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三聚氰胺低温热解制备的石墨相氮化碳为前驱体,通过电弧放电法调节工作电流强度制备出不同碳氮比的石墨相氮化碳,研究了碳氮比随电流强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碳氮比随电流强度变化的原因,对所得样品进行了XRD,FT-IR及元素分析。结果表明:当电流强度由100 A升至140 A时,样品的结晶性逐渐增强;当电流强度由110 A升高到190 A时,样品碳氮比由0.732升高到0.941。  相似文献   

2.
以三聚氰胺和氯化锂为原料,通过两步热聚合法制备了多孔氮化碳。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对所制备多孔氮化碳的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氮吸附法对样品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多孔氮化碳为石墨相,其比表面积达到了86.7 m2/g,远高于简单热聚合法制备的块状石墨相氮化碳(g-C_3N_4)。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动力学研究表明,g-C_3N_4对水中亚甲基蓝的吸附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多孔g-C_3N_4的吸附速率和吸附量远高于块状g-C_3N_4。  相似文献   

3.
阐述石墨相氮化碳的合成、在光催化领域中的应用、改性与形貌控制,展望其在光催化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4.
石墨相氮化碳是一种新型的非金属碳氮聚合物,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氮化碳光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对如何提高其光催化性能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归纳总结,包括掺杂非金属元素和贵价金属、构建异质结、染料敏化、形貌调控等,并对石墨相氮化碳基光催化剂的后续应用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以三聚氰胺盐酸盐为前驱体, 用高温缩聚方法制备多孔化改性的类石墨相氮化碳(pg-C3N4)材料; 用水热法制备CdS纳米中空微球, 用沉积法将pg-C3N4与CdS有效复合, 制备pg-C3N4/CdS复合光催化剂; 用X射线衍射(XRD)、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FTIR)、 紫外可见光谱(UV Vis)、 荧光光谱及电化学阻抗谱对样品进行表征; 用可见光催化降解染料罗丹明B(RhB)对其光催化活性进行评价, 并给出pg-C3N4/CdS光催化降解RhB的机理. 结果表明: 石墨相氮化碳(g-C3N4)的多孔化改 性有利于其与CdS间形成紧密界面, 进而促进pg-C3N4/CdS光生电子 空穴的分离和传递, 有效提高了其光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在热力学计算的基础上,以五氧化二钒和碳黑为原料并通入氮气一步法合成氮化钒,研究了不同配碳比(即碳黑中的碳质量与V2O5中的氧质量之比)和反应温度对氮化产物的相组成和化学成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原料配碳比直接影响氮化产物氮含量,当配碳比增加时氮化产物氮含量会减少;按理论配碳比添加碳黑,可以获得成分合适的氮化产物;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氮化产物碳含量迅速降低,氮含量逐渐增加,反应温度在1300~1500℃范围内时氮化产物的物相组成均为VN.  相似文献   

7.
以二氧化硅(SiO_2)球体为模版、三聚氰胺(melamine)为前躯体,通过固相反应方法制备具有可见光催化活性的海绵状介孔石墨相氮化碳(mpg-C_3N_4).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冷场发射式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比表面积测试仪(BET)、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等对样品进行表征.以亚甲基蓝(MB)和甲基橙(MO)为目标降解物,以直接煅烧前躯体得到的块状氮化碳(bulk-C_3N_4)和多孔氮化碳(mpg-C_3N_4)为光催化剂,研究可见光辐射下两个样品的光催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多孔氮化碳(mpg-C_3N_4)对MB和MO的降解率优于块状氮化碳(bulk-C_3N_4)的,且优于传统的金属氧化物催化剂TiO_2的.经过120min光照后,mpg-C_3N_4样品对MB和MO的降解效率分别可达99.6%和99.9%,且在10~(-6)~10~(-7) mol·L~(-1)的浓度下依然有很高的降解效率,因此可对微量和痕量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  相似文献   

