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5例胸骨肿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胸骨肿瘤的好发类型、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65例胸骨肿瘤的临床资料及CT、MR表现.结果:65例中转移瘤49例;原发恶性肿瘤16例.胸骨肿瘤影像学表现为局部骨质破坏64例(溶骨性48例、成骨性12例及混合性4例)、骨性突起1例、软组织肿块30例.结论:胸骨的肿瘤以恶性肿瘤多见,又以转移瘤最常见,其次为原发性肿瘤.电子计算机横断层扫描(CT)、磁共振影像(MR)结合临床表现对胸骨肿瘤有很高诊断价值,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胸部X线平片及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X线平片、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24例肺隔离症病人,其中叶内型22例,叶外型2例(包括膈下1例).所有病例都有胸部正侧位平片及CT平扫、增强扫描,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DSA)检查.结果:患者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内结节、团块状影(19例),囊性病变(5例).CT表现为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20例),病变周围见肺气肿(4例).螺旋CT对异常供血血管显示率为75%.结论:胸部X线平片对肺隔离症的发现及定位有价值,螺旋CT,尤其是增强螺旋CT加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和曲面重建技术(CPR)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且对肺部病变的评价具有其它检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肺隔离症的最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张帆  达瑛 《甘肃科技纵横》2013,42(9):121-122
分析肺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2003年5月至2012年8月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肺原发性淋巴瘤7例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团块型2例,呈肿块样改变,密度较均匀,其中1例表现支气管充气相,边缘较清晰;结节、斑点片型2例,均有支气管充气相;多形态混合型3例,结节、斑点片状、团块、条索状、蜂窝样混杂影,病变呈单一或多种形态改变,病变内支气管充气相2例,多肺叶、肺段表现3例,蜂窝样改变2例。其中5例结节、团块病变增强检查时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3例病灶内可见走形正常的血管影。结论:肺原发性淋巴瘤CT影像表现可为单一形态或多种形态同时存在,以团块型和混合型多见,支气管充气相,多肺叶、肺段分布,蜂窝样改变,结节、团块轻至中度强化,病变内可见血管正常走形,病变形态与单纯炎症、肺癌影像表现不完全一致,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对诊断该疾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36例外耳道病变的CT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临床对外耳道病变CT影像的认识和重视。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36例患者的38耳CT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8耳外耳道病变中,外耳道胆脂瘤伴肉芽16耳,其中骨质破坏9耳,合并中耳胆脂瘤伴肉芽者15耳。外耳道胆脂瘤11耳,其中骨质破坏8耳,合并中耳胆脂瘤5耳。外耳道肉芽4耳,耵聍2耳,均无无骨质破坏。外中耳癌3耳,广泛骨质破坏,增强扫描强化明显。毛细血管型血管瘤1耳,外耳道呈虫蚀样破坏,并累及乳突部,MR I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鼻咽癌侵犯外耳道1例,可见鼻咽部肿块直接蔓延至外耳道并骨质广泛破坏,增强扫描肿块强化明显。结论:外耳道病变虽然少行影像学检查,但CT对外耳道病变的鉴别有重要作用,对疾病评估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5.
