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科技成果》2008,(14):63-63
“祁连山土壤呼吸沿环境梯度变化规律的研究”系甘肃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研究所合作研究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271071)。该研究旨在填补祁连山和内陆河地区土壤呼吸本底资料的空白,为正确评价祁连山土壤系统乃至陆地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该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典型脆弱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示范”重大项目的课题之一。课题由甘肃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定西市水土保持研究所、甘肃省林研科技工程公司协作完成。本研究是以生态保育和流域治理为主,兼顾区域产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综合项目。研究目的旨在通过综合考虑水土流失治理技术体系和生态经济结构优化调整,探讨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产业一体化的途径,从而达到改善黄土丘陵沟壑区农民的人居环境、增加经济收入、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07,(13):59-59
为了能更客观地反映生态系统结构与稳定性的变化过程,特别是针对宏观要素的配置与调整对策为管理部门提供依据,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承担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长江、珠江流域及我国主要湖泊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管理对策研究”之专题项目——“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技术与典型地区研究”(96-911-08-04)。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无论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持续性,还是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或是重建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其首要前提都是掌握与人类发展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状况。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08,(18):58-58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岷江上游山地退化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示范”课题以岷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为目标,针对山地流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系统地开展了试验示范研究,并与地方政府承担的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紧密结合,圆满完成了试验示范研究任务,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6.
我国在长江流域建设开发了大量的大型梯级水电站,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电清洁能源。但是梯级水电站开发必然影响到水库库区生态环境的变化和河流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改变,可能导致山洪灾害和面源污染等次生灾害。目前大型水利工程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和正负面效应还有较大的争论,缺乏权威的数据支持和强有力的理论基础来为我国公众甚至全球质疑人士以彻底的说服力,因此,需要借助于“3S”技术获取宝贵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模拟分析和实测研制,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立体监测网络,建立流域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评价大型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程度,客观、公正、科学的解决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大型水利工程的争论,同时通过研究为大型水利工程实施后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撑,更好的减低甚至是消除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把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低,让水利工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相似文献   

7.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健康的生态系统既是自然生命力的根本,也是人类经济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各类生态系统主要在人类活动的干扰驱动下,系统的基本功能已严重紊乱或消失,供给功能也已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或丧失,但已普遍地流行“生态系统危机综合症”(ecosystem distress syndrome,EDS.)。危害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本文针对生态系统所患“生态系统危机综合症”,提出了评价生态系统健康的方法以及保护、治理、建设和管理不健康生态系统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哲学:哲学当代创新之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环境哲学缘起于人类对自身当代生存状况与未来命运的忧虑和关注,人类生命中自然意识的觉醒以及人类文明范式的当代转型的科学基础与文化背景中。对于人与自然生态系统及人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非生物的关系思考和研究,生态环境哲学可在吸收与转换现代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的知识与原理的基础上而进行哲学当代创新。这种创新意味着哲学范式的一种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9.
我国各种生态系统的退化现象非常严重,党和国家对生态保护和建设高度重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提供了大量资金用于生态环境建设。如果不能正确地进行生态保护与建设,对环境非但不能起到改善作用,反而会减低生态环境功效。在国内外很多地方,虽然林地覆盖率明显提高,其生态功能并没有提高,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的现象。因此,有关如何评估生态效应,并以此为指标开展人工恢复植被的结构合理化及其改进研究是必须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独特地理单元,素有“世界屋脊”之称,也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青藏高原又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许多河流的发源地,是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它的降水、冰雪、气候、植被,以及资源开发过程的生态环境演变状态,势必引起下游生态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根据构词法、国际共识和中国实践,再次讨论“生态环境建设”提法,并认为:“生态环境”不应成为环境领域和生态领域的术语;“生态”与“环境”的具体含义应视其用于生态学抑或用于环境科学而定;“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恢复)不应包含“新建”与“创建”;应放弃“生态环境建设”而保留“生态建设”,后者应主要用于人工生态系统,并可英译为“ecological construction”。  相似文献   

12.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威胁,其结构与功能性状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存等功能与状况的关键要素。受观测手段的限制,森林结构和功能性状调控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仍不清晰,影响全球变化下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预测的精度。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通过遥感观测系统研发、野外联网观测、数据采集分析、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在建立森林结构和功能性状数据集、解析其耦合机制对森林生产力调控作用的基础上,优化生态系统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研究结果既能够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联网监测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也能够为制定固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黄晖 《中国科技成果》2014,(7):78-78,80
1项目介绍 随着三亚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为活动干扰增加以及全球变化的影响,使三亚珊瑚礁生态环境、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比大洋珊瑚礁复杂和脆弱得多。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和中科院野外台站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对三亚珊瑚礁海洋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生物群落之间关联、关键功能群的分子生态学以及生态系统退化机理、珊瑚礁生态系统重构和修复技术及保护管理策略等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系列进展,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技成果》2008,(2):63-63
针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大多土壤贫瘠,病虫草害严重,夏秋季高温强光和季节性干旱导致夏秋茶产量低、品质差等生态问题研究,研究提出丘陵茶园生态系统人工设计,模拟山区生态环境,创建亚热带丘陵茶园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成果》2014,(13):27-28
该课题是“太湖富营养化控制与治理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的课题之一,湖荡湿地是太湖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湖水系联接的关键节点,更是河网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重心。针对湖荡具有低污染水处理功能的特征,可兼容实施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等有利的生态环境条件,提出太湖流域湖荡湿地重建、生态修复总体方案;以河湖相联典型的复杂湖荡滆湖为重点区域,研究出、入湖河口区水体污染强化净化技术、湖荡浅水区植被恢复与湿地重建技术、滆湖生态系统调控与稳定维持技术,形成湖荡湿地生态修复与重建成套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改善滆湖水质及生态环境,为削减入太湖污染负荷、改善竺山湾及太湖水环境质量发挥重要作用;以典型城市景观湖泊杭州西湖为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修复、引水调控、污染控制成套技术研发和工程示范,为太湖流域内类似湖泊的水质与景观改善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16.
