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古代女性诗人的诗词构成了古典文学王国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女性诗人的创作笔触细腻而温婉,感情内敛而真挚,栖鸟、浮云、晓风等意象常常出现从而为女性诗词塑造了清丽脱俗的优美意境。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意象的异同方面通过两个实例的具体分析对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作初步探讨,以期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传递意象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2.
诗是神形兼备的文体。古典汉诗英译应尽量兼顾音美、形美和意美。从音韵的再现看,汉英诗词尽管韵式不尽相同,但都讲究押韵,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可以根据英诗韵式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从形美的再现看,汉诗英译应尽可能采用诗体形式,兼顾诗行和每行的音节数,传译出原诗的形式羡;从意美的再现看,应深刻理解汉诗的意象和表现形式,忠实再现原诗的物境、情境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3.
皎然的诗“境”说对中国意境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诗“境”说分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情与景、情与理的融合。而深层结构是在表层结构的基础之上,力求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4.
孟祥德 《科技信息》2008,(36):321-322
意境既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一条基本的经验,又是中国古典诗词审美的一项重要的标准。本文通过对杜牧《清明》的六个译本的比较分析,旨在阐明在诗词翻译中重构意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女性诗词在意象选择、修辞及词的运用、节奏、声律与情感的表现,以及写作方式、主题表现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女性诗人擅“白描”、重“兴象”,通过运用比兴手法,在自然景物中寄托自己的情思,以达到情与景浑、意在言外。女子诗词中“物”、“景”、“情”占据了大量位置,并成为构象的三个要素,女子诗词往往通过这三者的“叠加”、“留白”,烘托气氛,以立体思维方式构建清晰的水墨画方式来映射欲表达的意义,并以此给读者想象空间;女子含蓄而温婉,内敛而情涌的内心世界通过兴象和用词而使其思想与语言浑然一体,从而构建男子占主导地位社会中女子的精神世界。因而女性诗人诗词翻译,必须要在文字转换过程中重视象的构造,重视词意及文化构建,才能得其要领和真谛。在女性诗词翻译中若能将东西方在构象功能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相辅相成,那么在译文中构建一个真实立体且周全的象,力争语言文化变了,文化内涵和象不变,则未必会是件难事。最后试图从“构象”及“词意与文化构建”两个方面尝试性探索中国古代女性诗人诗词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6.
由于语言的、文化的、文学传统的原因。中国古典诗词在人称指示、形象意境、主题情调几个方面表现出独特的。朦胧美”。英译中国古典诗词重在传达原诗之“意”。诗词的朦胧要求我们在翻译时要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其隐含或潜在的意思。诗词的“达诂”。译者要利用语篇、背景和常识性的知识以及借助“想象”去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7.
“小 姓”及“老 姓”或“姓 老”是汉语称谓中非常常见的形式,而英语中却鲜见这样的称谓方式。这是中西方社会在文化传统方面的差异的一个体现。本文旨在探讨在翻译中如何体现汉语称谓的这种特殊现象,并结合了称谓语的语用功能和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依据,探讨了适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宋雪莹 《科技信息》2013,(25):248-249
以韩礼德与哈桑的衔接理论为框架,通过具体实例,本文分析了汉语和英语在衔接手段上的不同之处,并对衔接理论在中国古代诗词英译中的作用做了探究。分析表明,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结构特殊的语篇,其衔接有着明显的特征。不同的译者对古诗词中衔接的不同处理方式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意义与意境。。  相似文献   

9.
王友芹 《科技信息》2007,(17):203-203,135
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诗人的意境,鉴赏古诗词,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汲取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从古诗词的特点、抒情方式、艺术手法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深入浅出地说明古诗词中常用的抒情方式和艺术手法,同时,就如何体会诗人的意境、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情、社会环境等方面加以阐述,以期引起共鸣.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方梅 《科技信息》2010,(27):34-34,203
叠字音调和谐能更好地摹声绘形,表达意境,情感,因而在旅游诗词中被广泛使用。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尽量展现叠字的音美,意美,形美,本文通过例子探讨旅游诗词中叠字的一些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1.
从纯理功能角度出发,对”Silent Night”三种中译文进行及物性分析,旨在探索更可行的英文歌词汉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刘灵昕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3):43-44,47
李白是中国古代盛唐时期的一位伟大诗人,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世代相传,经受住了时间大浪的洗淘,流传至今。李白的诗中常常看到"酒"的影子,以酒抒情、借酒言志是李白诗歌的独特情趣,《将进酒》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品味到李白雄浑的诗风。  相似文献   

13.
诗歌被喻为"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世界而存在,其翻译特别强调文化信息与美感效应的传递。因此,译者需要从研究民族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诗歌意象翻译。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差异,才能够进行有效的语言转换。从文化视角着眼,针对诗歌中的意象,提出几种行之有效的翻译手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诗歌的意境总是被赋予了"空灵、虚化"的色彩,因此在诗歌翻译过程中就如何"再现意境"这个问题上,鲜有可参考的规律可言,对译本质量的评价也渗透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以李煜《望江南》的两个英译本为例,从心理空间的认知角度分析古诗英译过程中应注重的问题,特别是意境再现过程中该如何发掘诗词的真切意境,继而抓住重点,再现诗歌的意境,可为心理空间理论的应用拓展一个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5.
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政治抒情诗,既是50年代颂诗中政治抒情诗的发展,又是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与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样式,我们在新的历史高度将这些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类型进行考察,能得到全新的启悟与感受。  相似文献   

16.
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政治抒情诗,既是50年代颂诗中政治抒情诗的发展,又是当时国内外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与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样式,我们在新的历史高度将这些诗作为一种特殊的话语类型进行考察,能得到全新的启悟与感受。  相似文献   

17.
英国著名小说家、杰出的诗人托马斯·哈代的诗作中既有抒情诗、叙事诗,又有哲理诗和政治诗,但在诗歌的形式和格律方面,哈代却深受民间歌谣的影响.<黑暗中的鸫鸟>作为抒情诗歌,诗中那民谣调的均匀流淌、典型的哈代式措辞的奇妙,再加上诗人对荒芜景象的准确描写,使缓慢与静谧的韵调富有创意.哈代在诗中惯用的拟人手法,使诗意表现出一种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这首诗是西方二十世纪最早的诗作之一,是哈代对二十世纪即将到来时做出的"新年"思考,从而给全诗赋予了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谈英汉语文学作品中数字的翻译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林 《韶关学院学报》2003,24(11):117-120
数字是语言科学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的基本功能是计算。但在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数字往往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概念,而只是一个泛化的虚数,这就是数字的语义模糊现象。数字的这种语义模糊性有时会给我们的翻译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有必要从数字的模糊语义出发,探讨英汉语学作品中对数字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瑞 《科技信息》2010,(7):206-206,282
诗歌的翻译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真实地再现原文的内容和情感,也要尽量再现原文的形式和音律。本文通过对古诗《行宫》的几首英译进行赏析,并说明诗歌的翻译可以做到意、形、音的完美结合,达到神似、形似、音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论华兹华斯诗歌的抒情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以抒情诗而闻名,其诗歌虽然时有叙事的因素,但以巧妙而精致的抒情为主。他那样一种特别的直抒胸臆、潜在讲述和反复沉吟的抒情方式,他那样一种注意以意象、想象和沉思而抒情的抒情策略,体现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相对于古典主义者的新的艺术选择。本文将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分析其诗歌的抒情方式,以及这种抒情方式给我们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所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