8.
采用柱面飞管加载装置对双氰胺(C2N4H4)和镍粉混合物进行冲击加载,合成了一种高密度的氮化碳相(α-C3N4). 采用拉曼光谱(Raman)、红外光谱(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回收样品进行成分、结构和形貌分析. 研究表明,冲击压力和温度是合成α-C3N4的重要条件,调整冲击温度,控制淬火速率,是生成α-C3N4的关键. 冲击压缩富氮的有机前体,为合成高密度的氮化碳相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三聚氰氯和双氰胺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合成具有优异可见光催化活性的石墨相氮化碳(g-C3N4)纳米球光催化剂.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g-C3N4纳米球光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光催化剂为石墨相,且大部分是直径约为200nm的球状.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明,该光催化剂样品具有较宽的可见光响应范围.甲基橙溶液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200℃、保温36h是该光催化剂样品的最佳合成工艺参数,其在可见光(λ400nm)照射2.5h条件下对甲基橙的降解可达99.8%.  相似文献   

10.
在高炉炉缸破损调研的基础上对高炉炉缸耐火材料热面凝铁层进行取样,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物相分析等分析手段揭示了凝铁层的物相组成,并运用Thermol-calc热力学计算软件结合TCFE8数据库对铁水中石墨碳的析出温度及析出相分数进行了计算,最后揭示了炉缸凝铁层物相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高炉炉缸凝铁层主要由Fe相和石墨碳相交替分布组成,铁水成分对石墨碳析出温度影响较大,石墨碳析出温度远高于铁水凝固温度,铁水中C、Si元素含量对石墨碳析出相分数影响较大,而石墨碳析出相可增大铁水黏度11.9%.凝铁层中石墨碳的析出主要是由于Fe-耐火材料界面温度低于石墨碳析出温度,使得铁水中C不断向耐火材料热面迁移,进而形成Fe-C交替的分层结构.  相似文献   

11.
在不同温度下(200~ 800 ℃) 将高功率准分子激光溅射方法沉积的类金刚石膜进行退火实验. 利用Raman和XPS光谱分析类金刚石膜在退火过程中的化学键合结构变化. 结果表明, 类金刚石膜是由少量的sp2 C键和大量的sp3 C键组成的非晶态碳膜. 在退火温度小于600 ℃范围内, 类金刚石膜的热稳 定性较好; 退火温度高于600 ℃时, 类金刚石膜中的sp3 C键逐渐向sp 2 C键转变, 当退火温度升到800 ℃时, 类金刚石膜中sp3 C键含量由 退火前的大约70%下降到40%. 可见, 高温退火能导致类金刚石膜的石墨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使用动态反应釜制备得到磁性粒子,与静态反应釜相比单次制备量提高20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表征,证明获得了粒径200 nm左右的单分散Fe3O4粒子,并具有超顺磁性;对其表面进行SiO2包覆,获得具有良好分散性的Fe3O4@SiO2粒子。研究发现Fe3O4@SiO2对DNA提取具有可重复利用性,并且质粒DNA吸附到Fe3O4@SiO2上后可直接加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体系作为扩增模板。  相似文献   

13.
纳米Al(OH)3干法表面改性及其在EVA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钛酸酯偶联剂T对纳米Al(OH)3的干法改性工艺,确定了偶联剂最佳质量分数0.5%、改性时间25min、改性温度100~110℃。采用红外光谱、TEM等检测手段对改性结果进行表征,改性后无机粉体表面包覆有机基团,吸油值减小,团聚减弱,比表面积增加。改性Al(OH)3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阻燃效能提高,并保持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本征Ti2O3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并与相关文献报道作比较.结果表明,Ti2O3晶体中Ti原子和O原子间成共价键,其价带和导带均主要由Ti的3d轨道贡献,Ti2O3光谱的吸收峰位与介电函数虚部的介电峰位在低能区是一致的,揭示了光辐射使Ti2O3晶体中电子跃迁的微观机理.  相似文献   

