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铝合金表面装饰性阳极瓷质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铝合金在草酸钛钾的酸性溶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可得到具有装饰效果和防护作用的瓷质氧化膜。研究了铝合金直流电解的电压、电解时间、阳极氧化液温度,以及草酸钛钾和草酸含量对瓷质氧化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瓷质氧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氧化膜的防护性能、氧化液主要成分的消耗速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瓷质氧化膜耐腐蚀性高,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是对7075铝合金在由硫酸、草酸、酒石酸组成的混合酸溶液中的硬质阳极氧化处理进行的试验。主要目的是从硬质氧化膜的微观结构出发探究影响其薄膜的完整性和耐磨性的主要因素,寻求恰当的工艺参数来提高7075铝合金硬质氧化膜的耐磨性。通过对硬质氧化膜XRD分析表明,由于A12O3的存在,所以外层的硬度明显高于基体的硬度。  相似文献   

3.
铝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金属元素,因此铝及其合金的耐蚀性能的研究对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制备阶段采用阳极氧化法对铝合金表面进行预处理,于是在合金表面获得了一层较致密的氧化膜。在电化学测试阶段利用PARM273A和M5210电化学综合测试系统,通过测定电化学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研究了基体铝合金和阳极氧化处理后的铝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与基体合金相比,在3.5%NaCl溶液中,经过阳极氧化预处理后的铝合金的腐蚀电流明显下降,并且电荷传递电阻明显升高,说明经阳极氧化预处理后铝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加强,腐蚀速度下降;阳极氧化后,铝合金在3.5%NaCl溶液中的阻抗图谱呈单容抗弧,因此腐蚀过程受电化学控制。  相似文献   

4.
李康宁  李珍芳 《科技信息》2011,(8):16-16,19
Al-Si合金在工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阳极氧化是铝合金铸件表面处理的一种重要方式。探讨了影响铸铝阳极氧化的因素,研究了铸铝合金的表面预处理和阳极氧化工艺,讨论了铸铝合金的表面预处理和工艺条件对阳极氧化膜性能的影响,据此优化工艺,获得了合适的表面预处理方法和本色阳极氧化最佳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讨论LD2、LC4、ZL108等不同铝合金的基体微观组织对阳极氧化膜层组织形貌、硬度、耐磨性等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体的微观组织直接影响阳极氧化膜层的形成和长大,膜层的硬度与附磨性呈非线性关系,最佳匹配受基体微观组织及氧化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铈盐在铝合金阳极氧化后处理工序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名合金稀土转化膜成膜工艺用作阳极氧化后处理工艺,多种实验结果表明,阳极氧化后经稀土处理,膜的耐蚀性有明显的提高,铈盐对多孔氧化膜层具有封闭作用,其封闭效果可与常温封闭方法相比拟。  相似文献   

7.
采用长周期(T=100s)恒电流脉冲方波,25~30°C范围内,在锻铝合金LD31上制取了厚度>80μm、显微硬度HV>400的硬质阳极氧化膜.阳极氧化膜的膜厚和显微硬度随电流密度的增加、阳极氧化时间的延长而增大,但电流密度和氧化时间超过一定值后显微硬度将下降.试样的显微硬度沿氧化膜由内向外逐渐降低.氧化膜显微组织观察及电子能谱(EDX)成分分析表明,铝合金基体中的二次相在阳极氧化过程中会部分保留于氧化膜中,氧化生成复杂的化合物.扫描电镜(SEM)观察及EDX成分分析证明:氧化膜的局部烧蚀和裂纹形成与过高的电流密度、铝合金基体中二次相偏聚、阳极氧化膜中复杂化合物的形成以及电解液搅拌不均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阐述了铝叶片铬酸阳极化封闭后在氧化膜表面产生了缺陷,通过严格控制封闭溶液温度、时间、PH值、水质、杂质含量等措施,获得了理想的满足技术要求的铬酸阳极化表面。  相似文献   

9.
Al-Mn-Mg合金的复合氧化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Al-Mn -Mg合金的复合氧化工艺 (阳极氧化 +热氧化 ) ,包括表面化学转化膜形貌、厚度、硬度及耐蚀性等影响 .结果表明 ,不同的氧化工艺 ,转化膜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厚度 .经复合氧化处理后 ,铝合金的表面硬度及耐蚀性均大大提高 .  相似文献   

10.
铝和铝合金制品通过电化学氧化在其表面形成铝氧化膜,并进行着色,可以大大改善这些制品的耐磨。抗蚀性及抗变色能力,在航天和船舶制造工业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其着色的选择性好,在建筑、高级装饰品、日用品工业等方面得到大量的应用。电化学氧化着色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铝合金在有机酸电解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后,表面形成有色氧化膜,氧化膜的颜色与铝合金材料及所用的有机酸有关;第二种方法是通过电解氧化形成无色氧化膜,再进行着色,根据着色的方式不同,又分为阳极电解着色,阴极电解着色,染料着色和交流电解着色…  相似文献   

