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研究了重庆北碚缙云山生态系统中4种群落的4种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季节动态及其与四川大头茶(Gordoniaacminata)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即A(腐殖质层)〉B(沉积层)〉C(母质层),4种土壤酶活性之间,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2)A,B两层的4种土壤酶活性的均以含四川大头茶的群落最高,在不含四川大头茶的群落中,以常绿阔叶林高,在含四川大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重庆北碚缙云山森林生态系统中4种群落的4种土壤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季节动态及其与四川大头茶(Gordoniaacuminata)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土壤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即A(腐殖质层)>B(沉积层)>C(母质层).4种土壤酶活性之间,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关系;②A,B两层的4种土壤酶活性均以含四川大头茶的群落最高.在不含四川大头茶的群落中,以常绿阔叶林高;在含四川大头茶的群落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以常绿阔叶林高,转化酶活性和蛋白酶活性以四川大头茶重要值高的群落高;③土壤酶活性(A层)的季节变化规律很明显,但不同的酶类,其变化规律不同,这与四川大头茶的两个落叶高峰和环境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荣县桫椤自然保护区桫椤群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植物区系成分、外貌结构和种间关联等方面报道了四川省荣县桫椤自然保护区的群落学特征.研究表明:该保护区植物科属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成分占绝对优势;群落外貌特征为以单叶,中型叶为主的常绿高位芽植物所决定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群落结构嵌镶性明显;种间显著的正关联存在于水红木与球序鹅掌柴、水红木与野漆树、球序鹅掌柴与野漆树间:显著的负关联存在于球序鹅掌柴与野鸦椿、球序鹅掌柴与四川大头茶、水红木与野鸦椿、水红木与四川大头茶之间;桫椤与其它主要树种间关联较低.  相似文献   

4.
缙云山风灾迹地生态恢复过程中的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缙云山风灾迹地森林群落在11年恢复过程中的幼苗动态、群落结构、植物物种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在恢复的前2年,马尾松、大头茶的幼苗占绝对优势,其次是川灰木、小叶栲的幼苗,其他树种的幼苗较少;恢复后的8年,川灰木、小叶栲和其他树种的幼苗增加,马尾松和大头茶的幼苗养活;恢复后的第11年,川灰木、小叶栲和其他常绿阔叶树种的幼苗占优势,林下无马尾松幼苗,大头茶的幼苗也较少。(2)群落的垂直结构日益明显,群落的水平结构指标盖度、密度和胸面积都有大幅度增加。(3)群落乔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增加,生态优势度降低,群落向着复杂化、多样化的常绿阔叶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四川缙云山大头茶与森林优势种群间联结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2×2联列表,应用方差分析、X ̄2统计检验、Oonai指数、Jaccard指数等系列技术,对四川缙云山大头茶(Gordoniacuminata)与缙云山森林优势种群在演替系列群落中的联结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对间的联结性质和程度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展而发生变化的,这也正是生境条件优化和多种群相互作用,占据各自生态位的动态过程.只在常绿阔叶林中,大头荣与栲树、润楠间表现出极显著负联络;与白毛新木姜子、银木荷间存在极显著正联结,与小叶栲、虎皮楠间表现出显著正联结.  相似文献   

6.
对缙云山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群落土壤速效氮、钾等指标作了取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群落由灌草丛→针叶林前期→针叶林后期→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演替进展,群落A0层土壤速效氮、钾表现出多→少→多的变化趋势;A,B,C层土壤速效氮、钾呈单向递增的演替变化趋势.芒萁草本凋落物向土壤A0层供钾能力大于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凋落物,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凋落物向土壤A0层供氮及向A,B,C层供氮、钾能力大于芒萁草本凋落物.速效钾在土壤中垂直传递能力大于水解性氮.  相似文献   