27例肺隔离症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各种影像学手段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主动脉造影证实的27例肺隔离症病人,其中叶内型25例,叶外型2例。所有病例都摄有胸部正侧位片,23例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螺旋动态增强CT扫描),6例行磁共振成像删检查,3例行血管造影。结果: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内结节、团块状影(21例)及囊性病变(6例)。CT示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18例,病变为肺气肿所包裹5例。螺旋CT对异常供血血管显示率(83%)高于普通CT检查(59%)。MRI中4例为软组织结节或肿块,2例为含气囊肿,3例显示出异常的主动脉供血血管。结论:胸部X线平片对肺隔离症的发现及定位有价值,CT(尤其是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MRI可取代血管造影立体地显示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且对肺部病变的评价具有优越性,是肺隔离症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探究多层螺旋CT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入院就诊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分别选取56例和42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多层螺旋CT特征性表现。骨性关节炎表现:92.85%表现为骨质增生、硬化,其中32例关节缘骨质增生,11例髁间脊增生,7例关节腔内出现游离体;42.85%关节腔内病变,14例关节腔狭窄,9例关节面凹凸不平、变性;21.43%软骨组织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80.95%关节软组织肿胀,20例关节肿胀、积液,10例关节间隙狭窄;54.76%骨质破坏,15例关节缘骨质虫蚀样病变,骨皮质边缘不规则,6例骨质缺损,出现游离骨块;21.43%出现关节性强直。多层螺旋CT检查用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可清晰观察病变部位情况,其可作为临床诊断可靠的辅助检查,继而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和CT对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诊断持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分析10例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MRI或和CT征象,其中MRI检查8例,CT检查3例,1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7例神经鞘瘤均表现为边缘光滑的肿块,T2加权上呈不同程度的高信号,多数信号不均,但号强度和分布取决于antoniA区和antoniB区的比例,2例神经纤维瘤表现为弥漫性皮下软组织肿块,CT密度均匀1全恶性神经鞘瘤呈分叶状,密度明显不均。10例中与重要血管神经束相邻肿瘤6例,其中5例行MRI检查的良性神经鞘瘤均清楚显示相邻血管神经束,1例行CT检查的腹股沟恶性神经鞘瘤其血管神经束受累,显示不清。结论:MRI或CT对判断周围神经源性肿瘤的来源及其定位有重要价值,术前MRI或CT检查可减少术中对重要神经或血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多层螺旋CT(MSCT)对腮腺非上皮性良性肿瘤的诊断价值.回顾性分析了12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非上皮性良性肿瘤患者的CT资料,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研究的12个病例中,神经鞘瘤1例,神经纤维瘤、囊肿、鳃裂囊肿和淋巴管瘸各2例,血管淋巴管瘤、血管畸形和脂肪瘤各1例.其中,9例肿瘤位于腮腺浅叶;7例形态规则.5例形态不规则;9例与正常腮腺组织分界清楚,3例分界不清;8例密度均匀,4例密度不均;增强后2例不均匀强化,1例(脂肪瘤)未强化.结果显示.腮腺非上皮性良性肿瘤的MSCT表现出一定的特征性,多表现为位于腮腺浅叶,形态规则,边界清楚;脉管性病变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楚;颈部均无异常肿大淋巴结.MSCT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胸部骨骼多发性骨髓瘤和骨转移瘤的X线及CT鉴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 (MM)与骨转移瘤 (BM)胸部骨骼受侵的X线及CT所见的不同。方法 :搜集经骨髓涂片或活检 ,病理确诊MM 36例 ,另搜集手术病理确诊为原发恶性肿瘤并骨受侵 6 7例和骨破坏病理活检为转移瘤但未找到原发灶的 3例。对两组病例胸部X线及CT影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锁骨、肩胛骨、胸骨和肱骨上段受侵发生率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而肋骨则无显著性 ,但破坏呈膨胀型或圆、类圆型时 ,二者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并发软组织肿块之发生率二者差异无显著性 ,但CT上二者各有不同特征。锁骨及肩胛骨受侵 ,呈圆、类圆型破坏发生率二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BM胸片上可有原发及继发肺癌 ,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征象 ,而MM则极为少见。结论 :根据胸部各骨受侵部位、破坏类型、软组织肿块CT表现 ,有无原发、继发肺癌征象 ,在胸片上是有可能鉴别MM与BM的  相似文献   

10.
