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自己称作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阐述了交往是生产的前提,是人的存在方式,交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指出物质生产及由此决定的交往形式决定了人们的意识活动和意识形式。现实的人都是生活在一定的交往形式和交往关系之中,人的本质就体现在其中,而社会是交往活动的结果。交往是世界历史性的。 相似文献
2.
郑志强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23)
文章通过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论述,揭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思想和基本内容是马克思的个人理论,而这种理论的核心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 相似文献
3.
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7,(2)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所有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从分工、交往、劳动、阶级等方面,对所有制的内涵、形式、基础和国家与法的关系作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3,(2)
《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著作,也是他们第一次全面对共产主义作出论证的纲领性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著作。本文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中有关内容的分析,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论证,指出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的交往行为和伴随而来的社会结构变化。交往是人的社会关系的生动具体的外在表现,它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产生于人们最基本的实践即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中,它与生产一起构成了社会实践活动中互为前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1世纪以来,全球化成为时代的大趋势和重要背景,一体化生存方式下人们交往问题凸显。马克思的社会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奠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8,28(1):1-4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具体表现为:它无论哪方面的内容,都离不开人的问题,通篇都表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在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在人的问题上的错误思想的批判中充分表现出来的;其对唯物史观的表述蕴含了丰富的“以人为本”思想,形成唯物史观的基础就是“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孙金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35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巨著。他们在这部著作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提供了理论纲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8.
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6,(5)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唯物史观作了经典表述。在这一表述中,马、恩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及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展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完整而科学的概括,是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和出发点。"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三个方面的统一体,正确理解"现实的个人"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当代仍具有重大的启示价值:要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消除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负面影响;要深化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体制改革的认识,始终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要强化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认识;要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对抽象人道主义保持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伦理巨著。这部著作全面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唯物史观的正式形成,与唯物史观的成熟相一致,该书还阐发了成熟而深刻的伦理道德思想。从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道德产生和发展的根据、单个的个人利益和特殊的阶级利益与普遍的社会公共利益、批判功利论与享乐哲学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态>)中,马克思通过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论述了(一般)意识形态理论.在本质上,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一整套思想体系,虚假性是其主体特征.<形态>基本上是在这层否定意义上来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的,这层涵义一般被命名为意识形态的经典定义.<形态>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复义的,之后马克思的研究重点逐步转向世俗的经济生活,意识形态批判逐渐发生理论转向,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话语空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虽然《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没有完成、未成熟的手稿,但是它的思想价值、它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重要性并没有因此而受损。如何把握《形态》的科学观点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是学界的重要任务。本文主要考察《形态》的三个重要内容——人的本质、实践和交往、历史唯物主义。把握这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对全面体统了解《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指的是一切历史阶段上的、特定阶段上的、本来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三种含义,这三种含义在时间和范围上有一点的差别,但却有共同的根本点,即都离不开交往、私有、商品经济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16.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原则最终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记述和构建的,正是建立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唯物主义,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突跛 相似文献
17.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以“现实的生活”为立足点,建立唯物史观,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活”概念有多种内涵,其中生产实践是人生活的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鲍威尔、施蒂纳、费尔巴哈之所以没有建立起正确的历史观,是因为不懂得实践就是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吴晓东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1994,(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重要文献。它以“批评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形式”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方法论原则,其内容涉及有“现实的人”、“人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以及“人的能动作用”等,它的一些对人的问题研究的具体论述,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虎学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09,(4):33-3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唯物史观的诞生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理论转向。以“社会”概念为线索来考察唯物史观,正是在对“现实社会”的前提性考察和批判性审视中,马克思深刻地揭示出“社会”之“人的前提”即“现实的个人”与“社会”之“物的前提”即物质资料的生产,进而阐明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0.
郑福金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3,(1):94-97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工业化理论。本文通过对《形态》的文本解读,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业化进步意义的分析和工业化负面效应的深刻批判两方面挖掘、归纳他们的工业化思想,以期为当代中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生态文明提供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