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本文对实验室培养的蕨(Pteridium aquilinum)、华南毛蕨(Cyclosorus Parasiticus)、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等几种陆生薄囊蕨的配子体发育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报导和讨论了配子体发育过程及孢子体早期发育的一般特征,某些配子体发育形态的种间差别,以及光、温度对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光照和黑暗条件对红盖鳞毛蕨孢子萌发率的影响,同时研究了红盖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对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以及红盖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对水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实验表明:①光照不是红盖鳞毛蕨孢子萌发的必要条件,但能显著促进其萌发;②在光照条件下,红盖鳞毛蕨成精子囊素可促进其孢子萌发和雄配子体发育;在黑暗条件下不能促进其孢子萌发;③红盖鳞毛蕨配子体各发育时期产生的成精子囊素对水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光镜对对马耳蕨(Polystichum tsus-simense)孢子囊的早期发育进行研究.结论如下:对马耳蕨孢子囊起源于羽状叶的一个表皮细胞,经过横分裂和斜向分裂形成外套层原始细胞和内部细胞,外套层原始细胞分裂分化成孢子囊壁,内部细胞发育形成内外绒毡层和孢子母细胞,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孢子四分体.在发育过程中,孢子囊腔内先后出现了孢囊被和孢子被.对马耳蕨孢子囊的发育类型属于薄囊蕨型.揭示了对马耳蕨孢子囊的早期发育规律,为蕨类植物的发育生物学和系统进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观察了在MS培养基中粗梗水蕨(Ceratopteris pteridoides)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过程,探究了不同无机盐浓度对粗梗水蕨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粗梗水蕨孢子在MS全培养基中萌发率最高,呵达60.5%;3/4MS培养基中配子体成苗率最高,可达74.5%;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达到80%以上,由此提供了孢子无菌繁殖粗梗水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采用原生境土和Knop's营养液对爬树蕨Arthropteris pallisotii (Desv.) Alston和桂南爬树蕨Arthropteris repens (Brack)C.Chr.的孢子进行培养,观察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2种孢子均为黄褐色,两面体型,单裂缝,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周壁褶皱.接种8d后孢子开始萌发(书带蕨型),播种14d左右发育为3~8个细胞的丝状体,27 d左右发育为片状体,60 d左右形成幼原叶体(三叉蕨型).幼原叶体不对称,成熟的原叶体呈对称心形.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都具单细胞乳头状的毛状体.播种75d左右开始出现性器官,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个细胞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5层细胞构成.爬树蕨和桂南爬树蕨的配子体发育特征表现出较为进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在人工条件下对我国产黄腺雨蕨(Pleocnemia winitii Holtt.)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黄腺雨蕨的孢子为两面体型,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半圆形或超半圆形,周壁具翅状褶皱;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成熟原叶体为对称的心脏形.该研究试图为蕨类植物的系统分类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箱培养消毒和未消毒的黄腺羽蕨(Pleocnemia winitii Holtt.)孢子,对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黄腺羽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最适温度条件为25℃;经过表面消毒的孢子较未消毒的孢子生长势强.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产川滇蹄盖蕨(Athyrium mackinnonii)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川滇蹄盖蕨的孢子为两面体型,两侧对称,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周壁具皱状纹饰;孢子萌发为向心型;原叶体发育为铁线蕨型,成熟原叶体为对称的心脏形,雄配子体为带状.该研究试图为蹄盖蕨科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积累资料.  相似文献   

9.
采用改良Knop′s液体培养基对光轴肿足蕨(Hypodematium hirsutum(D.Don)Ching)的孢子进行培养,观察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孢子深褐色,不透明,两面体型,单裂缝,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周壁褶皱。接种18天后孢子开始萌发,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播种25天左右发育为3~5个细胞的丝状体,35天左右发育为片状体,50天左右形成幼原叶体,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幼原叶体不对称,成熟的原叶体呈对称心形。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都具单细胞乳头状的毛状体。播种65天左右开始出现性器官,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层细胞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5层细胞构成。光轴肿足蕨的配子体发育特征表现出较为进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蕨雌性生殖器官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蕨为实验材料,利用电子显微镜研究颈卵器的发育过程,报道了颈卵器发育过程中各种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蕨孢子接种后,约28d颈卵器表面原始细胞发生,并很快形成中央细胞,中央细胞分裂形成初生腹细胞和初生沟细胞,初生腹细胞进一步分裂形成卵细胞和腹沟细胞,卵细胞进一步发育,以卵细胞的细胞壁的增厚为标志,颈卵器发育成熟,颈卵器颈部顶端细胞打开,成熟的卵细胞准备受精。  相似文献   

