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太阳赐予的礼物——生物质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喆 《科技智囊》2006,(10):8-16,18-22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从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从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到伐薪烧炭、耕耘养殖,再到机械化大生产以及信息和知识生产,传统的生物质能源伴随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原始社会并迎来了灿烂的农业文明。进入工业社会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逐渐成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支撑了空前辉煌的工业文明。但是由于近百年的强度开采与过度消费,使得这些非再生的化石能源资源已渐趋枯竭,而且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忧虑。就在21世纪人类实现能源结构历史性转型的关键时刻,生物质能这种人类利用最早、最广泛、最直接,一直伴随着人类发展进程的能源再一次汇聚了人们关注的目光,成为可再生能源中熠熠生辉的未来之星。本文将引领读者探究生物质能的世界,认知生物质能,了解其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人类社会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利用的改进和革命.储能技术在促进能源生产消费、开放共享、灵活交易、协同发展,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新业态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支撑,储能技术的创新突破将成为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  相似文献   

3.
把化石燃料资源、环境流动能源、能源炼制工业和社会经济活动(经济设施)耦合在一起,建立了世界工业社会的能源经济动态模型,当模型受到质量更高的新能源开始渗透到能源市场的影响时。就产生了一次能源替代趋势,从而再现和模拟了世界一次能源替代的历史和长期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左铁镛 《科技潮》1999,(2):40-43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是物质、能源和信息,号称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对它们的认识、利用的程度不同,因此它们对人类社会进步的贡献程度也不同。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进化和进步的历史。纵观人类利用材料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种重要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都把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材料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甚至引起一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大大地加速社会发展的进  相似文献   

5.
把化石燃料资源,环境流动能源,能源炼制工业和社会经济活动(经济设施)耦合在一起,建立了世界工业社会的能源经济动态模型,当模型受到质量更高的新开始渗透到能源市场的影响时,就产生了一次能源替代趋势,从而再现和模拟了世界一次能源替代的历史和长期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是推动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目前,石油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基本保持在36%以上。现在看来,人类社会一时还很难找到一种足以替代石油的能源,在未来的半个世纪里,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的地位预计不会有实质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科学世界》2015,(2):1
<正>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进步的标志。从历史发展看,人类文明的进步总是伴随着能源利用技术的革命。农业经济时代,薪柴等生物质能是人们使用的主要能源。18世纪后半期,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煤炭逐渐取代薪柴等生物质能,能源开始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19世纪到20世纪初,内燃机、电力两项革命性技术的诞生促使化石能源的需求量开始飞速上升。到21世纪初,石油、煤炭、天然气三大化石能源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8.
能源科学     
任何生产过程都需要一定的能源,就是日常生活也离不开能源。没有能源,汽车、拖拉机、火车、轮船、飞机等都不能开动,各种机器都不能运转,就连生火做饭等日常生活也成了问题。所以能源从来就是社会生产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资源。能源(包括一次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太阳能、地热、风能和二次能源余热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必须的燃料和动力资源,有的如煤、石油、天然气  相似文献   

9.
低碳经济     
《实验室科学》2009,(6):67-67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0.
低碳经济是以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1.
能源是指可向人类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它不仅是工业的动力基础,而且是整个国民经济、国防和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本世纪七十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能源危机”以来,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代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它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我国也面临着能源供应紧张的形势,能源瓶颈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如何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是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能源家族     
能源家族成员种类繁多,而且新成员不断加入。概括地说凡是能被人类利用以获得有用能量的各种来源都可以加入到能源家族中来。能源家族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不同的成员,从其产生的方式以及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根据能源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根据使用的类型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一次能源:有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水、石油和天然气是当今世界一次能源的三大支柱,它们构成了全球能源家族结构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先进制造企业、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都可以落实到"智能制造"上来。制造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也是人类生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产业。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把物质加工成材料的初阶阶段,靠的是人力劳动;到了工业社会,能量转化为动力,动力成为了主要的工具。而现在进入到了知识社会,信息成为关键的战略资源,知识和智慧构成了生存工具,知识创新是主要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石油是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因其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的突出地位,又被俗称为“黑全”和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石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方便和最主要的能源,从全球看,目前石油占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39%,这种状况至少将持续到下世纪上半叶,石油在今后整个能源构成中所处的霸主地位将很难动摇。  相似文献   

15.
正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能源的开发利用极大地推进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十分严重。从能源消费总量来看,中国现在是全球能源消费第二大国,并且即将成为世界第一能源消耗大国。而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7%以上,而且还在以每年  相似文献   

16.
<正>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  相似文献   

17.
能源支撑和推进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同时由于能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引起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威胁到人类社会发展,而生态文明建设对能源的发展和利用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河南省能源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论述,指出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分析了发展生物质能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并从生态文明理念的角度对河南省能源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关建议措施.加强能源总量控制,优化调整能源结构,加大政府财务奖励补贴政策和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河南省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人类在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空间、海洋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和进展。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全面产业化为世界进八知识经济时代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其发展速度一日千里,有力地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信息产业作为当今高新技术产业的主体和新的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面向21世纪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21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9.
 能源和环境是人类社会,特别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然而,20 世纪中期之后,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常规的能源是有限的,人们渐渐把目光投向了可再生能源.一个能够持续发展的社会不仅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还要更加重视保护环境,尽可能多地用洁净的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20.
<正>科技和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受到良好教育而具有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民和民族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纵观世界历史我们清楚地看到,重视科技和教育的民族才能在世界上创造灿烂的文化而建立发达的国家.当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概括了100多年来科技和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的战略思想,这对马克思唯物史观是一个重大的贡献.邓小平的科学思想与教育思想,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中心任务,也是邓小平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四个现代化包括工业 农业、国防和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