7.
四川大头茶种子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种子雨、种子库和幼苗库几方面调查了四川大头茶种子种群的动态规律及种子种群对群落的贡献.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种子种群仅存在于当年7月至翌年3月,于8月初达到年高峰值;四川大头茶土壤种子库属于Thompson和Grime定义的第Ⅲ类型,野外条件下大头茶种子寿命不超过1年;种子种群对不同群落的贡献有极显著的差异,即大头茶纯林内仅有1.79%有活力的大头茶种子萌发并定居,而马尾松、大头茶混交林内相应则有4.08%(仅指研究末期).  相似文献   

8.
采用物种丰富度S和物种多样性香农指数H、物种均匀度指数J以多样性-面积曲线研究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序列物种多样性近十年的变化,结果表明,10年后,群落各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有下降趋势,草本层下降最为明显;群落及乔、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S,H,J)在演替中后期阶段均呈下降趋势,而演替前期的马尾松和林龄较短的混交林Ⅰ却有上升趋势;群落各层多样性最小面积按马尾松林、混交林到常绿阔叶林顺序增长,两个混交  相似文献   

9.
四川大头茶幼龄种群个体及构件水平上的自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构件理论和Yoda自疏法则,采用PCA方法,以一元线性回归做对照,对四川大头茶(Gordoniaacuninda)1~5年生幼龄种群个体及各构件水平上的自疏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川大头茶幼龄种群符合自疏方程B=CN^a,但自疏指数在个体与各构件之间,同龄林分与混龄林分之间存在着差异,在同龄林分的个体水平上,a值与Yoda自疏指数-1/2相符合,在构件水平上,以枝的自疏指数为最低(绝对值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福建省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成分、群落外貌和结构做了初步分析。 调查植物计58科100属140种。植物种类以樟科、壳斗科、未兰科、山茶科、杜英科和山矾科为主。对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统计表明,热带分布的地理成分占总属数的73%,温带分布的则占24.4%。而种的地理成分则以中国亚热带特有分布为主,占总种数的61.5%。 常绿阔叶林中高位芽植物占86.4%,以常绿成分为主。叶性则以中小型叶、革质、全缘单叶为主。群落结构较完整,可分林木、下木和草层等,藤本植物较发达,一些树木有小型板状根发育,为中亚热带较典型的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1.
用有限空间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谛模型探讨了四川缙云大头茶种胸硐面积的增长规律结果是:大头茶种群在不同林分密度下的纯林中,其胸面积最大增长速度是中密度〉高密度〉低密度,达到最大增长速度的径极范围都在18cm左右,在不同林型中,大头茶种群胸面积的最大增长速度是纯林最大,常绿阔叶林次之,针阔混交林最小,达到最大增长速度的时间以针阔混交林最长,常绿阔叶林次之,纯林最短,还讨论了大头茶种群在不同林分密度下,不同  相似文献   

12.
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对缙云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优势种群及其生态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是有效的.对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主要优势种群而言,没有一个因子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8个优势种群对应9个生态因子,以森林先锋树种马尾松,耐旱性强的顶极种山茶科的大头茶和银木荷受控限度最小;乔木第二亚层顶极种白毛新木姜子、川山矾和光叶山矾受控限度最大.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潜在主导因子是群落的发育时间和土壤条件.  相似文献   

