候环境效应,以及高原上相对稀少的工农业等人类活动,引发了科学界对其大气环境研究的浓厚兴趣。青藏高原大气污染科学考察起步较晚,主要还集中在珠峰等关键地区。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在瓦里关、纳木错、珠峰等地设立了台站,并在拉萨等城市开展了大气环境常规监测。目前,已经在温室气体监测,大气沙尘传输,臭氧低谷,气溶胶污染物化学及传输,城市大气环境监测和室内空气污染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青藏高原大气污染科学研究的深入持续开展,将为了解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深入研究大气环境科学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
在国内外一片大好形势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组织了院内外23个单位,共75名科学工作者,包括地质、冰川、地理、生物、农业、林业、水利等22个学科,在西藏东南部约四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3.
<正>孙鸿烈,中国科学院院士,土壤地理学家和土地资源学家,长期从事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与区域开发研究以及青藏高原综合研究.以"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影响"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为中心问题,领导开展多学科的综合研究,20世纪90年代领导建立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1987年当  相似文献   

4.
沈长江 《科学通报》1959,4(10):339-339
畜牧业是新疆国民經济中的重要生产部門,尤其是养羊与养馬业占着重要的地位。但这些资源的开发是很不够的,畜产品的商品率也不高。三年来,中国科学院新疆綜合考察队,在新疆畜牧业方面进行了一些中心問題的研究:(1) 畜牧业发展方向及生产力配置。在研究及揭发畜牧业与自然經济条件的关系及其規律的基础上,研究了現有畜牧业的区划、发展条件、天然飼料资源、家畜资源以及优良品种等問題,并总結了群众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及发展与經营畜牧业的經驗;(2) 天然飼料資源方面,从利用观点出发,根据地貌特点、植被类型和生活型等,系統地研究了牧場类型、分布及其形成条件,并初步提出了牧場分类的原則,同时还进行了  相似文献   

5.
张冬梅  张莉 《科学通报》2019,64(27):2765-2769
<正>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作为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生态单元,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2017年8月19日,在拉萨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系统开展第二次青藏科考,将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相似文献   

6.
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登义 《自然杂志》2005,27(4):213-217,F0004
自1958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和登山家合作,在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地区多次进行科学考察研究,在珠峰的形成历史及其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方面有了可喜的成果.本文着重介绍关于第四纪地壳上升、测量珠峰高程及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20年里,北冰洋温度有明显的增加,科学家们对其原因和后果都不是很清楚。一是由于气候问题本来就很难理解,二是因为我们对北冰洋的了解一直就比其他海洋落后几十年。由于冰层的覆盖,北冰洋实际上无法通航,只有核动力潜艇才能够游弋于它的冰层之下,偶尔进行一次科学考察。冷战的结束为北冰洋的探索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由美国海军和美国科学基金会领头发起,利用核潜艇的强大航行能力,开展了代号为“北冰洋科考”的大规模系列科学考察活动。最近,“霍克贝尔号”核潜艇再次肩负起科学研究的使命…  相似文献   

8.
第一次进入北极格陵兰地区考察,笔者密切关注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格陵兰冰雪的影响,格陵兰西海岸和斯瓦尔巴德群岛自然环境的异同。考察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格陵兰冰盖西部影响很大:冰盖融化形成的天蓝色冰湖比比皆是,冰川退缩显著,在峡湾中的冰川退缩后形成了奇特的冰山群。这些现象警示我们,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人类一定要自律,尽量减少排放各种温室气体,切忌火上浇油,尽可能地为人类应变气候灾变赢得时间。另外,北极格陵兰西海岸和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自然环境相似,由于受海洋暖流的影响,在冰雪世界中镶嵌着色彩缤纷的绿洲。  相似文献   

9.
2003年7月15日至9月26日,由中国国家海洋局组织进行了北极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的中国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这次北极科考标志着我国在极地组织实施大型国际合作综合考察的能力和总体实力已经跨入国际先进行列,大大提高了我国北极科学研究水平和中国北极考察的国际影响力,为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做出了贡献。北极地区由于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与南极地区一样在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北极地区的气候环境过程直接影响我国的气候与环境变化,关系到我国经济资源与经济建设、自然环境变迁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地处…  相似文献   

10.
2007年3月1日,第四次国际极地年活动拉开了序幕,地球南北两极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有媒体称,这是国际极地科考的“奥林匹克”盛会,更是全球范围对南北极科学考察和研究规模空前的国际合作行动。人类对北极的探险,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由于北极地区很早就有人类定居,生活在北极的  相似文献   