15.
采用反应溅射方法制备了氮化碳薄膜,研究了反应气体压力、溅射功率对薄膜形成的影响,并用X射线电子能谱(XPS) 和富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样品的电子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气体N2 的压力太高或太低、溅射功率太大或太小,均不利于氮化碳膜的形成;在N2 压力为8 Pa、溅射功率为200 W 时,薄膜的氮原子数分数得到最大值41% ;XPS和FTIR分析结果揭示了膜中没有自由的N原子,所有的N原子均与C原子作用形成化学键,而且C N 单键、C N 双键、C N 三键共存.膜中C H 和N H 振动模式的存在,说明沉积在Si 衬底上的氮化碳薄膜有较强的从空气中吸收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设计合理的转炉渣成分以达到满意的脱磷效果,根据转炉炼钢过程熔渣成分的变化范围,采用拉曼光谱测定了CaO-SiO2-FexO-P2O5系熔渣的熔体结构,并解析了磷在熔渣中的存在形式及转变行为.结果表明,熔渣中磷主要以桥氧数为0,1,2的磷氧四面体结构单元存在,并可进入硅氧四面体和铁氧四面体形成Si—O—P和Fe—O—P键.随着渣中CaO和FeO总量的增加,熔渣中聚合程度较低的Q0(P),Q1(P)和Q0(Si),Q1(Si)摩尔分数升高,而聚合程度较高的Q2(P)和Q2(Si),Q3(Si)摩尔分数降低.另外,Fe—O—P和Si—O—P键的含量也逐渐降低,当碱度为2.83时,Si—O—P和Fe—O—P键消失.  相似文献   

17.
以分析纯La(NO33·6H2为O、Sr(NO32、Co(NO32·6H2O和Fe(NO31·9H2O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制备了不同组成的La0.6Sr0.4Co1-xFexO3-δ(LSCF)超细粉体。采用X线衍射(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成超细粉体的结构和形貌进行测定和表征。结果表明:溶胶凝胶-自燃烧法可一步合成粒径为30~70 nm的LSCF超细粉体,且随着Fe3+含量的增加,衍射峰值向低角度方向略有偏移。对超细粉体的烧结性能、热膨胀性能及电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该粉体在1 100℃下烧结2 h,其相对密度达到97%。热膨胀系数随x(Fe3+含量)增加而增大,由x=0.1时的8.42×10-6K-1增大至x=0.5时的9.56×10-6K-1。直流四端子法电导测试表明:电导率随温度的升高(200~800℃)出现极大值,最大值可达950 S/cm,在500~700℃范围内,电导率均在200 S/cm以上,能够很好地满足中低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对阴极材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以氧化锌、二氧化钛和浓磷酸为基本原料,用传统的固相合成法合成了新型的固体电解质材料Zn2+掺杂的TiP2O7-TiO2复合陶瓷(摩尔分数5% Zn2+),对合成的复合陶瓷进行红外光谱、激光粒度仪器测定,并且测定了电导率随实验条件的变化规律.红外结果表明,在样品的结构式中存在钛氧键、磷氧键等,激光粒度测试表面在一定范围内粒径分布集中.电导率测试结果表明,在100~300 ℃内,电导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300 ℃时达到最大值4.3×10-3 S·cm-1.  相似文献   

19.
运用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分别研究B3N3H6与HF、 HCl和H2O分子间形成的双氢键B—H…H—X与传统氢键N—H…X与X—H…X(X=F,Cl,O). 结果表明, 双氢键作用使B—H和H—X键长增大, 伸缩振动频率红移; 而传统氢键的作用使N—H和H—X键长增大, 频率红移. 电子密度拓扑性质分析表明, 这些相互作用具有氢键的基本特征. 自然键轨道分析表明, 超共轭和重杂化理论可以解释这些双氢键和氢键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采用硼氢化钠作还原剂将吸附于石墨相氮化碳(g-C3N4)表面的硝酸银还原成纳米银(Ag)颗粒,通过调控在氮化碳上原位沉积时硝酸银的用量,制备了不同Ag负载量的g-C3N4@Ag复合催化剂.使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观察、X射线粉末衍射(XRD)分析、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BET)分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等方法对制备的材料进行了表征.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和光微量热-荧光光谱联用分析研究了复合催化剂对罗丹明B降解的原位热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当Ag纳米颗粒的质量分数为4%时其降解罗丹明B的反应速率常数为1.55×10-2 min-1,其催化性能是未修饰g-C3N4的1.9倍;在光密度为10、20、32 W/m2条件下,反应均在120 s左右达到表观吸热最大值,随后放热,最终恒定放热速率依次为7.293×10-8、1.316×10-7和1.162×10-7 mJ/s.文中的研究结果对研究光催化原位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及光谱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和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