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介绍了一种集波浪能、海洋风能、太阳能为一体的浮海型全天候混合发电装置的设计。该装置主要由振荡浮子式波浪能、立轴变桨式风能、旋转式太阳能组成。装置安装在浮体平台上,通过锚泊浮于工作海域。系统采用了多能互补道路和模块化的设计理念。利用波浪能、海洋风能、太阳能互补特性,通过传感器对外界环境的检测,单片机发出信号进行实时处理,实现全天候发电的工作效果,其性能优于单一的能源发电装置,具有工作效率高且发电稳定。本设计主要用于海洋浮标等海洋观测设备以及海上航标灯设备持续供电,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海洋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方案之一,也是进行深远海开发、海岛建设及国防建设的重要支撑。在众多海洋可再生能源中,波浪能具有品质好、易利用、能流密度较大、分布广泛等优势,因此被广泛研究应用。为全面了解海洋波浪能研究进展,准确把握海洋波浪能发展趋势,以各种型式波浪能发电装置为出发点,综述了海洋波浪能研究进展,介绍了波浪能发电装置的工作原理、主要类型、技术、工程实例。研究发现,波浪能发电装置的技术类型未达到收敛,当前目标主要在于研发高效率、高可靠性及高可维护性的发电装置。波浪能发电装置发展趋势为以大型化及阵列化为基础进行商业化开发。  相似文献   

3.
综述国内外近海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研究进展,指出现有以单一的近海可再生能源为对象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能源利用率低、装置可靠性差等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融合近海风电、波浪能发电和潮流能发电,研究近海可再生能源综合发电的新思路。在综合发电系统的构建、系统建模以及含近海可再生能源综合发电场电网的网源协调控制等方面开展研究,并讨论了具体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4.
针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教学内容抽象,真实实验“做不上、做不了”的问题,根据“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等课程的实际教学需求,结合上海海洋可再生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物模型,构建了海洋新能源发电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实验系统涵盖了“波浪能、潮流能、潮汐能、太阳能、风能”5种发电技术,包括“认知学习、结构装配、发电原理、规划设计、综合实验”5大功能模块。通过交互性实验操作,能使学生全面理解并掌握5种新能源发电设备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控制技术、实时运行特性、不同电压/频率水平的功率平衡等教学内容,有效拓展了海洋工程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广度与深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现阶段中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温差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技术进展,将中国江厦4.1 MW潮汐能电站、浙江大学650 kW潮流能电站、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500 kW波浪能电站、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15 kW温差能电站在关键技术参数和装置规模上与国外先进的海洋能装置进行了比较。中国在发电关键技术能量转化效率方面总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在装机功率、海试时间及装置可靠性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建议在研发关键获能技术的同时,开展海洋能装备共性技术的研发,以提高海洋能装置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时,积极开展海洋能绿色技术和海洋能综合利用的研究,促进海洋能关键技术的转化,推进海洋能装备的产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海洋能发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能资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和温差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无污染的清洁能源。我省是海洋省,海岸线长,占全国海岸线总长的18.7%,可用于潮汐发电资源约400万千瓦。目前国内外潮汐能发电技术日趋成熟,并已产业化,要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开发波浪能发电技术,建设万千瓦级示范电站,解决海岛及特殊地区的用电。  相似文献   

7.
在对海洋的开发利用中,海洋波浪能的开发方法太过复杂、单一。针对沿海海浪方向调查分析,设计出一种双向海洋波浪能发电装置,并对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作了详细描述,该装置巧妙的工程设计,可以连续不断产生电能,由于海浪冲击和退去均会带动叶轮旋转产生机械能,可以将此转化为电能,在该发电装置得到推广应用的前提下,其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第18次双清论坛主要讨论的风能发电与光热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途径,提出一些见解。首先指出利用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一般特点;并论证了搞好可再生能源利用要着重学科交叉与发展储能技术。文中认为制约可再生能源实用的主要障碍是设备的单位有效功率造价太高,并对风能发电与光热发电分别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政府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给予高度重视,本论述通过对太阳能热发电方式之一的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水平等方面简单介绍,依据阿克塞县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及相关的配套设施,陈述在阿克塞县建设20MW的槽式太阳能热电冷三联产项目无论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日新月异的海洋能制能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洋温差能、海洋盐差能和海流能等。更广义的海洋能源还包括海洋上空的风能、海洋表面的太阳能以及海洋生物质能等。按储存形式又可分为机械能、热能和化学能。海洋能理论储量是目前全世界各国每年耗能量的几百倍甚至几千倍。  相似文献   