11.
采用显微观察技术对披针新月蕨(Pronephrium penangianum)的配子体发育和卵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披针新月蕨孢子褐色,二面型,接种后约12 d,孢子萌发,经丝状体和片状体阶段,发育成原叶体,孢子萌发是书带蕨型(Vittaria-type),原叶体发育是槲蕨型(Drynaria-type),成熟原叶体是心形,接种46 d后产生颈卵器和精子器.披针新月蕨的颈卵器起源于原叶体生长点下方的原始细胞.原始细胞经过2次不等分裂,形成3个细胞,分别是顶细胞、初生细胞和基细胞.其中,初生细胞不等分裂,形成中央细胞和颈沟细胞.随后,中央细胞不等分裂形成腹沟细胞和卵细胞.随着卵细胞成熟,颈沟细胞和腹沟细胞逐渐退化,但腹沟细胞通过孔区与卵细胞相连.卵细胞成熟后,细胞上表面具有明显的卵膜,中央具有受精孔.本研究对于完善蕨类植物生殖生物学和探讨蕨类植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七指蕨(Helminthostachys zeylanica)目前在我国仅零星分布于台湾、海南和云南的西双版纳,其种群数量日趋减少,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本研究从七指蕨的孢子萌发特性和光合特性2方面入手,探讨七指蕨可能的濒危机制,为七指蕨的保护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①七指蕨孢子萌发率极低,是导致其自然更新较弱的原因之一;②七指蕨与瓶尔小草(Ophioglossum vulgatum)等其他蕨类植物相比,光补偿点(LCP)接近,但七指蕨的光饱和点(LSP)和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处于较低水平.这一结果说明,七指蕨属于典型的阴生性植物,对光环境的适应范围较窄,强光下碳同化能力有限.森林植被的破坏导致光环境的改变,可能对七指蕨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造成巨大的威胁.因此,保护森林植被对于保护濒危植物七指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广东省蕨类植物分布新记录19种和1变种:双沟卷柏、楔基莲座蕨、广南蹄盖蕨、大叶双盖蕨、疏裂双盖蕨、单叉对囊蕨、南亚鳞毛蕨、陈氏耳蕨、华北耳蕨、红秆凤尾蕨、紫杆凤了蕨、无毛凤了蕨、金粉背蕨、阔叶鳞盖蕨、林下凸轴蕨、翠绿针毛蕨、滇越金星蕨、羽叶新月蕨、小叶茯蕨和星鳞瓦韦。本文对这些类群的生境和主要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并对其地理分布区进行了补充。引证标本保存于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相似文献   

14.
利用红外图谱法建立了蕨麻的红外指纹图谱.采用小波分析对红外光谱图进行去噪后,再把去噪后的光谱原始数据长度由1 868压缩到241,通过压缩后的数据对11批蕨麻进行了相似度计算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蕨麻的指纹图谱可用于蕨麻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5.
通过紫外可见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季节采收的鹅绒委陵菜块根——蕨麻以及野生蕨麻中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栽培种和野生种总黄酮含量几乎没有差别;春蕨麻和秋蕨麻的总黄酮含量有较大差异,秋蕨麻的总黄酮含量比春蕨麻高25.8%,从而为蕨麻的最佳收获时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喜阴植物对马耳蕨成熟孢子为材料,研究了对马耳蕨配子体发育4个阶段叶绿素荧光特性.结果表明:从孢子萌发到原叶体阶段,最大荧光(Fm)、初始荧光(F0)、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实际光量子产量(Yield)及光化学萃灭系数(qP)均与发育进程极显著正相关(p<0.001),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与发育进程负相关,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对马耳蕨配子体发育不同阶段荧光特性存在异质性,配子体随发育进程光能转化效率逐渐提高,光合能力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7.
利用电子显微镜对肾蕨颈卵器中的中轴列细胞发育进行了超微结构的研究.肾蕨颈卵器中轴列细胞由1个卵细胞、1个腹沟细胞和4个颈沟细胞组成.其中卵细胞是中轴列细胞中最重要的细胞.卯细胞在刚刚形成时,细胞核椭圆形,核仁明显,细胞中细胞器丰富,随着卵细胞的发育,卵细胞与周围细胞间形成分离腔,并在表面出现附加膜,同时核伸长呈新月形,形成核外折的结构.本文重点报道了卵细胞发育过程中附加膜、分离腔的形成以及细胞核和细胞器的形态与分布的变化,同时探讨了卵细胞的结构变化在受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添加剂对蕨根淀粉冻融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蕨根营养丰富,是一种典型的无公害森林蔬菜.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不同添加剂对蕨根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添加NaCl、柠檬酸、蔗糖等7种添加剂后检查蕨根淀粉的冻融稳定性,结果表明:单甘酯、NaCl、碳水化合物对蕨根淀粉的冻融稳定性有促进作用;脱脂、CMC、明矾、柠檬酸可使蕨根淀粉的冻融稳定性降低.本研究为利用蕨根淀粉开发冷冻食品的功能配料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黄颡鱼♀×乌苏里拟鲿苗种繁殖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苏里拟鲿和黄颡鱼都是鲇形目鳞科鱼类,同科不同属,乌苏里拟鲿个体大、生长速度慢,黄颡鱼个体小、生长速度快,为了结合它们各自的优点,2008年6月10日,我们在做乌苏里拟鲿、黄颡鱼人工繁殖的同时做了黄颡鱼♀×乌苏里拟鲿♂的杂交试验并取得了成功。为进一步了解乌苏里拟鲿、黄颡鱼及杂交子代的生长特性,在同等养殖条件下做了苗种养殖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20.
枝蕨纲是中泥盆世至早石炭世的一个重要的植物类群。作者对枝蕨纲代表植物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支系统学研究。枝蕨纲中可识别出伊瑞蕨目、瘤指蕨目和其他一些过渡类型。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演化关系密切,二者分别以营养性末级附枝的顶端回弯和具瘤指蕨型的植物体组构为近裔共性。中国中上泥盆统的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比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进化程度要高,可能代表枝蕨纲内的一个新的高级分类单元,以具片化的末级附枝及次生生长为特征。伊瑞蕨目和瘤指蕨目出现在中泥盆世,而以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为代表的进化类型出现在中泥盆世晚期至晚泥盆世早期。从伊瑞蕨目、瘤指蕨目到Metacladophyton和Polypetalophyton,侧生分枝系统显示了从三维的枝系统向似羽片状系统逐渐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