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提出三种地域模式—“美洲模式”、“欧洲模式”和“东亚模式”,并就每一模式的特点加以归纳和阐述,尤其着重于三种发展模式对我国面临“缔约入关”冲击的汽车产业的启示和借鉴,提出了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根据武隆县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的地域差异,选取了相关方面的14个指标,从区域开发角度对全县进行了模糊聚类分区,在农业地域结构及农业资源综合评价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农业地域专业化与区域农业主导产业开发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全县重点开发区域和区内重点开发项目。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1978~1984年期间河南农业生产发展动态的地域差异。从发展速度、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变动等三方面探讨了各地形成的不同发展态势和原因,进而提出了河南农业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四个问题。由于这种研究方法把时间动态和区域差异紧密结合,因此对指导当前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影响地域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通过对区域资源和产业结构的评价分析,论述了聊城地区经济发展条件的优劣,并依据非均衡系统协调发展模式,提出了振兴本区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立足区经济协作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从丰富的资源,完善的交通网络,特殊的区位条件,紧密联系的港城-腹地系统,区域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一个方面全方位论述了建立鳍 南经济区的充要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镇远古城格局及建筑地域特色的归纳,为当地城市建筑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人地关系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安、京山和仙桃三县市的实地调研数据,以乡村地域功能演变刻画乡村转型发展特征,以外源驱动和内生响应的6个因子辨析乡村转型主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对比分析江汉平原典型县域乡村转型的阶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案例研究表明:1)研究区域乡村转型具有时空差异,研究期内三县市乡村地域综合功能稳定上升,综合功能异质性有所增强. 2)公安县乡村转型发展速度最慢,主要为空间重构、经济重构驱动;京山市乡村转型发展速率较快,主要为工业化、市场化驱动;仙桃市一直保持最高的乡村转型度,主要为城镇化、市场化驱动转型.在城乡差距日益扩大、乡村地域渐趋衰落的背景下,本研究为乡村转型的地理研究提供理论启示,为案例地区的乡村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是发挥区域综合优势的需要,同时也是劳动地域分工、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京九铁路的全线贯通为江西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提出:①发挥京九轴带的脊梁作用,加快昌九工业走廊的发展,拓展浙赣沿线两翼,带动赣中、赣南地区的发展;②拓展生产力布局,加快交通干道沿线的城镇化进程;③消除行政壁垒,加速市场化、城市化的进程是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从80年代中期起,江苏实施整县改市、整乡改镇的行政体制改革工作.城镇是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但在地域上仅占世界各国的一小部分.不能模糊和混淆城市与农村功能上的差别,不宜迷信和夸大县改市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人口城市化已成为历史潮流,中国应走发展小城镇的路子,平稳地实现人口城市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粮食产量和粮食增长速度两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指出抓紧抓好粮食生产,实现区域产需平衡是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继续增加投入是粮食稳定增长的关键性环节;高产低速和低产低速区粮食增产潜力较大,应作为近期投资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1.
运用因子分析法和非参数检验方法,对江苏省区域创新环境进行研究.首先,利用因子分析法,获得描述区域创新环境的3个综合指标:社会环境、经济动力和政府支持因子;然后,运用3个综合因子得分比较分析了江苏省13个地区的创新环境;最后,运用非参数统计分析法,检验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创新环境描述指标综合得分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不但江苏的三大区域的创新环境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三大区域内部各地区之间的创新环境也存在统计上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从资源环境条件、现状开发强度、绿色产业基础、社会经济支撑、技术服务条件等5个方面构建绿色产业发展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区域发展战略,对江苏省的绿色产业发展适宜性进行了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以人均用电量为测度指标,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对江苏省1993~2010年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分析,研究表明:1993~2010年间,江苏区域总体差异在波动中上升.从江苏省三大区域层面来看,区域间差异呈现不断扩大趋势,并逐步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区域内部总体差异不断缩小.从三大区域内部差异来看,表现各不相同,其中,苏南地区内部差异较小,但呈缓慢扩大后平缓下降的趋势;苏中地区内部差异也较小,并呈缓慢缩小趋势;而苏北地区内部差异较大,但呈快速缩小趋势.  相似文献   

14.
单就城镇土地制度改革来讲 ,建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是中心目标 ,是建立城镇土地商品化流转制度的前提 ;建立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土地商品化流转制度 ,则是建立城镇土地收益分配及投入制度的必要条件。城镇土地收益及投入制度的建立 ,反过来又有助于完善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和土地商品化流转制度。三者互相制约 ,互相促进 ,共同构成城镇土地使用制度的完整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15.
区域可持续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区域要实现健康快速的发展,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牛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笔者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沧,建立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鲁苏浙粤四省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状态进行剖析.通过对四省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山东省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从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城乡基础建设、科教就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层面提出促进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江苏区域旅游发展现状评价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江苏全省面积10.26×104km2,2004年末总人口为7432.50万人,行政区划下辖13个省辖市.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江苏全省通常被分为苏北、苏中和苏南三大区域.从分析旅游产业规模、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等方面的实际指标入手,构建了城市旅游发展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指标权重、采用熵技术对权系数进行修正,从而得到相应的区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2004年江苏13个省辖市各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和层次聚类,得出可以将江苏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分为5个层级:苏州、南京为第一层级,无锡为第二层级,镇江、常州、扬州为第三层级,南通、徐州、连云港为第四层级,淮安、盐城、泰州、宿迁相对落后为第五层级.  相似文献   

17.
刘周成  黄浩杰 《河南科学》2013,(12):2238-2242
江苏是我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但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很大差异,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为研究方法,运用SPSS软件,选取10个人均国民经济指标,对2010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江苏省13个地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较为明显,位于苏南的苏州、无锡两地综合经济水平明显好于其他地市;区城内居民平均生活水平差异较大,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未享受到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成果;既要继续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也要因地制宜,注重区域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物流投资弹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简要介绍区域物流的定义及区域物流能力在区域经济活动诸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对江苏省物流能力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从1984年到2001年,江苏省交通行业投资I随时间t以二次多项式I=0.5656t^2-1.4176t 3.2985形式增长;物流能力W与交通行业投资I呈对数关系:W=233.84lnI-65.148.随着I的增长和时间t的变化,物流能力投资弹性E均呈现下降趋势,预计到2004年物流能力投资弹性将下降到E=0.19.这表明,物流能力的提高不仅仅依赖于交通行业投资的增长,建设现代物流系统是提高江苏省综合物流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江苏产业结构区域差异与高职教育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分析表明,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别,产业发展政策也有所不同。为应对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江苏的高职教育在宏观层面上应加强省级统筹,促进区域布局的合理化;在区域层面上,应加强资源整合,制定区域化发展战略;在微观层面上,应加强院校特色化建设,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20.
在2007年江苏省经济发展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通过聚类的分析方法,将江苏省52个市县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类,以求在处理实际问题中有所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