11.
“PC-602”是一种具有优良缓蚀作用和一定阻垢作用的高效水质稳定剂。本文对“PC-602”在中性水介质中的缓蚀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用铁氰化钾显色法、AES分析和椭圆仪测量研究了缓蚀膜的组成和生长过程。试验结果表明,“PC-602”在金属表面形成络合沉淀膜和氧化膜等复杂的复合膜。电化学方法测试结果证明,“PC-602”是对电极的阴极和阳极电化学过程都有抑制作用的混合型缓蚀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铝的硬度及耐蚀性能,利用硫酸阳极氧化法对铝板材进行表面处理。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和滴碱试验等对获得的氧化膜进行观察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铝硫酸阳极氧化膜具有多孔性,氧化膜主要以非晶态的形式存在,膜厚度处于5~19μm。随着阳极氧化时槽电压、电流密度和氧化时间的增加,氧化膜的厚度、耐蚀性和硬度增加;提高电解液温度和浓度,氧化膜的硬度、耐蚀性和厚度则下降。对氧膜化进行PTFE涂膜后处理能有效地改善氧化膜的多孔结构。  相似文献   

13.
将AZ31B镁合金放入氯化钠溶液中进行简单的阳极氧化后形成一层高活性的氧化膜,再通过化学电泳涂装形成复合涂层.利用氯化钠溶液的浸泡、电化学极化、交流阻抗、SEM等测试方法对涂层外观及耐蚀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简单阳极氧化膜在350℃的温度下脱水活化40min后,可以形成高活性的氧化涂层,表面粗糙度、亲水性和碱度大有改进,与电泳漆的反应活性大.阴极聚氨酯电泳漆进行化学电泳涂装获得的复合涂层漆膜厚、疏水性好、耐蚀性高.  相似文献   

14.
用硫酸直流阳极氧化法对6063铝合金表面进行处理。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方法探索腐蚀时间、温度和腐蚀液浓度对氧化膜抗蚀性能的影响,运用极差分析法对6063铝合金的腐蚀增重量和最大腐蚀深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铜加速乙酸盐雾环境下,时间对腐蚀的影响最强,温度及盐溶液浓度的影响均较小。合金的阳极氧化膜主要以点蚀为主,在72h、35℃、3%盐溶液浓度条件下,最大蚀坑深度达180.79μm,而原样则是以均匀腐蚀为主,可见与点蚀相比,阳极氧化膜对于均匀腐蚀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研制成功的冷封闭方法。该冷封闭液由NaF、Ni(AC)2·4H2O以及合适的添加剂HAD1、缓蚀剂HIN1组成。采用直流和交流方法所得铝氧化膜的封闭质量均达到ISO3210标准,在HCl、NaCO3腐蚀介质中有很强的耐蚀性能。图3,表7,参8。  相似文献   

16.
提出并研究了返滴定K2Cr2O7法测定异丙醇的新方法.在硫磷混酸介质和加热条件下,用过量的K2Cr2O7氧化异丙醇为丙酮,其过量部分以二苯胺磺酸钠作指示剂,用Fe^2 标准溶液滴定.为校正K2Cr2O7氧化异丙醇反应的不完全性,确定了被测体系中异丙醇在0.5~1.6mg/mL之间,其校正系数(异丙醇的实际值与测定值之比)为1.060.  相似文献   

17.
用恒电流失重法,金相显微分析,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镧、铈及混合稀土对pb-4.5Sb合金阳极腐蚀性能的影响。发现铈能改善合金的阳极腐蚀性能,而镧及混合稀土均使合金的阳极腐蚀性能变差。从内部组织及阳极腐蚀膜的结构与组成等方面,解释了稀土对Pb-4.5Sb合金阳极腐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高氯酸-重铬酸钾无汞测铁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了以高氯酸代替经典方法中的二氯化汞氧化过量的氯化亚锡,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滴定Fe^2 的无汞盐测定铁矿石中全铁的新方法。用该法测定了铁矿石中的铁含量,其相对偏差为0.09%,且测定结果与经典法非常一致。  相似文献   

19.
高温高浓度溴化锂溶液中磷脱氧铜耐蚀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电化学测试技术和化学业浸泡法对磷脱氧铜在高温65%LiBr溶液中的耐蚀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iOH对腐蚀行为起双重作用,低浓度有利于形成Cu2O、CuO氧化膜,而高浓度则形成HCu2O2^-和CuO2^2-型化合物,促进氧化膜溶解;最佳LiOH浓度为0.10mol/L,65%LiBr 0.10mol/L LiOH溶液中添加200mg/L Na2MoO4时缓蚀效果较好,这是由于吸附在阳极表面的MoO4^2-参与电极反应过程,还原生成的MoO2掺杂在Cu2O和CuO氧化膜中阻碍侵蚀性Br^-吸附,有效地抑制铜的活性溶解。  相似文献   

20.
An Fe–44Ni nanocrystalline (NC) alloy thin film was prepared through electrodeposit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orrosion behavior of the NC film was investigat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and chemical analysis approach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C film is composed of a face-centered cubic phase (γ-(Fe,Ni)) and a body-centered cubic phase (α-(Fe,Ni)) when it is annealed at temperatures less than 400℃.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in grain size,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rrosion process is controlled by oxygen reduction. The NC films annealed at 500℃ and 600℃ do not exhibit the same pattern, although their grain sizes are considerably large. This result is attributed to the existence of an anodic phase, Fe0.947Ni0.054, in these films.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related corrosion process is synthetically controlled by anodic dissolution and depolar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