13.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一.9 600 m2样地的调查与分析表明: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58种,其中种子植物228种,隶属于87科156属,植物的科属组成丰富.群落内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热带与泛热带植物区系成分比例明显大于温带与泛温带区系成分,具热带亚热带性质.群落中,中小型革质、全缘、单叶、常绿、木本、高位芽植物是决定其外貌主要因素.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2个乔木亚层、1~2个灌木亚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较为丰富.通过不同区域常绿阔叶林的比较,无论区系组成与成分还是群落外貌和结构均体现了中亚热带南缘常绿阔叶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运用同工酶电泳技术,测定了来自不同地理种源和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inata(pritz)Chang)8个居群112株个体功能叶片的过氧化物酶(POD),细胞色素氧化酶(CYT)的同工酶谱带,并进行编码;然后采用Rogers-Tanimoto结合系的组平均法(UPGMA)对各酶谱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居群及个体间存在着极明显的同工酶变异和遗传分化,来自相同演替群落的居群及个体间存在着极大的同工酶谱相似性和遗传相似性;环境因子在四川大头茶居群遗传分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环境因子在不同居群的同工酶谱和遗传分化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群落演替类型对四川大头茶的同工酶谱和遗传分化起着重要作用的同时,地理种源却对该物种的同工酶谱和遗传分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缙云山风灾迹地生态重建过程中的竞争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Hegyi提出的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缙云山风灾迹地生态重建过程中主要优势种四川大头茶,川灰木、小叶栲、马尾松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对象木种竞争较其们生树种间的竞争剧烈。2)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呈幂函数关系,3)对象木的生长速度与竞争指数之间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重庆缙云山不同龄级植物种群生态位宽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缙云山森林植被的4个优势种群3个年龄级生态位宽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灰木利用资源的能力最强、分布广,为典型的泛化种,大头茶、栲树、马尾松对资源的利用在一定程度上特化,分布上有一定的局限性,马尾松的中龄组与幼龄组特化现象十分显著,缙云山森林植被的先锋种马尾松的发展,导致环境的改变不适用于其幼龄个体的生长,群落演替到针阔叶混交林阶段,最后发展为以楮树等为建群种的常绿阔叶林。种群的资源利用能力,是种群分布与群落演替的内在原因,光因子和营养元素(如N)是群落演替的主要外部动力。  相似文献   

17.
测定了来自不同地理种源和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Gordoniaacuminata(Pritz)Chang)8个居群112株个体各50枚种子的10项形态指标,同时测定了各居群所在群落的4项环境指标;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主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各形态指标和各环境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来自不同演替群落的四川大头茶居群间存在着极明显的种子形态分化,来自相同演替群落的居群间存在着极大的种子形态相似性;环境因子在四川大头茶居群种子形态分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环境因子在不同居群的种子形态分化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群落演替类型对四川大头茶种子形态分化起非常重要作用的同时,地理种源却对该物种的种子形态分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通过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置第三纪孑遗植物缺萼枫香群落样方,开展群落学调查,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外貌及结构特征等.研究结果表明,群落中生长维管束植物177种,分属65科128属,科属组成较为复杂.在该地区,物种的区系地理成分丰富多样,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并含有较多古老属种.群落外貌由中、小型草质单叶的高位芽植物占优势,其中落叶成分所占比例相对较高.群落垂直结构分化明显,可以分为乔木层、亚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树冠分布较为连续.天目山缺萼枫香群落是以落叶成分为主的、由中小型草质单叶的高位芽植物决定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具有古老性和残遗性.缺萼枫香林集中分布在中亚热带南部和中亚热带北部,种类组成表现较强的替代规律,随纬度升高落叶成分比例增加,常绿树种由适生冷凉气候的种类替代,常伴生有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应进一步研究缺萼枫香林群落的演替规律和演变历史,探讨枫香属植物的起源和进化以及冰期对第三纪森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金光湖植被主要是以木荷、红楠、米槠、青冈等种类为建群种或优势种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其种类组成特点说明该地区植被在垂直结构上处于由南亚热带季雨林带向山地常绿阔叶林过渡的分界线上,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在群落结构和组成特征方面的比较结果也说明金光湖植被具有由南亚热带雨林向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性质,区系比较结果表明金光湖植物区系与相邻地区的植物区系联系密切,且这种联系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具有明显的南亚热带性特点.  相似文献   

20.
闽北建溪流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地处福建省北部包括蒲城等六县的建溪流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区系成分、外貌、结构、主要种类的综合特征和群落演替趋势等特点。据统计49块样地共10,600平方米面积的群落种类组成中,含维管植物216种,分属于64科123属;其中单种与寡种属分别占总数的66.7%与27.6%。植物区系以包括泛热带、热带分布的成分占优势,分别达科、属总数的45.3%与53.3%。全流域区树种以栲树、苦槠、甜槠与木荷为主。基于对群落区系成分、外貌与树种年龄结构等分析表明,该区群落是从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过渡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