11.
沈汉镛 《科学通报》1959,4(5):176-176
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生理研究室于1月26日至2月2日在上海联合召开了水稻生理工作經驗交流会議,参加会議的共有38个有关單位的代表80余人。在半年多的总結农業丰产經驗的基础上,科学工作者們圍繞土肥水密四个方面热烈地討論了水稻的丰产栽培技术和交流了经驗。 調查表明,在1958年密植,深耕的条件下,增产主要靠增加水稻的主穗来保証,因此,分蘖期間追肥不必过重。而为了达到穗大、粒多的目的,追肥的重点应該放在小穗分化之前,这一时期供給充分的养分,能使稻穗很好地分化,并可防止小穗退化。以后,再在孕穗时施以穗肥,增加籽实重量。  相似文献   

12.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春生 《科学》2006,58(4):5-7
中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自2005年4月2日从青岛起航。至2006年1月22日靠泊青岛,历时297天.航行43230海里,“大洋一号”考察船横跨三大洋,圆满完成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这次环球科学考察也是继郑和下西洋后,中华民族在国际航海史上的又一次伟大创举.标志着我国海洋界“进军三大洋”的夙愿得偿,也是我国大洋科学研究及技术进步最新进展的全面展示。  相似文献   

13.
《科学通报》1976,21(2):93-93
海城地震抗震工作经验交流会已于1975年11月12—22日在哈尔滨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辽宁省和其他省、市、自治区的地震工作部门、设计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出版机构等方面的代表159人.会议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毛主席关于学习理论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等一系列重要指  相似文献   

14.
《科学通报》1976,21(2):94-94
全国同位素地质工作经验交流会于1975年11月20日至12月2日在贵阳举行.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系统、地质、冶金、石油、煤炭等有关产业部门及大专院校117个单位267人.这次会议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纲,学习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有关指示,认真总结和交流了我国同位素地质工作自1958年开展以来,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  相似文献   

15.
《科学通报》1976,21(3):144-144
盐湖、盐矿科技工作交流会于1975年10月6—14日在西宁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厂矿企业等单位共90名代表.会议认真总结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学理论,抓路线,促科研生产的经验;畅谈  相似文献   

16.
燕子垭宿营地 燕子垭是纵贯神农架地区的209国道必经之路。垭口宽7米,扼公路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咽喉,海拔2343米。垭口上下森林密布,气氛森然。这里由于存在一个远古留下的栖息短嘴金丝燕的巨大岩洞而得名。站在垭口极目西北,群山列翠,如波如潮;放眼西南,悬崖陡峭,巨石(山参)嵯,天门垭锯齿般的山峰直撑南天。 科考队的追踪组和后来到达的植物组选择这里作为营地,是考虑到这一带植被茂盛,种类繁多,考察地域可以沿公路两侧辐射,给养也可沿公路取得。更重要的是,1993年9月3日,一些来自铁道部和铁道部  相似文献   

17.
科考第一天 1995年5月8日上午9点多,中国珍奇动植物综合科学考察队来到距湖北省十堰市35公里的赛武当自然保护区,在听取当地林业站和保护区有关同志的情况介绍后,科考队员开始向海拔1800米的保护区主峰攀登。沿着一条淙淙山溪行进几百米后.开始进入原始森林,这标志着此次对鄂西北神农架地区科学考察的正式开始。 稍加留意,可以看到在山溪清流中游动的一两寸长的娃娃鱼,一阵阵幽香扑面而来,鲜红的杜鹃花一丛丛似跳动的火焰,而水冬瓜则花满枝头,灿若云霞。生活在这片占地12.3万亩的自然保护区的人口有1300多人,野生动物有熊、虎、猕  相似文献   

18.
希夏邦马峯地区科学考察初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雅风  刘东生 《科学通报》1964,9(10):928-928
一中国高山科学考察的简略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西部高山、高原经济建设的发展,逐步展开了登山运动和高山科学考察活动。早在1951—1953年,中国科学院西藏工作队对西藏高原进行了地学、生物学和农、牧业方面的综合考察。自此以后,不断地有各方面的科学家对西藏进行了考察,并设立了地质调查机构。  相似文献   

19.
正近30年来,气候变暖极大地改变了高原河流的水汽供应,已威胁到高原河流下游数亿人口的水供给,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家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2017年8月19日,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向参加科学考察的全体科研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历史回顾第一次青藏高原科考在沿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区取得了丰硕的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活动有:1981年,中科院南迦巴瓦地区登山和综合科学考察,对南迦巴瓦峰地区天气气候规律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