沙启美 《甘肃科技》2014,(8):130-132
回顾性分析了21例经手术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21例肿瘤中发生于胃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其中恶性15例,良性6例。21例肿瘤CT表现为外生性或内生性肿块。肿块2.5-15cm。5cm者5例,≧5cm者16例。15例为恶性间质瘤,肿块密度不均,腔外不规则或分叶状肿块,界限不清,中心伴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明显的不均匀性强化多为恶性。良性CT显示一般小于2cm,密度均匀,边缘无分叶,界限清楚,均匀强化。CT有助于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邻近或转移性病变累及颈动脉间隙的影像特点.方法:搜集35例疾病经临床病理证实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其病变累及颈动脉间隙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转移性淋巴结20例(占57%)均推压、包绕颈动脉间隙内血管.淋巴瘤7例(占20%)均为推移颈动脉间隙内血管.其他病变(8例,占23%)如神经鞘瘤等均以推压为主,使颈动脉间隙内血管移位.10例恶性肿瘤及1例病灶感染(占31%)则表现为病变与血管之间的脂肪层消失.结论:转移性淋巴结多为包绕颈动脉间隙内的血管.淋巴瘤及良性肿块主要是推移颈动脉间隙内的血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膜瘤的CT、MRI表现与病理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经CT、MRI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185例,CT和MRI检查均采用增强前后常规扫描,病理为手术巨检和切片光镜下所见.结果:典型脑膜瘤多为过渡型或纤维母细胞型脑膜瘤,密度(信号)均匀,明显均匀强化,15%~20%伴有钙化,无或轻度瘤周水肿.不典型脑膜瘤以合胞体和血管母细胞瘤型脑膜瘤为主,密度(信号)不均匀,无或不均匀强化,瘤周水肿较重.恶性脑膜瘤为混杂密度(信号)肿块,强化不均匀,形状不规则,瘤周水肿明显,伴有骨质破坏.结论:CT、MRI平扫 增强是诊断脑膜瘤的最主要方法,准确率为95%,在一定程度上可提示脑膜瘤的病理学分型,为术前选择手术方案及判定预后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3.
眶内炎性假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是原因不明的眶内非感染性炎症,又称特发性假瘤,现将本文所见的5例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本文共5例。男3例女2例,年龄15~60岁。临床表现左侧眼球突出3例,右侧眼球突出1例,双侧眼球突出1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眼睑水肿。1.2全部病例均采用西德产SomatomCR型全身CT机。采用轴位薄层(2mm)和加冠状位进行扫描。并对每个病人静脉注射76%泛影葡胺60ml进行增强扫描。2结果CT表现多种多样。本文5例病人中,子扫示眼球后弥漫性炎症反应2例,表现为眼外肌及视神经增大,眼环增厚,泪腺弥漫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欧乃派克在常见肝脏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随访证实的常见肝脏肿瘤 5 6例 ,其中肝细胞癌 32例 ,肝血管瘤 1 2例 ,肝转移瘤 1 2例。以3ml/s的流速经前臂静脉注入非离子造影剂欧乃派克 1 0 0 ml后 2 8~ 30 s开始扫描 ,以兴趣区测量大血管、背景肝实质及肿瘤的强化 CT值。结果 :注入欧乃派克后肝血管瘤的增强峰值最高 ,三期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瘤灶强化。肝细胞癌在动脉期表现为不同形式的高密度强化 ,门脉期及平衡期成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肝转移瘤的增强特征在动脉期及门脉期以不同密度的环行强化为主或表现为不同形式的低密度强化。结论 :欧乃派克在肝脏肿瘤的三期增强扫描中对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探讨周围型肺癌影像(X线/CT)表现的诊断价值. 回顾分析了28例周围型肺癌的影像资料及病理学/细胞学结果. 周围型肺癌典型影像表现为:1)结节及小片块状影;2)球型病灶或肿块,边缘可有毛刺征、分叶征、侧缘线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泡征;3)肿瘤血管或血管集束征;4)增强前后CT值变化明显( 30Hu).  相似文献   

16.
