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针对沈阳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出了总体设计方案。文中介绍了气象灾害监测颓警系统中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气象灾害预报预誓系统,气象信息网络及数据库系统、气象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实现方法。阐述了应用图像融合技术实现雷达、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等探测信息与电子地图的叠加显示技术。沈阳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技术方法对市级气象台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大港气候特点、经济分布特点,分析研究气象灾害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预报方法,建设《滨海新区大港气象局预报预警综合服务系统》平台,该平台目前应用在大港地区各行各业,有效地提高了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水平,拓宽了气象服务领域。  相似文献   

3.
在风云二号H星气象保障中,采用了欧洲中心数值细网格模式和中国气象局区域数值模式产品等新技术。结果表明:新的数值预报产品应用以及各类气象信息的综合分析应用是雨季气象保障的有利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2002,(3)
促进小麦遗传改进的高效诱变技术及其基础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大豆耐盐性研究与应用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肉牛主要生产性状的生化和分子遗传标记畜牧研究所无公害蔬莱诊断施肥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北京市土肥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大兴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顺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昌平区土肥站北京山区荒溪分类、山洪泥石流危险区制图及灾害时预报系统研究北京市林业局中国气象科学院中尺度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  相似文献   

5.
从2008年初发生在我国南方及上海市冰冻雨雪灾害谈起,分析了这次灾害的特点和形成原因,指出在社会应对灾害、中长期天气预报能力和气象专业预报服务等方面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介绍了上海地区主要气象灾害的特点,强调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性,提出了如何进一步加强我市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能力、加强社会多部门的气象防灾减灾联动机制、加大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等方面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江西省林业气象灾害风险调查与服务效益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江西省气象服务中心在江西省林业厅森林防火总指挥部办公室的配合下开展了林业气象灾害风险调查与服务效益评估调查工作,调查共收集到22个风险点相关信息,数据显示,火灾风险是江西省林业气象灾害风险点的主要类型,调查得到18个监测站点信息,预警设施为16个。排在前3位影响林业生产的气象灾害类型为火灾、病虫害和雪害,主要致灾气象因子为气温、降水和风等。林业气象服务需求方面,排名前3位的是森林火险预报预警、森林火点监测(过程监测)和林业病虫害预报,2016年江西省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达5.16%。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带压开采条件下煤矿群水灾害综合治理技术,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底板"下三带"的高度,为防治底板突水提供定量数据;运用多维协同预测预报技术,使预报的准确性大大提高;采取多种疏放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主动疏放,同时对突水点及时应用注浆封堵技术,新密西区煤矿群水灾害治理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用气象灾害度分析广西的气象灾害,划分气象灾害年型,得出广西各地的历年平均气象灾害度为:0.189~0.277;广西的气象灾害年型以少、中灾年型为主;70年代广西各地的气象灾害度值均小于60年代和80年代,70年代广西处于相对少灾时期。  相似文献   

9.
采用先进的GSM Modem作为短信收发设备开发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显示屏,以时效快、范围广、信息灵活的方式实现了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和预警信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及时发布的应用,并详细阐述了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特点及效益.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80-2019年“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数据,统计分析了该区域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980-2019年“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发生次数、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分别占全球比重的54%、43%和81%,且均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最为严重;其中,气象灾害发生次数方面,东南亚占全球36%,南亚占29%;经济损失方面,南亚占40%,东南亚占39%;死亡人数上,南亚占48%,东南亚占37%。21世纪以来,“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发生次数加速增长,2010-2019年气象灾害次数较2000-2009年增长了约2.8倍,但死亡人数减少了将近76%。建议尽早尽快开展“一带一路”区域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预报研究,为灾害风险管理提供有效的气候服务。  相似文献   

11.
气象灾害应急主叫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气象灾害频发的国家,突发性气象灾害是影响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它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根据多年的气象服务工作经验,利用近几年来气象业务的发展优势,开发了气象灾害应急主叫服务系统。系统具有先进性、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兼有预警外呼管理、路由选择、自动雨量站语音预警、语音信箱平台等功能,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和预报服务提供一种崭新尝试,对各地的气象灾害应急服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宝坻区为天津市农业主产区,气温、降水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农业气象灾害是不利气象条件给农业造成的危害,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导致作物减产或品质下降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通过对近几年区域自动站最高、最低气温和降水、日照数据的统计分析,为本区的精细化预报提供一定的依据,并分析天津市气候中心与宝坻区气象局共同制定的宝坻区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以便有效开展宝坻区精细化预报、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同时为宝坻区人工影响天气增雨防雹作业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系统科学的基本观点,探讨了现代"气象",农业与气象的关系等概念的内涵,指出农业与气象必须协调发展。为此,要建立和完善现代气象和预报。  相似文献   

14.
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气象业务的发展,论述了在气象综合探测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并分析了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发展趋势,对今后我省气象业务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阐明了开发"山西省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应急信息接收发布显示系统"的必要性,介绍了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分析了系统的特点、用途等,并进一步预测了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城市暴雨内涝灾害的频发,已经给城市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了严重威胁。对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危险性模拟,可为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危险性预报预警提供依据。以长春市南关区为研究区,以城市暴雨内涝灾害为研究对象,从多情景视角出发,提出了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危险性多情景模拟框架,并以一、二维非恒定流为控制方程,以不规则网格为骨架综合构建了城市暴雨内涝灾害危险性数值模拟模型,实现研究区暴雨内涝灾害危险性多情景模拟。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内涝应急管理部门在内涝灾害预报预警上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防御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提高预警能力、实现精准预警以及减少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的迫切需要.以山西省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为重点探讨内容,研究农业气象灾害的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分析平台建设的重要性,探讨现阶段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短板,重点提出了预警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路径,包括强化监测站网建设、构建预警信息化共享平台、提升预警能力和强化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人们最关注的灾害性天气预报警报也是我们需要提高的关键。我们预报工作者,要进一步加强预报技术研究,不断提高预报质量,认真做好每一份天气预报,一方面满足人们的需求,另外一方面不断提高我们的社会知名度,让社会各界都关心气象,支持气象。我们应该考虑建立自己的社会预报警报体系,让社会各界更多的人得到我们的气象服务产品。  相似文献   

19.
榆林地处青藏高原东北侧,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气候敏感区,各种气象灾害频繁,每年都因干旱、暴雨、冰雹、大风等气象灾害和由强对流天气引发的洪涝灾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其中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占70%以上。榆林市气象局始终把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放在第一位,把事关社会公共安全的关键性、灾害性和转折性天气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对建国以来,我市发生的各种气象灾害都做出了比较准确的预报,在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应用1984—2007年青海气象灾害资料,分析影响青海旅游活动的暴雨洪涝、冰雹、雷电、大风、沙尘暴和雪灾等气象灾害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表明:在青海旅游气象灾害中,冰雹发生的机率最大,占总灾害次数的42.8%;雷电发生的机率最小,占总灾害次数的7.9%。在地域上,海东地区和西宁市是青海旅游气象灾害频发地区,海西州发生旅游气象灾害机率最小。6~8月份暴雨洪涝、冰雹(雷电灾害为5~7月份)发生机率最大,占总数的79.2%~90.9%。暴雨洪涝、雷电、冰雹灾害期与适宜旅游期重叠,是影响青海旅游业的主要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