“生态环境”四个字连起来用是不恰当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词,当然也不宜使用。但“生态建设”这个词应该还是可以用的。我们进行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时,就用了这个词。我们专题的名称就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科技问题”。“生态建设”一词若译成英文应该是“ecological restoration”。其内涵包括了修复、重建、建设等概念,比“ecological construction”要宽泛一些。后者一般仅指工程建设。有人认为提生态建设就会鼓励人们搞人工生态系统。有人认为提生态建设就会鼓励人们搞人工生态系统。实际上,人工生态系统建设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在黄土高原,有些陡坡当然要靠自然修复,但是很多地方只能靠人工修复,如建梯田、种草、造林等。又如,北方冬春草场很少,就必须建设人工冬春场草地,以适应现代畜牧业的需要,使冬场和夏场能够平衡起来。这是放牧业必须走的道路,必须要建设。再如耕地都是人工生态系统。不要人工系统,只能都回到自然去,回到原始社会中。中国有不少生态问题,有很多退化生态系统,如果没有人工的建设,不建立一系列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在有一种观点,凡是自然的,都不能动,动了就是不符合生态原则。我不同意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香山科学会议第396-400次学术讨论会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基础科学》2011,13(5):25-31
2011年5月24日-6月17日,香山科学会议相继召开了“海洋微生物来源的创新药物前沿研究”、“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生物分析前沿”、“中国的智能电网关键技术问题和发展战略”、“近海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与生物碳汇扩增的科学途径”和“氢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战略”为主题的第396—400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8.
2009年11月11日至12月3日,香山科学会议先后召开了主题为“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的相关研究中的若干科学前沿问题”、“高效氮化物半导体白光照明材料及芯片基础问题”、“空间探测暗物质粒子”、“全球变化下动荡的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第359—362次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19.
“生态环境”的提法在国内广为流行,对这一提法我并不认同,也不使用。“生态”与“环境”是两个不同概念,二者虽有密切联系,但又有不同内涵。生态的重点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离开了“相互关系”的内涵,那么就分别成为“生物学”与“环境科学”,生态学是一门生物与环境的交叉学科。我曾试图解读“生态环境”的含义,是否是指“生物圈内对生物包括人在内产生影响的环境因子”或是“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直接影响的自然环境”。这是把生态作为环境的形容词来解读,看来也不合理。从有的文章中看来,是把生态与环境有并列的意思。目前各种信息对“生态环境”的理解是多种多样。本人认为“生态”与“环境”应根据各自的内涵分别使用。由于生态系统被破坏而产生的问题,则为生态问题,如森林破坏、草原和荒漠的退化,盐碱化,沙漠化,以及水生生态系统被破坏和退化等。环境其包括范围更广,环境问题应包括全球变化,自然危害,沙尘暴以及大气、水体等的污染,目前国内所指的生态环境恶化大多指这些问题。如果“生态”与“环境”均须叙及,可称之为“生态”与“环境”。“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对这两个词我并不接受,也不使用,因为我对它们没有确切的理解。据我目前的看法,在中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大多被不合理利用和开发,导致多种生态系统退化,而“生态建设”或“生态环境建设”,似乎是针对退化生态系统和环境所采取的各种恢复和改善的措施,环境问题中,有些问题通过人类的努力是可以解决的,如污染治理,需要高新技术和资金的投入。而有些环境问题人类不能控制,对全球气候变化、洪涝灾害,人类只能根据目前的科学水平,使之减轻对人类不利的影响,但不能“建设”,只可能“改善”和“保护”。“生态建设”我初步的理解是指人工生态系统的建立,如人工林、人工草地、果园、农田等。其实生态学家从来也不反对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但应按生态学的规律,适地、适时、适草种植,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发挥良好的生态功能,当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营造各种经济林、果园等,这些都是由人类集约经营的受控生态系统,目的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亦必须考虑持续经营。目前“生态建设”的内容似乎更为广泛。我认为“生态建设”不如用“生态恢复和重建”更为确切,一目了然。恢复是指促进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为接近于原有的生态系统。重建则是采用人工措施促进其顺向演替或重新建立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新的人工生态系统。这样的用法是符合国际通用的术语,英文则可用ecological restoration。至于生态系统保护则可用ecosystem conservation。至于“环境建设”是否用环境保护与改善更为合理。我原认为“生态环境”一词已广为流传,听之任之,无能为力。但是“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建设”是由学术界提出的,其后被政府部门、媒体和民众所接受。当学术界认为这种提法不确切,要修正的话,只要理由充分,同样会被接受,逐步得到改变。因此我认为现在提出这些问题十分及时,很有必要,作为提出这一名词的学术界,有必要经过充分讨论和思考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3,(15):29-29
课题的研究目标是识别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区污染特征,研究在开采条件下的傍河型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变化规律及典型污染物迁移转化机理,研发“三氮”在地下水中迁移转化的三维数值模型,建立傍河型地下水水源区水质监测预报系统,为傍河型地下水水源保护及安全防范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