肾脏恶性肿瘤CT诊断及其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提高肾癌和肾盂癌的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癌 5 4例、肾盂癌 1 9例。结果 :典型肾癌和肾孟癌术前 CT正确诊断率高 ( 93.2 % )。肾癌 CT表现为肾实质圆形或不规则状肿块 ,常合并囊变、出血或钙化 ( 36例 ) ,注射造影剂后增强明显 ,常超过 30Hu( 5 1例 ) ;肾盂癌 CT表现为肾盂或集合系统圆形或不规则肿块 ,注射造影剂后强化不及肾癌明显( <1 5 Hu) ,钙化少见。结论 :CT在肾癌和肾盂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是有价值的常用检查方法。晚期肾癌和肾盂癌鉴别仍有困难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提高CT对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方法:对52例肝血管瘤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在CT上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延迟期呈填充改变.结论:CT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54例累及颅底的鼻咽癌、脊索瘤及垂体瘤的MRI影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累及颅底的鼻咽癌、脊索瘤和垂体瘤MRI影像特点,以期提高对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累及颅底的28例鼻咽癌、10例脊索瘤及16例垂体瘤,比较分析其MRI表现. 结果:本组鼻咽癌在T1WI上有10例表现为等信号,18例表现为稍低信号;在T2WI上10例表现为等信号,18例表现为稍高信号,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脊索瘤10例在T1WI上均表现为信号欠均匀,以低信号为主,混杂有等信号,其中有1例伴有斑片状高信号影;T2WI上均表现为不均匀明显高信号,为分叶状肿块,边界较为清楚.垂体瘤16例在T1WI上表现为均匀等信号或稍低信号,边界清楚,其中4例肿瘤内有出血.28例鼻咽癌的肿瘤中心部位均位于一侧的鼻咽侧壁;脊索瘤10例中有9例肿瘤的中心部位在颅底中线处的斜坡,1例肿瘤的中心部位在左侧枕骨、颞骨交界区;16例垂体瘤的肿瘤中心部位位于蝶鞍.结论:根据MRI信号特点、肿瘤中心点部位和边缘情况,大多数累及颅底的鼻咽癌、脊索瘤和垂体瘤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弥漫型细支气管肺泡癌(DBAC)的CT表现,探讨其特征性CT征象。方法:17例病理证实DBAC,其中实变型13例,多结节型4例。同时搜集13例叶/段性肺炎为对照组。结果:实变型DBAC表现单叶/段实变(31%)、多叶/段实变(69%)、实变阴影内出现特征性支气管气相(77%)、泡状透亮影(54%0、毛玻璃样密度影(39%)、叶间胸膜膨出(215)。多结节型DBAC表现以两侧中下肺野为主的弥漫性腺泡结节,部分见空泡征和泡状透亮影。3例伴有母瘤,母瘤边缘有毛棘,内有空泡征。结论:实变叶/段出现下列一种CT征象提示实变型DBAC:(1)特征性支气管气相;(2)泡状透亮影;(3)磨玻璃样密度影。肺叶容积增大及动态CT变化有助于实变型DBAC的诊断。多发性肺泡征和泡状透亮影则可以诊断多结节型DBAC。母瘤的出现及其形态不表现有利于DBAC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技术要点及在门静脉阻塞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102例患者低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检查资料,其中正常30例,异常72例用2D FFE序列测定造影剂循环时间,根据公式:延时时间=循环时间-1/4采集时间,计算延时时间.使用高压注射器从一侧肘静脉注入造影剂0.2mmol/kg,用3D FFE序列行冠状位扫描,对第二组门静脉期数据进行最大密度重建(MIP).结果:102例患者中,30例MRP表现正常,能清晰显示门静脉主干及肝内5级以上分支,脾静脉及肠系膜静脉亦清晰显示.72例异常,其中肝癌门静脉癌栓28例;门静脉血栓19例;门静脉狭窄21例,其中胆管癌2例,胃底巨大肿块1例,肝右叶巨大血管瘤3例,肝门区肿大淋巴结12例,胰头占位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11例.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技术在低场磁共振机上能很好应用,成像效果与高场磁共振机无显著差异,能很好地显示门静脉结构及肝内分支,并能准确地评价门静脉阻塞性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