11.
 能耗与淡水资源是制约电解水制氢发展的瓶颈问题,利用海洋能发电来制取淡水及氢气,是实现海能海用、海洋效益最大化的重要途经之一。提出一种潮流能发电制取淡水和氢气的集成技术方案。海水淡化后首先满足生活需求,冗余的淡水用于电解制氢。为验证系统方案的可行性,建立了系统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和部分试验验证,重点对发电装备的能量控制策略和制氢单元的高效能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以60 kW潮流能发电机组单机系统为例,仿真结果表明,基于潮流能发电的制淡制氢系统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且理论上可日产淡水约90 t,同时制取氢气约55 Nm3。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洁净安全的可再生资源,是5种新能源中发展潜力最大,被认为是21世纪化石能源的最佳替代者之一。介绍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原理、特性及发展现状,认为世界潮流的推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行业自身的改进升级必将使太阳能光伏发电获得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在系统中加入了储能设备,使总线电压得到了平滑.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的能量互补控制原理,并建立了能源分布式发电系统的数学模型.采用直接转矩控制算法对系统的能量互补控制过程进行了仿真实验,在系统的风机模拟器和飞轮上的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当直流总线电压低于300V时,飞轮转速迅速下降,飞轮释放能量,系统维持稳定;当直流总线电压高于300V时,飞轮转速上升,飞轮存储能量,系统维持稳定.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中国太阳能的资源条件和产业特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太阳能光热、光伏发电的关键技术、核心装备和市场现状,指出了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多能互补等将是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5.
设计一种由太阳能供电、空气源热泵换热器与亭壁一体化的供暖岗亭.首先,建立一体化岗亭设备模型,并采用Matlab语言编制仿真程序,对岗亭进行性能模拟;然后,选取太原某日工况,对岗亭模型进行实验验证,并对其供暖季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亭壁蒸发器吸收室内外两侧空气热量、得热量比相同条件下,常规风冷蒸发器高31.41%;供暖季系统性能系数(COP)为3.22~4.96,平均COP值为4.18,高于常规风冷热泵,节能效果良好;供暖季太阳能发电量可满足岗亭热泵压缩机耗电量需求,证明岗亭可实现供暖零能耗.  相似文献   

16.
为兼顾综合能源系统的经济与环境效益,提出了含产电放热储能的双目标综合能源系统优化配置模型.首先考虑在不同置信水平下风力发电预测误差,其次基于用户侧的电荷分类以及用户对室内温度感知敏感度分析电/热需求响应,最终以经济和环境成本最小为目标,构建含不确定与电/热需求响应的综合能源系统的双目标优化模型.算例结果表明:风电预测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化石能源的有限性,介绍了当今世界各国开发风能的现状.指出了开发风能是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解决人类持久能源供应的重要途径之一.最后展望了中国和世界各国发展风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8.
用MARKAL模型研究中国未来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为研究中国未来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 ,在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假设基础上 ,应用中国 MARKAL 模型 ,对 1995~ 2 0 5 0年间中国终端能源消费及构成、一次能源消费及构成、电力构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等进行了研究。分析了终端能源消费中油气电比重的增加、先进高效的火电机组以及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应用对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此外 ,还应用该模型对由煤制油品、煤制氢等满足未来急剧增长的交通运输燃料的需求以及由煤制合成气实现城市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